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催化耦合生物反应器降解抗生素效能及抗生素抗性基因消长机制研究进展

    葛欣玥刘啟迪刘思远侯俊...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和耐药性问题愈发突出,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抗生素降解的过程中,传统的单一化学或者生物处理工艺具有高能耗、低效率的缺点,而光催化耦合微生物技术(ICPB)可实现抗生素的高效降解和矿化,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总结ICPB反应器降解抗生素的效能及影响因素,对其中抗生素的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进行综述,并深入分析抗性基因(ARGs)的赋存特征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目前ICPB反应器已被证明在降解抗生素方面有着优异的性能,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细胞生理代谢功能发生了适应性调整,从而导致了 ARGs的消长.建议持续加强ICPB反应器中ARGs消长机制和调控技术的研究,为研发高效去除抗生素协同ARGs削减工艺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新型光催化生物反应器耐药性微生物群落适应性响应消长变化

    污水厂新兴有机污染物去除工艺及展望

    张立贺珊珊镇祥华谢鹏超...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ECs)是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一类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并在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各工艺单元广泛检出.综述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典型ECs特性,以及各工艺对ECs中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和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去除效能.发现相比于国外污水排放和再生水ECs管控标准,我国的同类标准多集中在农药的管控上,缺少对PPCPs和EDCs的限制.PPCPs和EDCs 2类有机ECs在国内外污水厂中检出较多,污水厂一级处理工艺对PPCPs和EDCs的去除效率有限,生物处理能够较有效去除上述2类污染物,但还需深度处理工艺来实现完全去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水处理厂针对不同类别新污染物的去除工艺,并展望了未来污水厂去除ECs的工艺发展方向.

    有机新污染物EDCsPPCPs污水处理厂去除效能排放标准

    再生水中新兴微量污染物赋存及在河道补水中的迁移转化

    黄潇赖俊蓓梁耀匀朱高鸣...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政再生水是城市河道补水的重要水源,对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再生水中高频检出的新兴微量污染物(EMPs),对其受纳河道的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回顾了我国再生水发展历程,介绍了再生水回用标准和政策的演变及回用水质要求.以EMPs为核心,重点分析了再生水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类(PPCPs)、内分泌干扰物类(EDCs)、全氟化合物(PFCs)等典型EMPs的赋存特性和来源,提出EMPs在河道补水过程中主要通过动力运输、吸附与解吸、物理-化学迁移降解和生物降解4种途径实现迁移转化.通过分析EMPs对河道水体的生态风险,为再生水EMPs生态风险评估和安全回用提供控制思路和理论参考.未来在再生水河道回用中应重视EMPs在实际水体中的降解行为,并注重其监测管理.

    再生水新兴微量污染物河道补水排放标准赋存形态

    消毒副产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经验模型

    褚洋洋李卉朱延平韩小蒙...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毒副产物(DBPs)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反应产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建立相关模型、预测其浓度、实现精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 DBPs预测经验模型的研究进展,简要回顾了当前常见的消毒手段、DBPs种类以及对应的相关规范标准,并分别探讨了基于回归和基于机器学习的DBPs模型原理,对采取这2种方式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其中,重点分析了 3种DBPs预测模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即随机森林算法、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提出了当前DBPs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构建精准度更高、适用性更强的DBPs预测模型.

    消毒副产物预测模型回归方法机器学习模型评估

    典型抗生素对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的影响及调控策略研究进展

    金翝启姜荣杰王子睿李璐杨...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厌氧消化是实现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抗生素被广泛滥用,并不可避免地对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产生潜在影响.综合探讨了不同抗生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度、浓度、底物、暴露方式、复合存在等)对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生素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可归结为抑制、促进和无影响等,其中抑制作用更为普遍.进一步分析发现,抗生素主要通过破坏功能菌群结构、改变代谢途径(如酶活性、胞外聚合物分泌)、影响群体感应机制等方式影响系统效能.然而,通过采用物理处理(如水热、超声等)、化学处理(如高级氧化技术、臭氧、电化学等)、生物处理(如外源添加生物酶、外源添加材料加速电子传递等)、联合处理(碱热、超声/臭氧等)等预处理手段可有效削减系统中抗生素的不利影响,提升厌氧消化效能.最后,从预处理手段的优化、抗生素迁移对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等角度进行了展望,可为提升厌氧消化效能提供参考.

    污泥厌氧消化抗生素代谢途径削减策略

    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侯怡帆刘连华杨文静连仲民...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研究的发展现状,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检索2000-2024年间所有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6(Advanced版本)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水环境中PAEs污染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者总发文量变化、主要发文机构和期刊、高共被引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汇总,揭示了该领域知识基础特征以及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发文量增长迅速.从研究实力上看,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238篇,占总发文量的49.1%),具有明显优势,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高.关键词分布中"PAEs"是最大的节点,"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ediment"和"exposure"等高频词逐渐出现,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degradation".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范围内PAEs污染状况调查、PAEs的来源、降解机制以及生态风险评估.随着研究的深入,气候因素对PAEs空间分布的影响、PAEs与其他污染物在多介质的混合污染、迁移转化等环境归趋机理的揭示受到更多关注.

    邻苯二甲酸酯水环境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发展趋势

    溴代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的环境污染与毒性及人体暴露研究进展

    张中杰冯晋荣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是一种溴含量很高的脂环族添加型阻燃剂,曾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聚苯乙烯类保温材料、纺织品和电气及电子设备等.由于HBCD与产品没有化学结合,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从产品中释放出来,HBCD已被证明对生物的肝脏、甲状腺和神经等产生毒性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在日常用品、大气、水、土壤和各种生物体内甚至母乳中都检测到了 HBCD的存在,对人类和环境具有潜在的长期危害.食品、空气和灰尘是人体摄入HBCD的主要途径,无论何处接触途径,学步儿童的接触率均高于成年人,且HBCD的职业暴露对职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更为严重.综述了 HBCD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分布及测定方法,总结了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并探讨了 HBCD的人体暴露途径及风险评估,提出关于HBCD的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职业人群的暴露途径与风险,探索HBCD对人体作用的潜在机制.

    六溴环十二烷环境污染毒性效应人体暴露

    环境样品新污染物非靶向识别结果中定量检测因子优选指标体系研究

    赵曦韦斯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和五分制评分法建立了 一套适用于从环境样品新污染物非靶向识别结果中优选需要开展定量检测因子的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了 15个评价指标,并归为非靶向筛查结果、区域化学物质使用情况、环境关注度、生态环境风险和定量检测可行性等5个准则层指标群,通过权重计算和评价指标赋分,实现对环境样品新污染物非靶向识别结果中种类繁多的新污染物的量化优选,提高了环境新污染物研究的效率.通过对华南某地区一批环境样品非靶向筛查案例的应用,优选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30种新污染物包括 11种药物和个人护理品(含6种抗生素)、8种内分泌干扰物(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双酚类、壬基酚类和异佛尔酮)、7种农药和4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好氧/厌氧环境对微生物降解典型微塑料效能影响研究

    毕鑫祺龚志伟马杰周立昌...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温条件下,对比了 3种典型微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聚乳酸酯(Polylactic acid,PLA)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中被微生物降解的效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热分析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平均质量及微生物作用占比实验分析结果表明:PHA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速率相似,均约为25.72 mg C/d,降解后的PHA表面均会出现明显的沟壑和裂痕,且酯基等官能团的丰度、结晶度和平均质量均降低;PLA虽为可生物降解微塑料但结晶度高,同自身结构稳定的难降解微塑料PVC,均未能被降解.PHA降解产物的变化特征和碳平衡核算结果表明,PHA中的碳主要转化为CH3COOH、CH4和生物质中的碳,但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中产物占比差异明显,分别为5.23%vs.0.27%、4.28%vs.12.24%、87.05%vs.82.50%,这可能与好氧和厌氧环境中参与PHA降解的微生物丰度和关键酶活性不同有关.系统评估了 3种典型微塑料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中降解速率和降解产物的差异,可为全面评价微塑料的环境风险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微塑料好氧环境厌氧环境聚羟基脂肪酸酯微生物降解

    不同水化学条件下土壤胶体对纳米塑料迁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米永兰张文杰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壤胶体在不同水化学条件下对纳米塑料迁移性的影响,选取直径100 nm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通过虹吸法提取土壤胶体,采用穿透试验,通过zeta电位和DLVO势能壁垒曲线揭示了纳米塑料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相关机理.结果表明:纳米塑料的迁移能力随着溶液pH值增加而增大,随着IS增大而减小.pH和IS的变化改变了纳米塑料和玻璃珠的表面电荷,从而影响了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能.pH值从4.0增大到9.0时(10 mmol/L NaCl,膨润土胶体),DLVO峰值壁垒从45.11 kT增大到61.89 kT,纳米塑料和玻璃珠的zeta电位显著降低,纳米塑料的可移动性增强,累计出流量从42.80%增加到62.21%.膨润土胶体和伊利石胶体均加快了纳米塑料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膨润土胶体对纳米塑料可移动性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纳米塑料在地下水土环境中的迁移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对于塑料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塑料迁移土壤胶体穿透试验可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