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生态经济带玉米用水效率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分析——基于环境规制视角

    彭晓丹孔令成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将碳排放、面源污染、灰水足迹等纳入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生态经济带地级市玉米用水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地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总体玉米用水效率提升明显,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区域总体及内部差距逐渐扩大,区域间差异变动具有一致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β收敛趋势,但相关变量收敛显著性影响存在异质性。基于此,为了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下黄河生态经济带玉米用水效率及优化其空间布局,提出了加强动态检测,落实节水细则,推动区域协同,开展综合整治,加大技术投入,引导多方协同的建议。

    玉米用水效率地区差异空间收敛性黄河生态经济带环境规制

    消费者对新疆农副食品原产地形象的评价

    穆哈拜提·帕热提王琨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农副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4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新疆农副食品原产地形象。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新疆农副食品的原产地形象评价较高,综合得分为93。88分,其中农副食品销售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农副食品原料生产和储运,农副食品加工的评价较低;消费者对农副食品销售的评价最高,综合得分为94。98分,消费者普遍认为新疆农副食品的口感好、种类丰富、物美价廉;农副食品原料生产中耕地无污染、水资源无污染、环境无污染、化肥使用量少、转基因技术使用少的评价较高;农副食品储运中储运设备的卫生环境好、储运温度适中的评价较高;农副食品加工的评价较低,消费者对新疆农副食品营养价值的认可度较高,但在加工场地卫生环境好、无添加剂、加工企业信誉好、加工场地远离污染物、加工工艺好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提出发展绿色农业、做好绿色食品源头保障,注重加工环节、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完善农副食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创新农副食品包装,做好销售服务。

    消费者农副食品原产地形象新疆

    基于多元有序Logistic与ISM模型的新疆食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穆哈拜提·帕热提康姣姣
    206-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416名国内消费者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和ISM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消费者对新疆食品消费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意愿受消费者性别、消费者对新疆食品的认知和偏好、消费者对新疆食品原料生产、食品销售的原产地印象的影响。消费者对新疆食品的喜欢程度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消费者对新疆食品原料生产、食品销售的原产地印象以及消费者对新疆食品的熟悉程度为中层间接影响因素;性别是消费意愿的深层根源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品牌建设,塑造绿色原产地形象,推动新疆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消费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ISM模型新疆

    基于POI大数据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

    徐澜涛陈学刚
    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在苏州市旅游资源POI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景系(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文化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的数据进行空间特征的探索。结果表明,苏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以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强度中心向四周递减,周边市区的旅游资源较分散;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4类旅游资源以多核心分布为主,只有历史遗产景类旅游资源是单核心分布,其主要位于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之间;整体上苏州市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相关性较强,从自然资源景系到文化资源景系的顺序来看,4类旅游资源恰好是西南到东北的走向,这与苏州市自西向东缓缓倾斜的地形相关。

    POI大数据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江苏省苏州市

    中国与RCEP国家蔬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

    王敏黄书雯杨楚怡纪萌...
    219-22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RCEP实施的背景,根据2010-2020年中国与RCEP国家蔬菜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与14个成员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双方人均GDP、成员国人口数量、中国的耕地面积以及APEC的加入等因素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的蔬菜出口;中国与RCEP国家的贸易潜力值总体较高,均属于潜力开拓型;研究期内老挝和缅甸的贸易潜力波动幅度较大,存在一定拓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从紧抓RCEP发展契机、强化国家政府间合作、充分注重国家间异质性以及加大蔬菜技术研发扶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RCEP蔬菜出口影响因素贸易潜力引力模型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及防控——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C县为例

    姚昊彤张晔孙萌萌
    224-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C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对返贫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县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返贫风险的评价值分别为2。784 4、1。965 5、2。540 5、3。559 0、1。861 2,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风险是造成脱贫户返贫的主要风险;脱贫户的返贫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返贫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2。588 3;研究发现,C县存在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主导产业发展不成熟、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充分、帮扶责任人的管理不够精准、帮扶工作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有待提升、脱贫户社会融入不足、返贫监测预警工作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是提升内生动力,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二是加强产业规划,提升产业后续帮扶力;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引领,引导发挥先锋作用;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帮助农户融入社会;五是落实预警机制,完善返贫监测系统。

    可持续生计返贫风险脱贫户熵权法和田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体育旅游赋能环青海湖地区扶贫感知效应评价

    毛永革毛佳卉
    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利益相关理论,以环青海湖地区体育旅游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层次结构方程模型,对环青海湖地区体育旅游扶贫感知效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体育旅游不仅为环青海湖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还带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当地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发展感知处于较高水平;生态文明价值紧随其后;知识技能价值感知程度良好;产业发展价值好于预期;文化传承感知最弱。最后提出应充分利用环青海湖地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促进就业和技能培训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政策扶持,共同推动地区体育旅游扶贫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进步。

    环青海湖地区体育旅游扶贫感知效应评价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

    王德龙韩楠楠钱淼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现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类指导文件,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的154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结果表明,90。9%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程度处于中等及以上,9。1%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程度较低,应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监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并给予指导。由障碍度模型可知,发起条件、成员要求、收益分配是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短板,其中村民广泛参与、设立大会纪要和发展集体经济是主要的阻碍因素。为促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发展,需确保大会纪要的标准化和透明化,提升决策的公开性和成员的责任感;提高村民参与度,增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民主性及成员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推动集体经济的有效增长。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规范评价青岛市即墨区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下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组态路径

    姚倩
    24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构造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4个分指标及2个中介变量为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组态路径进行探究。根据熵值法测度,2016-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其中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从2016年的0。091上升至2022年的0。257。2016-2022年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其中,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从2016年的0。228上升至2022年的0。394。在条件变量必要性验证中,一致性结果均低于0。900,表明所有条件变量都不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在充分性验证中,组态路径R1的原始覆盖度为0。513,组态路径R2的原始覆盖度为0。327,总体解覆盖度为0。566,表明这2个条件组态均能够对乡村振兴水平上升的原因进行解释。在组态路径R1中,发展环境、人力资本均为核心条件,数字产业化、数字金融和技术创新水平为边缘条件,发挥辅助作用,而产业数字化几乎不起作用;在组态路径R2中,发展环境、数字产业化、数字金融和技术创新水平属于核心条件,产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力资本几乎不起作用,表明乡村振兴条件组态具有高数字经济、低产业数字化的特征。当一致性的阈值增加后,乡村振兴水平的条件组态结果保持不变,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组态路径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

    郭晖张圆圆胡伟帮
    250-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基于DEA模型计算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综合效率的水平较低,存在地区差异,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技术进步变动是影响效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在影响因素方面,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力度与对外开放度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信息化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平、经济集聚度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提出扩大金融发展规模与积极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提高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效率影响因素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