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成果导向的师范院校和声学课程改革策略探究

    周天星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校师范类音乐专业中的和声学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定等方面存在与师范生毕业要求脱节的问题.因此,和声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环节全方位的改革,才能实现和声教学的成果导向.

    和声课程改革成果导向

    钢琴伴奏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探讨

    余妙芸杨小媚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实践环节中,钢琴伴奏课程被视作一门核心学科,它综合了声乐、器乐、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塑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表演者需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操技能,以此来确保音乐艺术在呈现方式上更为多元丰富,在情感深度上更为深沉和富有深度.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钢琴伴奏课程实践中,由于对课程的安排设计和教学对象的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导致在几轮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高职钢琴伴奏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次研究依据目前的教学状态,对该项目的教学技巧和策略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和研究.

    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教学现状

    新文科下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优化探析

    夏子涵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文科背景的影响,民间音乐课程进行改革,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能重构课程模块,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科学推进.本文基于新文科背景的影响,重点探索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的优化措施,提出了合理化的课程建设优化建议,希望能构建特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体系,全面促进新文科思想的践行,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

    新文科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

    宋词:词与乐的契合——以姜夔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为例

    王译萱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词文辞与音乐自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宋词创作时,不仅需要文笔的精妙,也需要对音乐的擅长.白石道人姜夔就是一位既具备文学才华,同时又精通音律的伟大词人,经过分析,他为自度曲《扬州慢》和《杏花天影》所作的音乐与文辞相辅相成,是宋代词作中的佳品.

    宋词音乐姜夔《扬州慢》

    拓深与创新:改革开放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之研究

    徐瑞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22年叶伯和《中国音乐史》诞生以来,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历经百年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首近百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既是从初创到构建的过程,亦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近年来,诸多学者对这门拥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学科进行回顾、总结其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反思与展望.本文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并对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学科成果

    北安乐团研究(1942-1946)

    张雪莹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沦陷时期,"北安乐团"是伪北安省首屈一指的民间丝竹乐团.它主要为伪北安放送局在节目中穿插一些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北安乐团"的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孙希伟组织的.一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水平.二是为了培养音乐人才,作为北安乐团的后备力量.他们后来走进了部队,成为了光荣的革命文艺战士,"北安乐团"为新中国培养了音乐人才,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北安乐团孙希伟兆麟文工团

    音乐表演二度创作中演唱力度的定量分析

    查华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两位歌唱家丽莎·德拉·卡萨和贡杜拉·雅诺维茨演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选唱段《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进行演唱力度的实证研究,探讨演唱力度形态与人物角色、心理活动的关系,进而体现声乐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表现正是审美的多样性体现,为版本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思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二度创作演唱力度版本定量分析

    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美学价值探究——以《袖梦》《酒狂》表演为例

    雷舒涵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副语言特征的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探讨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的基础上,以刘乐的《袖梦》和王中山的《酒狂》表演为例,通过分析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具体表现、肢体语言对音乐表现、情感传递及观众共鸣达成等方面的影响,揭示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美学价值.

    肢体语言古筝演奏美学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探讨

    邱岳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中,弗朗茨·舒伯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因音乐创作闻名于世,创作体裁广泛,包括室内乐、重奏、艺术歌曲、钢琴曲等,在音乐领域有着巨大成就.舒伯特的钢琴创作作品充分展现了其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想.奏鸣曲是其钢琴作品中的重要部分,这类作品具有音乐和声的色彩性及情感的抒发性.舒伯特从19世纪初期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奏鸣曲创作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该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本文主要以该钢琴奏鸣曲为分析对象,从演奏方面探讨《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点、技巧及艺术特征.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声乐作品《西柏坡组歌》之《天下乡亲》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研究

    谢鑫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柏坡组歌》之《天下乡亲》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情的演唱,展现了西柏坡革命历史与人民情感的交融.该作品歌词质朴而深情,旋律融合了河北戏曲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在演唱方面,歌者需深入理解歌词背后的历史意义,准确把握旋律的节奏和音准,通过细腻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将歌曲中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情感传递给听众.这首歌曲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革命历史和人民情感的一次深情致敬.

    《西柏坡组歌》《天下乡亲》演唱实践音乐风格河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