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医学
河北省医学会
河北医学

河北省医学会

孟庆仁

月刊

1006-6233

hbyxzzs@heinfo.net;hbyxbjb@heinfo.net

0314-2155002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翠桥路河北医学杂志社

河北医学/Journal Hebei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1997年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入编中国期刊网,主要报道全国各省市医疗、卫生、科研、管理的成果和进展以及新经验。以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本刊辟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交流、中医中药、预防保健、调查报告、临床护理、卫生及医院管理、专家讲座、文献综述、技术交流、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观察

    漆小莉熊明分陶宁胡建平...
    28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ASOP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6 例ASOPP 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CVVH+HP 组(n =60)和HP 组(n=66)。观察疗效和治疗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T1)及治疗后 4h(T2)、24h(T3)、72h(T4)时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比较两组 T1、T3 时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对肝肾损伤相关指标[胱抑素(CysC)、前白蛋白(PA)、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差值,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VVH+HP 组痊愈率为93。33%,高于HP 组的78。79%(P<0。05);两组反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VH+HP 组阿托品、氯解磷定用量分别为(143。37±18。72)mg、(10。28±2。62)g,少于 HP 组的(154。18±21。47)mg、(19。57±4。31)(均P<0。05);CVVH+HP 组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38±3。41)h、(7。26±1。58)d,短于HP 组的(22。15±4。14)h、(8。42±1。74)d(均 P<0。05)。T2~T4 时,两组血清 CHE 水平逐渐升高,且CVVH+HP 组升高幅度大于HP 组(均P<0。05)。T1 时,两组血清IL-1β、IL-6、IL-10、TNF-α水平和血清CysC、PA、HMGB1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VH+HP 组血清IL-1β、IL-6、IL-10、TNF-α、CysC、PA、HMGB1 的T1-T3 差值大于HP 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 HP 单用,CVVH+HP 治疗 ASOPP 可提升治愈率,改善治疗情况,促进血清CHE活性恢复,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脏器损伤,且安全性良好,有一定优势。

    有机磷中毒重度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ASC NLRP3水平及意义

    姜永森赵春楠张泽智刘艳伶...
    28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人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NOD 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 年11 月至2023 年6 月我院收治88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RA组、同期88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SC和NLRP3 水平。采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ASC、NLRP3 水平与 DAS28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RA 组血清 ASC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NLRP3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ASC、NLRP3 为RA患者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ASC和NLRP3 水平升高与DAS28 评分独立相关,血清ASC、NLRP3 对RA及其疾病活动度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人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基于CT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与关节突关节角及关节椎弓根角的关系

    李兰殷小丹李旭雪张滔...
    290-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CT观察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与关节突关节角和关节椎弓根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69 例DLS症患者纳为DLS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并伴有腰腿疼痛但未腰椎滑脱的169 例年龄匹配患者作为健康组;对比 DLS 组和健康组的临床资料,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 DLS 的危险因素;通过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关节突关节角和关节椎弓根角与DLS的曲线关系,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LS组在BMI、椎间盘退变、全身关节松弛、腰椎结构及曲度发生改变、韧带松弛、骨质疏松、脱钙、腰椎小关节突病变、合并糖尿病方面均高于健康组(P<0。05);DLS 组的关节突关节角与健康组相比减小,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以及退变程度为1、2 级的人数比例上升,椎弓根角显著增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BMI 增加、椎间盘退变、腰椎结构及曲度发生改变、韧带松弛、骨质疏松、脱钙、全身关节松弛、腰椎小关节突病变、合并糖尿病、关节突关节角减小、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及椎弓根角的增加都是导致DLS发生的危险因素(OR 值>1,P<0。05);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关节椎弓根角与DLS 呈正相关,而关节突关节角和与 DLS 呈负相关;贝叶斯网络模型及预测推理显示:BMI指数增加、关节突关节角减小、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以及椎弓根角的增加与DLS直接相关,当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减小、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以及椎弓根角的增加的概率降为0 时,患者DLS发生率由50%降低为37。2%;经过模型验证证明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论:基于CT观察可以对 DLS 有更准确的诊断,且在一定范围内关节突关节角和关节椎弓根角与DL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退变性腰椎滑脱计算机断层扫描关节突关节角关节椎弓根角相关性贝叶斯网络模型

    膜诱导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何冬郎志刚林达强喻杉...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膜诱导(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Ilizarov)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Chronic os-teomyelitis,C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85 例 CO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分为 M 组(n= 42,Mas-quelet技术)与I 组(n=43,Ilizarov 技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康复时间、关节功能、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I组治疗效果为优良率略高于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骨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较 M 组长(P<0。05)。术前两组患者 lowa 膝关节评分、lowa 踝关节评分、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 lowa 膝关节评分、lowa 踝关节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两组 lowa 膝关节评分、lowa 踝关节评分、WHO-QOL-BREF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 组针道感染率高于 M 组(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CO疗效相当,但Masquelet技术对软组织要求较高,且患者需自体供骨量充足,临床中应视具体情况选择。

    慢性骨髓炎膜诱导技术骨搬运技术

    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陈烨龚怡魏梅梅
    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20 年 5 月至 2023 年 5 月收治的 115 例 ACI 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S 参数[达峰时间(Tp)、平均渡越时间(MTT)、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AUCt)、峰值强度比值(PI)],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CEUS参数与ACI新生血管分级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CEUS 参数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EUS 检出 ACI 患者新生血管分级 0 级 11 例,1 级 33 例,2 级 71例,占比分别为9。57%、28。70%、61。74%;三组 Tp、MTT 值比较均为 0 级>1 级>2 级(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0 级<1 级<2 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Tp、MTT与新生血管分级呈负相关(P<0。05),AUCt、PI与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P<0。05)。CEUS检出软斑块(不稳定)85 例,占比为73。91%,稳定斑块30 例,其中硬斑块 14 例,占比为 12。17%,混合斑块 16 例,占比为 13。91%;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作ROC曲线分析从 115 例患者中预测软斑块的效能显示,Tp、MTT、AUCt、PI 及联合检测(并联诊断)对ACI软斑块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 分别为 0。778、0。724、0。830、0。817、0。833,单独检测中AUC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结论:ACI 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 Tp、MTT呈负相关,AUCt、PI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Tp、MTT、AUCt、PI指导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Tp、MTT均较稳定性好患者低,AUCt、PI均较稳定性好患者高,CEUS 参数用于评估 ACI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效能。

    急性脑梗死超声造影新生血管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龙晓田张萌花海洋李建辉...
    306-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相关性,为NERD内镜下诊断提供证据;同时分析 NERD 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入 2022 年 01 月至 2022年12 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符合纳入标椎的患者纳入NERD组,同期无症状于我院体检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因素及内镜下因素,分析NERD 与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NERD 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BMI、饮食习惯、饮酒、服用NSAIDs、胃食管阀瓣分级、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汁反流及 HP 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高BMI、不良饮食习惯、饮酒、服用NSAIDs、胃食管阀瓣松弛(Ⅲ+Ⅳ级)、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胆汁反流及 HP 感染是影响 NERD 的相关因素;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对NERD 判断的灵敏度为 45。83%,特异度为 86。27%。结论: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与NERD有着明显的关系,可将其作为 NERD 的一项支持性诊断证据,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女性、高BMI、饮酒、服用NSAIDs、不良饮食习惯、胃食管阀瓣松弛(Ⅲ+Ⅳ级)、胆汁反流等是影响NERD的独立危险因素;HP 感染是NERD的保护因素。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胃结合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相关性危险因素

    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郭秀娟李飞关红亮邹楠...
    312-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热射病(HS)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 年7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80 例H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和转归情况,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 年1 月;按照发病时状态和发病机制将 HS 分为劳力型HS组(n=71)和经典型HS组(n=9),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66)和死亡组(n=14),对影响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80 例HS患者中,劳力型HS71例;经典型HS9 例,其中5 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HS 患者多集中在 7~8 月发病,其中 7 月 41 例(51。25%),8 月26 例(32。50%),9 月 13 例(16。25%)。劳力型HS 组体温≥40℃、休克、昏迷所占比例均高于经典型HS组(P<0。05);两组间抽搐、大小便失禁、心律失常及运动失调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经典型HS组比较,劳力型HS组谷丙转氨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钾均较低(P<0。05),D-二聚体、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钙均较高(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肌酐、肌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钾均较低(P<0。05),血钙较高(P<0。05);两组肌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血钙与HS预后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血钙是H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早期对 HS 患者进行血液学指标监测,有助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热射病临床特点影响因素预后D-二聚体

    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差异

    李春雷方汉林方德根
    316-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对前纵隔肿瘤疗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宣城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 100 例,根据其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剑突组(经剑突下入路,60 例)、肋间组(经肋间入路,40 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镇痛泵使用次数)、康复指标(引流管滞留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以及术后 7、15、30、45d 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并发症(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剑突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4。67±3。21)mL,低于肋间组[(40。13±4。29)mL,P<0。05];术后引流量为(151。95±17。12)mL,低于肋间组[(306。50±30。52)mL,P<0。05];手术时间为(66。00±6。59)min,短于肋间组[(91。65±10。51)min,P<0。05];镇痛泵使用次数为(6。07±1。02)次,低于肋间组[(7。10±1。22)次,P<0。05]。剑突组患者的引流管滞留时间为(17。20±3。19)h,低于肋间组[(21。77±3。97)h,P<0。05];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为(1。85±0。92)d,低于肋间组[(3。10±0。90)d,P<0。05];住院时间为(6。10±1。32)d,低于肋间组[(8。75±1。66)d,P<0。05]。剑突组患者的术前 VAS 评分为(2。02±0。43)分,与肋间组[(2。00±0。45)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 1d 为(4。57±1。44)分,显著低于肋间组[(5。83±1。48)分,P<0。05];术后2d为(3。00±1。01)分,显著低于肋间组[(4。38±1。39)分,P<0。05];术后3d为(2。40±0。62)分,显著低于肋间组[(3。42±0。81)分,P<0。05]。剑突组患者术后7d的KPS评分为(60。13±3。20)分,显著高于肋间组[(57。38±4。20)分,P<0。05];术后 15d 为(65。78±3。09)分,显著高于肋间组[(62。17±3。76)分,P<0。05];术后 30d 为(71。50±3。71)分,显著高于肋间组[(68。10±3。86)分,P<0。05];术后 45d 为(81。67±5。07)分,显著高于肋间组[(75。45±5。20)分,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3。33%少于肋间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术对前纵隔肿瘤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功能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前纵隔肿瘤胸腔镜术不同入路疗效并发症影响

    晚期早产儿NRDS合并ARDS的围产期高危因素分析

    黄凤珍王丽君郭春艳祁宏亮...
    32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胎龄34 周至 36+6 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合并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9 月至2023 年1 月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晚期早产儿NRDS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ARDS分为观察组(NRDS合并ARDS组)和对照组(单纯NRDS组),对两组的围产期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92 例,其中观察组44 例、对照组48 例。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分娩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晚期阴道炎、妊娠晚期维生素D缺乏、羊水粪染、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前促肺治疗、胎膜早破、脐带缠绕、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低体重、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晚期阴道炎、妊娠晚期维生素D缺乏、羊水粪染、窒息)纳入到Logistics回归分析中,经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OR=9。613,95%CI 1。056-87。489,P<0。05);妊娠晚期阴道炎(OR=11。469,95%CI 1。286-102。294,P<0。05);妊娠晚期维生素D缺乏具有统计学意义(OR = 7。499,95%CI 1。887-29。802,P<0。05),与晚期早产儿 NRDS 合并ARDS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晚期阴道炎、妊娠晚期维生素 D 缺乏是晚期早产儿NRDS合并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新生儿急性呼吸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蒙特勒标准围产期高危因素晚期早产儿

    盐酸甲氯芬酯胶囊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观察

    万娟刘健英唐光群
    326-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盐酸甲氯芬酯胶囊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于2020 年5 月至2022 年7 月我院收治的小儿遗尿患儿共 148 例,按照随机数法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入组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 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甲氯芬酯胶囊治疗,研究组给予口服盐酸甲氯芬酯胶囊+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连续治疗 4 周。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遗尿次数、睡眠觉醒障碍评分、唤醒阈、膀胱容量以及尿渗透压和抗利尿激素(ADH)水平。记录治疗后 3 个月内两组患儿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5。14%)高于对照组(64。86%);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两组遗尿次数、睡眠觉醒障碍评分以及唤醒阈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尿渗透压和 ADH 的浓度水平均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3 月,研究组复发率(8。11%)低于对照组(20。27%),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脾养儿联合盐酸甲氯芬酯胶囊可以显著改善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醒脾养儿甲氯芬酯胶囊小儿遗尿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