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农业科学
河北农业科学

王慧军

月刊

1088-1631

hbnykx@yahoo.com.cn;805348190@qq.com

0311-87652163

05005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河北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河北农业科学》期刊始创于1992年,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统一刊号CN 13-1197/S,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1631。本刊立足于农业,及时宣传报道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传递农业科学前沿信息,促进农业学术繁荣和成果转化,为广大农业战线的干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型农民提供有效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河北农业科学》重点刊载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农业宏观战略、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报告,设有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耕作栽培与生理、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三农”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科学等14个专栏,并根据当前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随时开设新的专栏,丰富其内容,保证其阅读性。刊物由省内各相关领域的45位权威专家担任编委,保证了刊物的发刊质量。适合于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技术干部及农业技术型农民阅读。鉴于刊物的权威性、学术性与影响力,吸引了全国各地农业战线的工作人员踊跃投稿,发布最新的农业科学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更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农业最新动态和更新自身知识的平台,成为彼此交流经验并获得农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河北农业科学》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曾获“中国农业优秀期刊”、“北方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抗逆糜子新品种冀黍9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刘亚男降彦苗谭琦李昊天...
    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糜子生产中倒伏严重、不适宜机械化种植的问题,以黄糜子为母本、晋黍5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糜子新品种"冀黍9号"。该品种中矮秆,主茎高140。8 cm,千粒重7。9g,丰产性好,稳产性高,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生产;2a区域试验计14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为2 848。5 kg/hm2,较对照增产18。6%;抗倒性0级,抗旱性1级,抗黑穗病2级。

    糜子冀黍9号中矮秆抗倒伏

    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栽培技术规程

    王广才张文英王变银刘亚洁...
    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栽培技术规程》(DB 13/T 5682-2023)规定了在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的栽培技术流程,为黑龙港季节性休耕区春谷雨养旱作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栽培技术

    广西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实证分析

    路敦杰旷爱萍
    6-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甘蔗产业是广西农业的支柱产业,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该地区"三农"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选取2011-2019年广西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面源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对广西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结果表明:(1)广西甘蔗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乡村振兴产业呈上升趋势,自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之后,广西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相同的变动态势;(2)广西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度、耦合协调度均呈"W"型变化,整体呈平稳略微下降趋势,广西甘蔗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度为中等耦合作用,耦合协调度为轻度失调状态;(3)广西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呈"U"型发展,从2011年开始关联度波动下滑,2015年出现最低值后出现了停滞期,2017年开始迅速提升。提出促进甘蔗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深度挖掘甘蔗附加值、有序推动智能化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蔗产业广西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

    乡村旅游对农户增收的影响

    王珺董孝斌黄惠英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基于张家口崇礼区514份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固态效应模型分别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后,参与组(参与旅游项目)和对照组(未参与旅游项目)农户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参与组农户的各项收入较对照组增长更多;转移性收入对参与组农户的总收入影响最大,工资性收入对对照组农户的总收入影响最大。乡村旅游项目分别在0。01、0。01、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总收入(Y)、农户工资性收入(Y1)、农户财产性收入(Y3)。(2)年龄、文化水平、耕地面积、从事乡村旅游年限分别在0。1、0。1、0。01、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总收入(Y);文化水平、从事乡村旅游年限分别在0。1、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农户工资性收入(Y1);文化水平、耕地面积分别在0。1、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财产性收入(Y3)。提出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项目、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农户增收

    基于种粮农户视角的数字普惠金融抑制耕地"非粮化"研究

    方天龙曾靖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耕地"非粮化"水平总体较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破解耕地"非粮化"难题提供了新视角。利用2011-2020年我国各省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FI)在0。0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耕地"非粮化"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分别在0。01、0。01、0。01、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耕地"非粮化"率;有效灌溉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作物受灾水平分别在0。01、0。01、0。05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耕地"非粮化"率。(2)数学普惠金融指数中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3个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耕地"非粮化"。(3)主产区、主销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分别在0。05、0。0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耕地"非粮化",产销平衡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负向影响耕地"非粮化",但不显著。提出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广度与深度、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等对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耕地"非粮化"种粮农户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

    冉建南余家凤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农民获得感,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选取2020年3 816个样本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发展总指数在0。01水平上显著提升农民获得感。(2)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分别在0。05、0。1、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获得感。(3)中介检验中,农民家庭收入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农民获得感。(4)异质性检验中,中部地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总指数在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获得感;数字乡村发展总指数分别在0。1、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低学历、高学历农民获得感,说明学历越高的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越高,其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的能力也越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持续推动"数商兴农"。

    数字乡村农民获得感农民家庭人均收入

    中晚熟苹果品种秦脆在伊犁河谷的生长适应性

    卢磊唐金周瑞娟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伊犁河谷科学合理调整苹果产业种植结构,增加中晚熟苹果品种的比例,引进中晚熟苹果品种秦脆进行区域栽培试验,对其在该区域的生长适应性、生长结果习性、苦痘病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脆苹果在伊犁河谷表现为树势中庸,成花力强;9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圆柱形,果形指数0。84,平均单果重262。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3%,Ca含量59。2mg/kg,酸度0。29%,果肉硬度7。3 kg/cm2,果肉松脆,有香味,酸甜可口,汁液多;抗低温冻害能力强,在有冻害风险的寒冷区栽植表现优异,越冬期能够抵抗-32。03 ℃的低温,花期能够抵抗-5。77 ℃的低温。秦脆适应伊犁河谷的气候环境,果个大,果肉细脆、致密、多汁,品质极优,早结果、早丰产性强,秦脆与富士苹果相比腋花芽果实品质也很好,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中晚熟苹果新品种,适宜在伊犁河谷地区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秦脆区域试验苹果苦痘病适应性伊犁河谷

    大别山区柿生态栽培模式的建立

    李先明刁松峰程军勇朱红艳...
    35-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北省罗田县、麻城市为中心的大别山区是我国唯一的甜柿原产地,生态气候条件独特。以不减少耕地和林地面积为前提条件,在大别山区建立了 3种柿树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分别对3种山地柿树生态栽培模式进行介绍,以期充分利用大别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其中,"一种柿子快速成园方法"(专利号:ZL201610325895。5),通过砧木直栽,有效减少柿苗缓苗期,缩短建园周期,实现了"三当"快速成园,即当年砧木(君迁子)播种育苗、当年定植、当年嫁接建园;"一种柿子—水稻立体种植方法"(专利号:ZL201610315732。9)和"一种用于山地柿园休闲观光的生态栽培模式"(专利号:ZL201810444935。7),形成了以柿产业为主体的农林复合生产模式,建立的山地柿+水稻、山地柿+黄花菜复合系统成为了多个山地田园综合体的重要旅游景观,而且山地柿+水稻立体种植模式还实现了山地稻田边际土地的综合利用。

    生态模式立体种植罗田甜柿大别山区

    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对红富士苹果树花序坐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董彦霞郭萌萌
    39-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为探究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对红富士苹果树花序坐果率和产量的影响,并评估其在实际生产中的经济效益。以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采用茎叶喷雾法施药,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施药浓度设800倍液、600倍液、450倍液、338倍液4个处理,以2%苄氨基嘌呤可溶液剂500倍液、5%萘乙酸水剂1 667倍液、40%乙烯利水剂1 333倍液(当地常规药剂)、人工疏果和空白处理为对照组,比较了 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苹果树花序坐果率、果形指数、单果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处理可显著提高花序坐果率、单果率、双果率,增加果实横径、果实纵径以及果形指数,进而提高单果重和产量,其中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450倍~338倍液处理效果较好。从经济性角度考虑,450倍液处理在提升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同时,也展现了较好的成本效益。合理使用5。8%苄氨基嘌呤·萘乙酸悬浮剂可以作为提高红富士苹果品质和产量的有效手段,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策略。

    苄氨基嘌呤萘乙酸苹果花序坐果率产量

    耐低温弱光番茄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新品种选育

    杨超沙王珊珊王晨瑜尹伟平...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华北地区冬季低温、弱光对设施番茄造成的影响,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单株分离的番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发芽期进行种子低温处理、在幼苗期进行低温弱光处理,发芽期利用种子发芽率,幼苗期利用叶片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筛选出发芽期耐低温种质资源3份、幼苗期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3份。以筛选出的材料进行组配,综合耐低温弱光性、抗病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选育出适合河北地区冬春茬日光温室及早春大棚种植的耐低温弱光番茄新品种"冀番144"。该品种为无限生长型;果实扁圆形,单果重250 g,Vc含量251。7 mg/kg(FW),可滴定酸含量0。56%,可溶性糖含量30。90 mg/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2%;含叶霉病抗性基因Cf-5、枯萎病抗性基因I-2、灰叶斑病抗性基因含Sm,适合河北地区冬春茬日光温室或早春塑料大棚种植。

    番茄耐低温耐弱光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冀番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