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公共财产生成权力的机理——结合若干国家预算收支状况的法学考察

    童之伟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公共财产向权力转化的路径和机理,是形成实践法学基本范畴中的权力概念的关键环节.体量和效用随广义政府预算收支激增的权力,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成为各国法律实践中与权利并驾齐驱的最重要法现象之一.因此,有必要结合当代国家预算收支状况系统地揭示公产向权力转化的具体路径和机理.只有实际公产直接生成权力,名义公产只对权力生成起辅助作用,且往往最终会退出公产序列.广义政府部门对其投入经营性资产形成的公司享有的财产所有权是权力,不是权利.一国公产占该国全部财产的比重客观上是受限的,因而权力占法权的比重也是受限的,超过必要限度就会有损于权利、法权乃至权力本身.

    公共财产权力权利预算收支法权

    新帝国主义的生成逻辑、演进历程与历史特质

    刘鹏飞李珮瑶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帝国主义是资本积累逻辑的内在矛盾与外在强制性要求混杂交互的产物,其应该被定义为以资本为主,辅以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手段,对资本主义核心地带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扩张、控制和掠夺的帝国主义新形态.新帝国主义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历经美国霸权主导、新自由主义联盟和数字帝国主义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新帝国主义并不是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脱域的过程,而是帝国主义权力实体与资本扩张新手段合谋的过程,其扩张和垄断的帝国主义本质并没有改变,依然处在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视域之中.只要资本主义的秩序没有变,其基本矛盾没有变,新帝国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就不会改变.

    新帝国主义列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列宁《帝国主义论》: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言与理论支撑

    戴圣鹏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产阶级革命或说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而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的时候,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时代才来到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现有发展阶段,做了一个在列宁看来是科学的判断,也即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它的最高发展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从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考察来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腐朽的、垂死的阶段,是一个朝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因此,当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或说社会主义革命时刻的到来,也意味着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还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仅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言,还是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理论基石.

    帝国主义论十月革命政治宣言理论支撑时代价值

    哲学根基与内在张力: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

    张楷芹梁罡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史观的本体论、追求"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论、到揭示两大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矛盾论和实现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政治哲学范畴的出场逻辑.在政治哲学范式的意蕴嬗变中,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呈现出从"意识形态"概念到"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从批判术语到建设话语、从建党理论到灌输理论的内在张力.从政治哲学视角下分析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于:要植根鲜活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时俱进;把握战略需求,在破立并举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守价值立场,在规律遵循中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列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德育意蕴

    杜时忠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习和实践,要从制度化、法治化拓展到道德化、主体化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理论上具有"三全"特性,同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给予了理论回答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精神,主要有人民至上、公益为重、理性植根、平等奠基、权责对称等,它们符合人类普遍的道德理念.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德育;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身就是德育;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好的德育.民主制度之政治上的"好"、道德上的"善"与教育上的"行",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贯.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的道德功能民主的道德精神民主的道德教育制度德育论

    情感传播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与控制——从"后真相"境遇切入

    李腾凯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真相"境遇下的网络空间建构出情理裹挟传播、娱乐化传播、圈层式传播等新型情感传播形态,在传播中嵌入情感化的认知取向、话语体系和行为模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启了情感转向,网络情感借机入侵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原有的真理基础、权威话语、价值共识面临传播生态变革的风险.对此,应着力于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情理基础,增强主流媒体情感传播的竞合能力,促进网络圈层异化政治情感的正向转化.

    情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后真相传播风险网络情感

    算法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逻辑、症候与纾解

    黄莹莹杨弘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作为计算机通过模拟人的思维在数据的喂养下将输入数据转化为输出数据的计算模型,是推进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要素.随着公共文化传播日益"算法化",作为技术、权力、媒介的算法成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算法基于用户画像进行公共文化精准推送、以虚拟趣缘社群助力文化共同体构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方式、目标和主体维度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算法是一柄双刃剑,算法落入数据陷阱放大治理公平困境,平台造成的过滤气泡固化受众文化审美"茧房",对算法的依赖掣肘治理主体能力提升,由此产生普惠均等困境加剧、公共文化空间逼仄、主流文化价值遗失的症候,阻滞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因而算法赋能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表现为一种悖论.为此,需要彰显人文关怀,观照算法"弃民"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提升算法开发者和公众的算法素养,冲破文化审美茧房;强化协同思维,聚合多元主体治理合力以克服算法依赖.

    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算法赋能逻辑症候纾解

    从机构改革到界面整合:政府治理变革的界面逻辑

    李春生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治理界面的整合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改革策略,为行政组织的变革提供新的方案成为转型时期政府治理实践的显著特征.以河长制为例,分析了界面整合的操作逻辑,揭示了转型时期政府治理变革的界面逻辑.河长制通过从完成任务到解决问题、从各管一块到集中对象、从分散权力到集中权力、从模糊责任到清晰责任等实践,实现了界面治理问题、对象、责任和权力的整合,一定程度解决了政府治理碎片化的问题.界面整合与机构改革在驱动因素、核心目标和激励强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是对行政组织运行机制的理顺与调适,是对科层制的突破而非超越.

    界面整合碎片化河长制政府治理变革"突破"科层制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过程与机制分析——以上海市智慧社区为例

    戴康陈鼎祥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背景下,技术工具的接连涌现和持续迭代对加强城市社会安全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以上海市智慧社区为例,阐发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安全治理何以可能、有何逻辑.案例分析显示,数字技术赋能蕴含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测、社会矛盾的线上调处和公共服务的技术响应三个过程.通过透视其中的逻辑,梳理出全景治理、敏捷治理和回应治理三重机制,其中,全景治理关注信息获取,敏捷治理指向反馈速度,回应治理呼应价值皈依.数字技术赋能的三个机制表明,合理利用、正确发展数字技术能为城市社会长治久安做出贡献.与此同时,需要警惕数字技术赋能中的名实分离现象,让技术更好地用之于民、服务于民.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安全智慧社区

    新时代数字教育的多维面相、潜在风险及应对

    黄少成赵姗姗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育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变发展的新产物,是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支撑.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资源、数字素养展现了数字教育的多维面相,凸显了数字教育的内在要求.数字教育多维面相下,潜藏着数字教育的资本操纵裹挟"虚假意识形态"、数字资本的权力支配销蚀教育的公益属性、数字技术的异化应用冲击教育主体的地位、数字安全的漏洞风险导致育人环境的安全隐患等风险.构筑数字教育的意识形态防线、规范资本在数字教育领域健康发展、匡正人的教育主体性地位、筑牢数字教育的安全屏障,成为应对风险、推动数字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策略.

    数字教育数字技术数字资源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