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挽回—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张昱金超然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服务已经成为开展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力量,但已有研究呈现出对服务对象生活世界忽视与割裂的倾向,将未成年人从其原有的生活境遇中抽离出来,将不同的支持系统割裂开来,这样一来就难以保障矫治工作有效性的持续发挥.本研究从情境性和能动性视角出发,以社会分层为基本理论视角,沿着"身份—社会分层+社会支持—生活境遇"的分析框架,探索更具全面性、过程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发现,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生活境遇集中表现为"入坑",即未成年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后,社会地位下降,进而面临滑入下一社会阶层("入坑")的风险.而社会支持的无效、越轨亚文化的引力与社会排斥的压力,构成了其在"坑"中的生活境遇,使得未成年人难以自拔.据此,研究提出了"挽回—融合"式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分为挽回和融合两个阶段,挽回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未成年人回归原有社会阶层,融合阶段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未成年人与回归的社会阶层实现良好交融.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经常提及的挽救与融入相比,挽回与融合具有更多能动性视角和包容性的环境力量.挽回强调未成年人的自愈力和主体地位,社会工作者主要作为陪伴者,着力激发其内在生命力量;融合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奔赴",社会工作者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共同着力,促进回归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

    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挽回融合

    社会工作介入技能型零工群体劳动权益赋能服务研究

    潘旦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深刻且广泛的数字化转型,技能型零工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借助增权理论,通过审视技能型零工群体劳动权益的弱权现状,发现存在劳动收入内卷影响劳动报酬权、政策参与不足导致劳动安全差、劳动强度过大影响休息休假权、劳动控制隐匿影响劳动信息权等劳动权益弱权特征.社会工作者借助增权意识的积极引导、外部资源的有效链接及政策倡导的积极推进等服务策略,开发面向技能型零工群体的劳动权益赋能服务,在经济层面保障劳动收益长期稳定,在政治层面增强政策倡导组织能力,在社交层面扩展社交以舒缓劳动压力,在文化层面提升劳动信息认知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技能型零工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水平.

    增权理论零工群体社会工作

    角色压力何以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正东韩瑞琪
    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来自角色的压力,进而影响其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本研究基于角色理论、自我损耗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利用"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的数据,探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压力与其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考察了自我损耗和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构建了角色压力影响社会工作者服务质量的双中介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工作支持和职业认同在影响中的边界条件及其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压力对其服务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角色压力通过自我损耗和集体心理所有权两条路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工作支持调节了角色压力与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关系,以及集体心理所有权在角色压力与服务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职业认同调节了自我损耗与服务质量的关系,以及自我损耗在角色压力与服务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因此,缓解和调节社会工作者角色压力以及加强工作支持和职业认同,是提升社会工作者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社会工作者角色压力服务质量自我损耗职业认同集体心理所有权

    社会工作后服务阶段的多重关系困境:行动策略及其价值考量

    田蓉余媛媛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行动,社会工作者在行动中与案主互动产生"多重关系",即遵循专业规范建立的专业关系及因情感等因素形成的其他人际关系.多重关系既存在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期间,也存在于专业服务结束后的阶段.本研究关注社会工作服务结束后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多重关系处理困境、行动策略及其价值考量.基于对10位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提出社会工作后服务阶段社会工作者面临的角色定位困惑、情感处理困惑和服务效果困惑,在专业价值观、个人情感、工具利益的影响下,使用"强边界策略"与"弱边界策略"两种后服务阶段多重关系应对策略.

    后服务阶段多重关系强边界策略弱边界策略

    民国时期国家的社会工作想象与专业知识生产

    邹林杰
    6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新审视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既有的本土化理论本质上遵循西方中心主义,强调后发展国家先移植西方社会工作,再依照本国文化情境进行修补.这种路径难以解释民国初期西方社会工作的有限影响力.由此,尝试诉诸国家建构的视角审视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探索国家的社会工作想象及其对专业知识生产的引导.研究发现,在国家机器改制过程中,社会工作想象逐渐形成,基本延续了民众动员与训练的愿景.同时,国家的想象融入了社会工作知识生产,本土化表现为国家将其主体意志与西方理论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

    本土化国家建构知识生产

    技术政体:用工短缺时代工厂治理的实践逻辑

    汪华唐晓琦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洛维提出的"工厂政体"理论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劳动过程领域的研究.不过,经典理论所演绎的工厂治理模式中"专制政体""霸权政体"的解释范式正面临近些年来劳动力市场转型所带来的挑战.用工短缺时代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劳动者"用脚投票"的能力,进而增强了其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博弈能力,资本在劳动控制上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任性.这与资本追求对劳动占有的天性无疑构成矛盾.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田野调查,本项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在工厂内部正悄然形成一种新的工厂治理逻辑——技术政体;正是这种基于技术治理的生产组织机制,在有效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占有的同时,又较好地适应了当下劳动力短缺的用工困境.

    技术社会劳动政体新经济形态技术社会学

    工具理性与社会认同:技术赋能下的社区参与式治理

    何立军王家洁刘伊琳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治理与参与式治理的结合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思路.如何发挥技术与参与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在具体实践中整合技术赋能与主体参与的路径与行为,需要结合实践探索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依据工具理性与社会认同理论,搭建"技术赋能—主体参与"复合分析框架,构建"管理—服务—自治"三大社区治理主体双环式共治架构,结合浙江瓜沥七彩社区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发现:在社区建设中,参与主体的行为受到"成本—收益"的工具理性和基于社会认同所激发的内在责任共同影响;技术是使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势能转变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与有效支撑,对当下社区参与式治理具有重要导向意义.

    工具理性社会认同参与式治理智慧社区技术赋能

    县级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研究——基于"结构—行动"视角的实证分析

    曾莉周慧慧
    10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影响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本研究基于政府组织层面,以"结构—行动"为理论视角,借助中国东部S县和西部D县政府部门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县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县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体现为依法决策、依法执行、依法监督、绩效等能力要素;组织目标、组织资源、团队合作、政府回应等因素,对县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法治文化和工作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力不显著.因此,提高依法行政的目标清晰度,加强财政支持和执法队伍建设,推进跨部门协作,提升基层政府回应性,重视县域治理的非正式机制,对县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法治政府结构与行动

    照护者的结构性困顿与行动潜能——一个建制民族志的考察

    方洪鑫甄橙王一方
    11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中国社会有着对高品质照护的巨大需求,本文通过对一个肿瘤科病房的护士日常工作进行建制民族志考察,探讨照护者面临的困境及形成更好照护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护士的工作从根本上支撑着医疗空间的日常秩序,但其价值却得不到相应的承认,阶序在日常工作中铭刻进她们的身心,造成结构性困顿.与此同时,一些护士通过具身化照护技艺的习得,把握病人独特的问题处境,转化为照护的行动者网络中协调技术与人文的灵动行动者,既重铸护士自身的主体性,也为病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建制民族志所指出的结构问题与实践智慧,为如何实现更好的照护提供了参考.

    护士建制民族志结构性困顿具身照护行动者网络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财政分权与政府干预的视角

    张宇宋佳莹张要要
    1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能否成为推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分权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政府干预在数字经济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将政府干预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呈现出边际递增趋势,即随着政府干预程度的加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效应逐渐增强.此外,数字经济在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和政策环境背景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后的影响更为显著.据此,我们应以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为核心,强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经济相关财税政策,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分权政府干预门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