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具有疏水性表面的智能调温纺织品的制备及其性能

    田小蝶何兆禹张鹏
    3247-3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调温纺织品能够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起到一定的缓冲与调节作用.本文以相变温度为18℃的石蜡为核层,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SiO2为壳层,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能有效克服石蜡泄漏的智能调温纺织品.其纤维在微观下具备明显可见的核壳结构,潜热可达70.08J/g,且经过 4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潜热未出现明显变化,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该智能纺织品具备疏水表面,由于SiO2纳米颗粒在纤维表面形成纳米突起,与无纳米SiO2颗粒的纤维织物相比,水在该纤维织物表面的接触角提升了16.1°.此外,在酸、碱、盐等条件下均能保持较大接触角,分别达到129.4°、133.3°和135.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红外成像实验表明,与不含相变材料的织物相比,在降温过程中,该智能调温纺织品可将温度保持在10℃以上的时间延长83.3%,而在升温过程中可将温度维持在20℃以下的时间延长204.76%,表现出良好的温度调节能力.研究结果为石蜡相变调温织物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类似的智能调温织物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织物纳米颗粒相变材料

    月桂酸基二元低共融储能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梁西妹费华李元林雍帆...
    3256-3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变材料的潜热储能技术利用于建筑节能领域.以月桂酸(LA)为基础,引入石蜡(PW)和癸酸(CA),研究月桂酸基二元相变材料的热性能、稳定性及可靠性.通过理论预测得到LA-PW、LA-CA的相变温度为35.75℃和18.11℃,通过实验得到LA-PW的最佳比例为76∶24,LA-CA的最佳比例为30∶70.LA-PW、LA-CA的相变温度分别为37.45℃和17.82℃,与理论值相差1.70℃、0.29℃,相变潜热分别为186.9J/g、129.16J/g.FTIR和XRD分析发现LA-PW、LA-CA都没产生新物质,为纯物理结合且在蓄放热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储热性能.热重分析可以看出在100℃内,LA-PW、LA-CA都没有发生热解现象,表现出良好的热可靠性.经过500次冷热循环后LA-PW、LA-CA的相变温度最大差率分别为9.5%、2.15%,相变潜热最大差率分别为3.8%、3.27%,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蓄热性能,适用于建筑行业的节能研究应用.

    脂肪酸复合相变材料潜热储能热可靠性建筑节能

    水性丙烯酸树脂对PBAT/淀粉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屈超刘俊红贾彬黄勇...
    3268-3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四种水性丙烯酸树脂对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淀粉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选择最佳水性丙烯酸树脂进一步研究其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万能拉伸测试仪、熔体流动速率仪、接触角测试仪、差式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熔体流动性能、亲水性能、热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红外光谱仪、偏光显微镜对PBAT/淀粉复合材的分子结构与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化温度较低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对淀粉的改性效果更佳;当水性丙烯酸树脂7168(B7168)用量为25.2g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最佳值,较空白样提高10.8%和38.5%;随B7168的增加,复合材料熔体流动速率先减小后趋于平缓,亲水性能增加,对PBAT的结晶和熔融温度影响不明显,对球晶形貌影响不大,但使球晶平均直径略有减小,3000~3600 cm-1的红外响应峰强度有增加的趋势,波峰略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热失重显示B7168的加入,使体系热分解起始温度提前,700℃残余量增加.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淀粉水性丙烯酸树脂可降解塑料

    基于温度和葡萄糖双重响应性共聚物微囊的胰岛素控释载体

    杨磊邱广薇李思言葛宏程...
    3277-3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治疗的进展期于找到能够实时监测机体血糖水平并精确释放所需剂量胰岛素的载体材料,因此开发可根据葡萄糖浓度变化情况而进行自我调节的智能胰岛素控释载体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创建了一种可用于胰岛素控制释放的温度和葡萄糖双重响应性共聚物微囊的制备策略.首先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和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AAPBA)为主要成分的无规共聚物,运用底喷包衣技术在玻璃微球表面包覆共聚物涂层,然后通过加热退火使共聚物固定接枝于微球表面,利用氢氟酸溶解模板,从而形成共聚物微囊,同时对其化学组成、尺寸分布、平衡溶胀率、表面形貌、稳定性能、细胞毒性及胰岛素控释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微囊尺寸分布相对均匀,稳定性良好,无细胞毒性,具有显著的温敏性和糖敏性,且可利用其双重响应特性进行胰岛素瘤细胞的固定负载和分泌胰岛素的控制释放.此智能响应性胰岛素控释载体的制备方案可为人工胰腺的构建提供崭新思路及技术支持.

    复合材料聚合物凝胶载体多孔介质温度敏感性葡萄糖敏感性

    VKT多肽介导的固定化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

    季骁彦许蕊王飞李迅...
    3285-3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柴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物液体燃料,对于酶法生产生物柴油,迫切需要找到廉价和高效的固定化脂肪酶.本研究利用固体结合肽(SBPs)VKT,将其与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Thermomyces lanuginosus lipase,TLL)融合构建融合脂肪酶,并将其固定化在硅基材料上,获得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催化剂.在所测试的硅基材料(ZSM-5、Na-Y、SAR-100、MCM-41和SiO2微粉)中,固定在ZSM-5沸石上的TLL-VKT(TLL-VKT@ZSM-5)表现出最佳的固定化效率和最大负载,且具有优异的pH、温度、储存和洗脱稳定性.以TLL-VKT@ZSM-5为生物催化剂,对麻疯树籽油进行转酯化反应,48h生物柴油得率即达到93.9%.此外,TLL-VKT@ZSM-5还表现出较高的重复使用性能,在7次重复使用后,生物柴油得率依然保持71.9%.本研究的酶固定化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稳定性高和重复使用性能高等优点.本研究显示VKT肽在酶蛋白固定化的应用方面具有较好前景.

    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固定化硅基材料麻疯树籽油生物柴油固体结合肽

    g-C3N4锚定Cu(Ⅰ)高选择性催化CCl4合成2,4,4,4-四氯丁腈

    肖自胜李金玲陈伊睿兰支利...
    3293-3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尿素和Cu(NO3)2·3H2O为前体,采用热缩合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氮化碳(g-C3N4)基催化剂Cu/CNn(n=1、2、3),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比表面积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比较了不同Cu负载量的Cu/CNn催化CCl4与丙烯腈(AN)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ATRA)反应合成 2,4,4,4-四氯丁腈(TBN)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CN1呈现优异的催化性能,以乙腈(MeCN)为溶剂,n(Cu/CN1)∶n(AN)=1∶1000,120℃反应12h,TBN 的选择性可达96.5%,产率可达83.3%,Cu/CN作为多相催化剂,经过滤处理便可重复利用,使用7次其催化活性仍能稳定保持.基于相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Cu/CN催化 CCl4 和AN 的 ATRA反应的氧化-还原循环机理.实验结果揭示了Cu与g-C3N4载体的协同作用机制,为CCl4深加工开发高效的催化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4,4,4-四氯丁腈氮化碳Cu/CN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

    疏水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无氟泡沫灭火剂性能影响

    曹海珍王尚彬欧红香薛洪来...
    3301-3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NPs)进行改性得到疏水NPs,并将改性后的NPs添加到无氟泡沫灭火剂中,研究不同改性程度的NPs对无氟泡沫灭火剂性能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和水接触角等对不同TMCS浓度下表面疏水改性的NPs进行表征.TGA、EDX结果证实TMCS实现了对NPs的有效表面改性.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TMCS的质量分数为16.67%时,NPs的接触角可达150.9°.SEM分析表明NPs的分散性得到改善,改性后的NPs粒径主要分布在60~150nm之间.改性NPs对无氟泡沫溶液的发泡性、稳泡性和灭火有效性的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TMCS的质量分数为13.04%时改性的NPs对泡沫的发泡性能、稳定性能和灭火有效性能有最大的提升.

    三甲基氯硅烷纳米二氧化硅疏水改性无氟泡沫灭火剂

    耦合生物质氧化转化的CO2电化学还原

    闫哲刘畅王丰旭周宏旺...
    3310-3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结合CO2的转化利用对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可再生电能驱动CO2的电化学还原生成燃料和化学品是CO2转化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对CO2电化学转化以及耦合生物质氧化转化新路线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CO2电化学还原的催化剂、反应系统、反应机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阳极耦合生物质及其衍生醇类、醛类等氧化转化的新技术.可再生电能驱动的生物质氧化转化与CO2电还原相耦合不仅可以获得高值化学品,而且可以显著减少CO2的净排放.因此,本文可为生物质和CO2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二氧化碳生物质电化学转化生物燃料高值化学品

    离子液体多酸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研究进展

    李斯文雷敏刘玉霜董兆琪...
    3322-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脱硫,因其反应条件温和、成本较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燃油脱硫领域.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离子液体中的阴阳离子结构具有可调性,可借此通过物理化学法制备出高效的催化剂,为更深度的氧化脱硫提供有利条件.本文总结了离子液体多酸的合成与分类,详细叙述了单纯离子液体多酸和以金属有机框架或无机非金属材料为载体的负载型离子液体多酸的特点以及目前其在燃油氧化脱硫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脱硫率和重复使用次数等脱硫效果.单纯离子液体多酸的初次脱硫效率都在80%以上,最高可达99.2%,而负载后的离子液体多酸的脱硫率都在98%以上,大多数高达100%,重复利用次数最高可达13次.众多研究者一致认为负载型离子液体多酸不仅能有效增强多酸的催化活性,而且可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与重复利用性,在燃油氧化脱硫中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最后对离子液体多酸在氧化脱硫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指出了具有良好催化性能、可重复利用性好、绿色高效的离子液体多酸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离子液体多酸提供了参考.

    离子液体多酸载体金属有机框架氧化催化剂

    退役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直接修复研究进展

    王厚然李德念董楠航阳济章...
    3336-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型储能对锂离子电池需求的进一步增长预期引起了各界对相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广泛担忧,因此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已成为当前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锂电池中最具价值的部分,相比于目前已投入生产的湿法回收与火法回收工艺,针对退役正极材料直接修复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因其相比于传统回收方法具有绿色廉价等优势,未来仍然存在可观的开发空间.本文介绍了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及两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失效原因,以及针对此两种锂离子电池退役后其正极材料的几种直接修复方法,并对不同直接修复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而对正极材料直接修复提出相关建议,以期直接修复可以在锂电行业有更广阔的发展.

    锂电池正极材料修复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