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医药
河北医药

狄岩

半月刊

1002-7386

hb85882942@126.com

0311-85989639,85989635

05007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99号

河北医药/Journal Hebei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办刊方针,坚持科学性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及与炎性反应的相关性

    李如娟辛光林玉洁杨金波...
    2405-2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运用SMI检测有新生血管患者240例,按单双号分为阿托伐他汀钙(AT)20 mg/d组(低剂量组)和40 mg/d组(高剂量组),每组120例,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晨起采外周血,分析血常规指标、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均显著下降,且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组(P<0.01).低剂量AT治疗前后LDL-C与HDL-C水平有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AT治疗前后单核细胞(MONO)、ApoE、LDL-C、H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治疗前后MHR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且高剂量组的MHR值极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1).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MHR值呈正相关,且高剂量AT治疗后,MHR水平在0级与Ⅰ级、Ⅱ级与Ⅲ级新生血管患者间具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AT可以有效抑制患者外周血中MONO的增殖(P<0.05).此外,所有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hs-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高剂量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改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机体炎症水平,40 mg/d剂量临床效果更为明显.

    阿托伐他汀钙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新生血管炎症反应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KDM2A在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中的表达

    李宁王志霞袁晓梅
    2411-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KDM2A在肺纤维化进展中的表达变化,以期为寻求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具有潜力的新方向.方法 将8~10周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配为正常组、14d模型组与21 d模型组.取模型组小鼠麻醉后,气道滴定博来霉素诱导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4天、第21天取材14 d模型组与21 d模型组小鼠肺组织,最后取材正常组小鼠肺组织.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来评估小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分析3组肺组织α-SMA、FN、TGF-β1及KDM2A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FN、TGF-β1及KDM2A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14 d模型组肺泡炎评分明显增加(P<0.001);21 d模型组较14 d模型组比较,肺泡炎评分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14 d模型组纤维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21 d模型组较14 d模型组比较,纤维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14 d 模型组 α-SMA(P<0.01)、FN(P<0.01)、TGF-β1(P<0.01)、KDM2A(P<0.01)蛋白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升高;21 d 模型组较 14 d 模型组比较,α-SMA(P<0.01)、FN(P<0.05)、TGF-β1(P<0.01)、KDM2A(P<0.01)蛋白免疫组化评分升高.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14 d 模型组 α-SMA(P<0.01)、FN(P<0.01)、TGF-β1(P<0.01)、KDM2A(P<0.0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21 d 模型组较 14 d 模型组相比,α-SMA(P<0.01)、FN(P<0.01)、TGF-β1(P<0.01)、KDM2A(P<0.01)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 KDM2A在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表达增强,其可能通过调控TGF-β1的表达来参与肺纤维化的形成.

    肺纤维化发病机制KDM2ATGF-β1

    肾癌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reg、MDS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涛倪晓辰张爱莉
    2417-2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肾癌患者MDSC、T-reg、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CD3-CD1+6CD5+6细胞的表达情况,以及各项指标与肾癌进展的相关性,探讨各项指标在肾癌治疗预后中的相关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住院的肾癌患者44例为肾癌组,选取2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采集3 mL静脉血.所有肾癌患者均已通过组织病理学诊断.采用全血9色荧光11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MDSC、Treg、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比值和CD3-CD1+6CD5+6细胞表达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BMI、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结果 肾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与对照组之间外周血CD3+CD4+、CD3+CD8+、CD3+CD4+/CD3+CD8+、NK、T-reg、PMN-MDSC、M-MD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患者CD3+CD4+、CD3+CD8+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reg、PMN-MDSC、M-MDSC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肾癌周血中患者外的CD3+CD4+、CD3+CD8+、CD3+CD4+/CD3+CD8+、NK、T-reg、PMN-MDSC、M-MDSC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BMI、病理学类型水平无显著相关(P>0.05).CD3+CD8+T、CD3+CD4+/CD3+CD8+、NK 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CD3+CD4+、M-MDSC、PMN-MDSC、Treg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低表达,T-reg、PMN-MDSC、M-MDSC的高表达可能与肾癌患者分期相关(P<0.05).通过构建ROC曲线结果显示:按照临床分期进行分组,"0"为Ⅰ期、Ⅱ期组,"1"为,Ⅲ期、Ⅳ期组,T-reg、PMN-MDSC、M-MDSC血清指标水平检测肾细胞Ⅲ期、Ⅳ期患者的 AUC 均>0.70,均有一定的评估价值.T-reg、PMN-MDSC、M-MDSC、M-MDSC+Treg、PMN-MDSC+Treg与参考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MN-MDSC+Treg联合检测的差异性最为显著(P<0.05).结论 肾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D3+CD4+T细胞、CD3+CD8+T、CD3-CD1+6CD5+6细胞有明显降低,CD4/CD8比值升高,PMN-MDSC、M-MDSC和Treg细胞明显升高,提示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CD3+CD4+、PMN-MDSC、M-MDSC、T-reg在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中表达水平不同,肿瘤直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PMN-MDSC、M-MDSC、T-reg表达水平越高.外周血MDSC、T-reg与肾癌临床分期相关,外周血MDSC、T-reg对于肾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肾癌骨髓源性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细胞

    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TKIs治疗过程中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靳俊杰刘兆良狄艳青曹涤非...
    2423-2426,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酷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过程中脑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随访至2023年4月30日.用Kaplan-Meier法计算脑转移的累积发病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4例患者(25.4%)在EGFR-TKIs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3 岁(HR:2.751,95%CI:1.326~5.707;P=0.007)、血清癌胚抗原≥23 ng/mL(HR:3.197,95%CI:1.512~6.758;P=0.002)和 EGFR21 外显子突变(HR:2.769,95%CI:1.355~5.659;P=0.005)是发生脑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TKIs治疗过程中脑转移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值得注意.

    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EGFR-TKIs治疗脑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Survivin和VEGF-C表达水平及在淋巴转移中的协同作用

    王小龙任意万姗姗王玉文...
    2427-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表达水平及其在淋巴转移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测量所有受试者Survivin和VEGF-C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Survivin和VEGF-C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后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淋巴转移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urvivin和VEGF-C表达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影响,绘制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 8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访1年后,共7例失访,其中29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为转移组,50例患者未出现淋巴转移,为未转移组.Survivin和VEGF-C表达水平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Survivin与VEGF-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8,P<0.05);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显示 Survivin(OR=1.952)、VEGF-C(OR=1.790)高表达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urvivin和VEGF-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77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Survivin和VEGF-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在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甲状腺乳头状癌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结转移

    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可行性分析

    张雪辉王文斌
    2432-2435,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的安全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176例行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取石术后胆总管切口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胆总管一期缝合组(80例)和T管引流组(96例),观察2组患者的相关围手术期数据指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漏发生例数、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一期缝合组发生胆漏10例,T管引流组发生6例,均经过通畅术区引流后自行消失,均未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等腹腔感染,拔除引流管前经超声检查无术区及腹腔积液;电解质紊乱在一期缝合组发生4例,T管引流组发生16例,经过调整后恢复正常.结论 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切口行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充分体现了双镜联合的优越性,使患者受益.

    双镜联合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

    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治疗结果

    陶曙光姚俊平谷疆蓉杨仕海...
    2436-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例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临床资料,男9例,女7例;日龄4 h~25 d;入院体重1.6~4 kg,平均(3.22±0.65)kg.所有患儿初期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中位随访时间33(12,55)月.初期治疗措施包括以下术式:体外循环下房间隔扩大、B-T分流、镶嵌治疗、非体外下经胸肺动脉瓣切开术等,每例患儿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组合术式.结果 患儿院内死亡1例,院外无死亡病例.再次治疗6例,其中行经导管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5例,行双向Glenn术1例.其余9例患儿术中后已5年1例,经皮血氧饱和度>95%,房间隔转为左向右分流,远期免于再干预,其余患儿仍在随访中,存在再次干预可能.首次根治后1个月较大的肺动脉根部直径远期行双心室根治可能性大.结论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是需要序贯性治疗和观察的疾病,为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初次治疗应依据右心室发育程度选择个性化措施,然后密切主动随访,适时给予再次治疗.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新生儿镶嵌治疗外科治疗随访

    血清lncRNAs ABHD11-AS1、miR-1231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石商双周维刘茂华蒋品...
    2442-2445,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a/β水解酶域11反义RNA1(lncRNAs ABHD11-AS1)、微小RNA-1231(miR-1231)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进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47例患者(胃癌组),根据复发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转移组48例和未复发转移组99例,根据3年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40例和死亡组107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1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测定血清 1 ncRNAs ABHD11-AS1、miR-1231 表达水平,采用 Pearson 法分析血清 lncRNAs ABHDl1-AS1、miR-1231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123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1 ncRNAs ABHD11-AS1和miR-1231表达呈负相关(r=-0.691,P<0.05).复发转移组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低分化、浸润深度T3+T4、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及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miR-1231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浸润深度、lncRNAs ABHD11-AS1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231是保护因素(P<0.05).死亡组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miR-1231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s ABHD11-AS1表达水平升高,miR-1231表达水平降低,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远期预后的标志物.

    胃癌根治术长链非编码RNAa/β水解酶域11反义RNA1微小RNA-1231复发转移远期预后

    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张蕾周立娜孙晓娜于春燕...
    2446-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108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以盐酸拉贝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评估2组临床疗效、胎盘血流灌注参数、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49/54),高于对照组为74.07%(40/54)(P<0.05).治疗后,观察组胎盘血流灌注参数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P<0.05),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指数(PAG)、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低于对照组(P<0.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6%(7/54)、9.26%(5/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增加胎盘血流灌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安全性良好.

    子痫前期低分子肝素盐酸拉贝洛尔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参数

    下肢不同抬高角度对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者下肢肿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徐丽君阮雅萍
    2450-2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不同抬高角度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下肢分别抬高15°、30°和45°,均行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下肢周长、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睡眠质量、舒适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3组患者术后1 h的下肢周长均长于术前(P<0.05),术后8 h、12 h和24 h的下肢周长均短于术前(P<0.05);B组和C组术后4 h、8 h、12 h和24 h的下肢周长均短于A组(P<0.05)o 3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术前(P<0.05),A组和C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B组和C组的皮肤颜色改善分别为86.67%和90.00%,高于A组的60.00%;B组和C组的残余静脉团块评分分别为(0.40±0.09)分和(0.41±0.10)分,低于A组的(0.66±0.12)分(P<0.05).3组患者术后24 h的PSQ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A组和B组的PSQI评分低于C组;3组患者术后24 h的GCQ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A组和B组的GCQ评分高于C组(P<0.05).B组和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33%,低于A组的33.33%(P<0.05).结论 大隐静脉曲张术围手术期下肢抬高30°,可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和舒适度,减轻下肢肿胀,提高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下肢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大隐静脉曲张术下肢肿胀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