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载体对于胺浸渍类DAC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陈彦霖周爱国郑家乐杨川箬...
    21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是近年热门的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其中吸附法是目前主流的DAC技术.吸附剂的性能,是吸附法DAC的关键指标.理想的吸附剂应该满足:高C02吸附量、低再生能耗、高稳定性等优点.一般来说,胺浸渍吸附剂的吸附量较高,其使用的载体,也会对吸附剂的性能产生影响.使用聚乙烯亚胺(PEI)浸渍氧化铝(γ-Al2O3)和介孔硅泡沫(MCF)两种不同的载体,以比较载体对于吸附剂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载体对于吸附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两个层面.在0.4 mbar(1 bar=0.1 MPa)、25℃条件下,PEI-MCF的吸附量为 1.76 mmol/g;PEI-Al2O3为 1.49 mmol/g.吸附速率方面,干燥环境下PEI-MCF与PEI-Al2O3相比大约快62%.在潮湿环境下,PEI-MCF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也优于PEI-Al2O3.但是,两种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差异较小,并未受到载体的影响.

    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吸附(作用)吸附剂胺浸渍载体

    微气泡旋流气浮装置内流动分析与结构优化

    李匡奚于佩潜王江云魏浩然...
    22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Euler-Euler多相流模型,对一种微气泡旋流气浮装置内的油水分离多相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实际生产过程中,装置内油滴会与注入的旋流气碰撞并黏附形成油滴-气泡黏附体,因此计算过程中将微气泡旋流气浮装置内油-气-水三相流动过程简化为油气混合相和水相的两相流动过程,并依据工业生产中实际的油水分离效率确定数值计算中油气混合相的表观密度,然后考察了微气泡旋流气浮装置中导流管宽度和倾角对旋流强度及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随导流管宽度增加,装置分离效率及出油口含油浓度先增加后迅速降低,导流管宽度为53 mm时装置的分离效果达到最优;随着导流管倾角增加,装置分离效率及顶部出油口含油浓度先上升再下降,导流管倾角为9°时装置的分离效果达到最优.

    旋流气浮分离效率导流结构数值模拟微气泡

    深共晶溶剂聚合物包覆膜传输分离铂、钯的研究

    谢慧慧姜佳鑫王鑫李正...
    235-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铂族金属(platinum group metal,PGM)元素中的铂(platinum)、钯(palladium)是一类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稀有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工业、科学、医疗和高科技等领域.由于PGM的矿产供应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废旧汽车催化剂、电子废弃物等二次资源的回收成为缓解PGM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模拟实际废旧汽车催化剂浸出液,构建分离回收Pt(Ⅳ)、Pd(Ⅱ)的深共晶溶剂聚合物包覆膜电渗析集成体系.系统探究了体系中各工艺参数对模拟浸出液中铂族金属传输与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摩尔比为1∶1的TOPO/Thy对Pt、Pd传输性能最好,Pt、Pd的萃取效率均为99.90%,反萃取效率分别为65.96%、77.93%.而0.05 mol·L-1 KSCN作为反萃液对Pt、Pd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对Pt、Pd的反萃效率分别为62.54%、89.19%.本研究可为废旧催化剂的处理提供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技术思路与理论依据.

    分离萃取聚合物包覆膜深共晶溶剂电渗析铂族金属

    聚离子液体膜的制备及其在低钠高钾健康酱油中的应用

    邱知谭明
    2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酱油由于发酵过程以及保质期的要求,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NaCl.而人体摄入过多的NaCl以及摄入过少的钾时,都会引发身体疾病.因此,本研究采用电渗析法,用K+替换掉Na+,实现低钠高钾健康酱油的制备.首先使用商业膜进行实验,发现Na+去除率为37.3%,K+的增加倍数为2.83倍.达不到低钠高钾健康酱油最佳标准(Na+含量降低一半,K+含量增加5倍).因此制备了聚离子液体膜,应用到电渗析实验中,酱油中的Na+浓度由初始的2.6 mol/L降低至1.39 mol/L,K+浓度由初始的0.18 mol/L增加至0.93 mol/L,非常接近低钠高钾健康酱油的最佳标准.

    脱盐分离电渗析聚离子液体膜

    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分子改造及应用

    宋世萍汤晓玲郑仁朝
    25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胱甘肽(GSH)是细胞内丰富的非蛋白质硫醇,其巯基作为活性基团,参与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是合成GSH的关键酶,其催化效率的提升对GSH高效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来源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St-GshF)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谷胱甘肽和邻苯二甲醛反应产生荧光显色效应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通过半理性设计对St-GshF进行分子改造,筛选获得有益突变体St-GshF(S27Q/G510P),其酶活为野生型的1.75倍.在此基础上,偶联多聚磷酸激酶,构建高效ATP循环系统并进行反应体系优化,最终谷胱甘肽的产量为17.36 g/L,产率达94.22%,为谷胱甘肽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谷胱甘肽分子改造双酶偶联

    基于泡沫碳扩散层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改性研究

    赵振刚周梦瑶金典张大骋...
    259-266,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扩散层(DL)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膜电极组件(MEA)的重要结构,为反应物从流场到催化层的传质提供通道,随着反应的进行,扩散层也为电子从催化层到流场的传输提供通道,因此,扩散层的导电率和表面形貌影响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泡沫碳(foam carbon,FC)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三维网状结构,将其作为阴极扩散层(CDL),能够降低燃料电池膜电极与集流板间的接触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传质电阻.同时,泡沫碳的较高孔隙率和较小的表面接触角,可增加DMFC阴极催化层暴露在空气中的比例,提供更多的气液两相流道,是较好的催化剂载体.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碳纸比较,泡沫碳作为阴极扩散层的燃料电池峰值功率密度从24.47 mW/cm2提升到39.24 mW/cm2,接触电阻由0.588 Ω降低至0.494 Ω,电荷转移电阻由2.784 Ω降低至1.816 Ω,传质阻抗由1.689 Ω降低至1.417 Ω.在100 mA/cm2的电流放电条件下,FC的放电时长为60 min,碳纸作为DL的放电时长为46 min,FC作为扩散层有更长的放电时间.研究结果说明在相同甲醇浓度以及体积下,新型结构有着比常规结构更高的能量效率.

    燃料电池扩散层泡沫碳两相流功率密度

    混合制冷级联天然气液化工艺优化及分析

    蒲黎明汪贵郑春来王科...
    26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制冷级联(MFC)工艺是大型基地负荷型天然气液化过程最具竞争力的工艺之一,其工艺由天然气预冷、液化和过冷三个混合制冷循环构成,涉及冷剂配比、制冷温度及压力等关键参数,使其过程复杂和敏感.针对MFC液化工艺,建立了以比功耗为目标的优化函数,借助Aspen HYSYS流程模拟与物性计算,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优化算法对MFC工艺进行全局优化,并对工艺过程进行有效能分析.优化结果表明,全局优化后,MFC液化过程的比功耗为899.36 kJ/kg,降低了 7.38%;多股流换热器冷热复合曲线匹配得更好.通过有效能分析发现,制冷压缩机机组的有效能损失占比最大,优化后多股流换热器的有效能损失显著降低,液化过程的有效能效率由38.17%提高到41.21%,能量利用效率提高明显.

    天然气液化比功耗优化有效能分析

    常温条件下赤泥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赵昂然韩永强王志鹏李鹏飞...
    276-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赤泥在110℃条件下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性能,以及水蒸气浓度和硫硝比对其的影响.采用氮气吸附仪、pH计、电导率计、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分析手段测试了赤泥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赤泥的脱硝效率是Ca(OH)2的2.4倍;反应气体中NO含量对SO2的脱除影响只有不到15%,而硫硝比接近5时,NO的脱除率接近100%;水蒸气的影响存在10%附近的最佳范围,浓度过高会影响前期NO的转化及脱除,但有利于后期的脱硫脱硝效果.赤泥中脱硫脱硝的有效组分包括碱性成分和金属氧化物.

    废物处理吸收固定床同时脱硫脱硝赤泥气固反应

    微界面高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的研究

    徐英宇杨国强彭璟孙海宁...
    283-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含有的各种各样有机污染物,提高煤化工废水的回用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但有些污染物浓度很高,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无法去除并且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依据微界面强化反应器构建了煤化工污水微界面高级氧化反应体系的构效调控数学模型,明确了微界面强化技术对臭氧高级氧化的强化机制和强化效能.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气泡尺寸从10.0mm减至0.1 mm,废水COD去除率从70.02%增至90.02%;相同的气量下,COD去除率达到70%时,微界面反应器较普通鼓泡反应器,其废水处理量可提高66.50%.为微界面高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放大和设计提供有力参考.

    相界面积气液两相流传递过程模拟高级氧化

    不同制液工艺对锰矿锰浸出回收及钙镁铁迁移影响

    赵博超聂一凡王雪婷田向勤...
    292-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电解金属锰制液工艺锰浸出和回收率低的问题,以制液工艺为研究对象,开展现有工业生产制液工艺(T1)、阳极液浸洗(T2)、阳极液浸洗-水洗(T3)制液工艺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制液工艺对锰矿中锰的浸出和回收以及钙镁铁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锰浸出率T3(92.76%±0.40%)≈T2(92.14%±0.62%)>T1(89.59%±2.43%),锰回收率T3(91.18%±0.47%)>T2(87.02%±0.74%)>T1(73.97%±2.37%),表明在现有制液工艺基础上增加阳极液浸洗工序可以有效提高锰矿中锰的浸出率和回收率,增加水洗工序可以进一步提高浸出锰的回收率;在现有制液工艺基础上阳极液浸洗工序不会提高锰矿中钙、镁向液相的迁移比例,但会提高铁的迁移比例,增加水洗工序不会提高锰矿中钙、铁向液相的迁移比例,但会提高镁的迁移比例.

    阳极液浸洗阳极液浸洗-水洗锰浸出率锰回收率钙镁铁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