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雨水径流中微塑料的赋存规律探究

    仇付国梁安棋童诗雨王淳...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雨水径流中微塑料的赋存情况,选取高校生活区、公路和生活小区为采样点,对实际雨水径流进行样品采集,采用密度分离法对雨水样品进行预处理,使用安捷伦LDIR-8700激光红外成像光谱仪对水样中微塑料的丰度、类型及粒径进行检测与分析.在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的丰度与降雨事件前干旱天数有关,随着干旱天数的增加,微塑料的丰度也随之增加.微塑料的类型与采样点的社会生活功能有关.将微塑料粒径分为0~30,30~50,50~100,100~200μm和>200 μm 5个区间,3个采样点检测出微塑料的粒径均以0~50 μm为主,表明大粒径塑料会受自然外力的影响不断破碎形成小粒径微塑料.研究结果可为雨水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以及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提供数据支持.

    雨水径流微塑料高校校园公路生活小区

    滇池有机污染物(COD)特征与来源解析

    闫晗王胜楠陈卓刀国华...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滇池仍然存在有机污染压力,全面解析湖体化学需氧量(COD)特征和有机污染物来源,将有助于滇池的精准治理与污染防控.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滇池湖体有机物特征,并通过质量衡算分析2020年全年有机污染输入输出量.结果表明,滇池外海东部和西部的COD浓度较高,湖体有机质呈现自源性特征.全年有机污染输入总量约43648 t.其中,城市面源和微藻分泌的有机污染输入量分别占输入总量的34.6%和31.4%,是最主要输入源.输入总量的18.9%会积累在湖体中.为缓解滇池有机污染,需要加强城市面源控制、微藻捕捞和底泥疏浚等方面的措施.该结果将为滇池有机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滇池有机污染有机物组分三维荧光质量衡算

    建筑垃圾再生砖和混凝土骨料混合基质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及应用

    李云青李海燕刘兆瀛张轶慧...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对实际微污染水的净化能力,采用再生砖骨料(RBA)和再生混凝土骨料(RCA)混合物作为基质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设置2种配比:CW1(80%RBA+20%RCA)和CW2(50%RBA+50%RCA),并设置以天然骨料(沸石、火山岩、石灰石)为基质的对照组.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期内,CW1和CW2对TP去除率分别为57.5%和42.7%,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8.9%和24.1%;提高再生混凝土骨料比例的CW2对NH3-N、TN、COD的去除效果与天然骨料系统接近,去除率分别为70.2%、16.9%和63.5%,达到了以废治污的效果.内梅罗污染指数计算进一步证明,提高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再生骨料系统的综合控污效能,优于传统天然骨料系统.环境风险评价表明,再生骨料系统在稳定运行阶段出水各污染物的环境风险等级均为理想级,对受纳水体影响较小.经济性分析表明,CW2系统的成本最低,效益显著.采用50%再生砖骨料与50%再生混凝土骨料混合基质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成功在温榆河湿地公园进行了示范应用,当进水水质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限值时,各出水点出水NH3-N、TP、COD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应用

    垂直屏障对污染地下水水动力控制的影响

    李翔王乾李聪李怿...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垂直屏障对污染地下水水动力控制的影响,进而指导水动力阻截技术方案的设计和施工,建立了水动力阻截技术试验装置,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试验,结合GMS的模拟结果,发现上游开放式垂直屏障的存在可以在下游污染源附近形成大范围的污染物捕获区,从而延缓污染物的扩散,并使下游监测点的污染物峰值浓度下降.上游开放式垂直屏障的弧长越长,阻截效果越好.上游抽水方案的阻截效果与抽水流量有直接关系:抽水流量越大,在中游形成的捕获区范围越大,污染物扩散越慢,峰值浓度越小.而垂直屏障与上游抽水井的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控制污染物扩散所必需的抽水流量,从而大大降低上游抽水方案的实施成本.

    垂直屏障水动力阻截技术模拟上游抽水抽水流量

    好氧颗粒污泥强化脱氮及微生物群落的演变

    赵勇郝桂珍徐利熊晓莹...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高效的脱氮效果,在AGS系统前端设置厌氧段形成"厌氧/好氧"(A/O)运行模式来强化AGS系统的脱氮效果;同时研究整个试验过程中AGS的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AGS以丝状菌作为骨架,活性污泥在水力剪切力的作用下不断地黏附在骨架上,进而形成AGS;其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组分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污泥表面Zeta电位值降低,提高了污泥间的凝聚性能,保证了 AGS的形成和稳定性运行.污泥颗粒化阶段,unclassified_f_Sphingomonadaceae、unclassified_o_Saccharimonadales 等具有疏水性且分泌EPS功能菌属的相对丰度上升,促进了污泥颗粒化.A/0运行模式的介入提高了 AGS系统中与脱氮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强化了 AGS系统的脱氮性能;第110天低温环境的介入下,AGS系统依然保持稳定运行,最终TN去除率上升至 78.2%,其主要归功于 Zoogloea(由 4.6%升至 8.2%)、Thauera(由 2.0%升至 2.3%)、Rhodobacter(由 2.3%升至2.7%)、norank_f_Actinomycetaceae(由 1.8%升至 3.7%)、Pseudoxanthomonas(由 2.2%升至 4.5%)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上升.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强化脱氮A/O模式

    沱江流域成都段水/沉积物污染现状评价与相关性分析

    尘乂李龙国白婷陈猛...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沱江流域成都段人口密集,河流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沱江流域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污染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在2022-2023年3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沱江流域成都段上覆水及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以期为沱江流域成都段以及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体最主要的超标因子为TN和COD,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发现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水平;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TN、TP、Cr,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沉积物处于轻中度污染水平;水体与沉积物多项指标呈较强相关性,其中水体总磷与沉积物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6.沉积物污染物对水体有极大影响,因此控制河流外源污染的同时,也应加大对河流内源污染的治理.

    沱江流域营养盐重金属污染状况相关性

    晋城市秋冬季PM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郭前进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近年来PM2.5污染问题突出.采集了 2018-2019年秋冬季晋城市3个监测站点的PM2.5样品,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组分浓度(离子、元素和碳质)以及二次转化特征,利用后向轨迹探究了区域传输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并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1)采样期间晋城市PM2.5日均浓度为86.1 μg/m3,污染天PM2.5浓度(131.lμg/m3)是优良天(58.2 μg/m3)的2.3倍,主要与污染天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有关.2)二次无机盐离子为晋城市PM2.5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83.4%),污染天二次无机盐离子的浓度(71.2 μg/m3)显著高于清洁天(24.6 μg/m3),晋城市秋冬季SO2向SO12-的转化主要是非均相反应占主导,而NO3-的生成同时受气相氧化和非均相水解的影响;晋城市秋冬季污染天OC和EC浓度相比清洁天分别上升了 88.5%和83.0%.后向轨迹结果显示,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1月来自晋城市东南区域的短距离传输气团加重了污染过程,体现了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意义.源解析结果显示,扬尘源(18.4%)、二次硝酸盐(16.5%)、燃煤源(15.9%)和机动车排放源(12.0%)是晋城市PM2.5主要来源.因此,为有效降低晋城市秋冬季PM2.5污染,需要加强机动车排放的管控,减少秋冬季期间燃煤源的污染物排放,降低NO2、SO2等二次污染物前体物的排放.

    PM2.5组分浓度特征源解析机动车污染燃煤污染

    石河子市大气NH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何凯杰何友江杨欣程苗苗...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氨(NH3)对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石河子市大气NH3污染特征,于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对石河子市NH3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合大气NH3排放特征和同期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石河子市NH3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河子市大气ρ(NH3)年均为21.0 μg/m3,ρ(NH3)季均分布为20.2~21.7 μg/m3,季节变化幅度较小.农业源是石河子市大气NH3的主要贡献源;而冬季大气NH3主要来源于工业烟气脱硝过程中的氨逃逸,冬季持续的低边界层高度和低风速致使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不利的扩散条件是冬季NH3浓度累积升高的重要原因.冬季加大对烟气脱硝过程中氨逃逸的治理力度有利于降低石河子市冬季大气NH3浓度.石河子市4个季节大气NH3浓度均表现为白天高夜间低,且NH3浓度在春季和冬季呈单峰日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6:00;在夏季和秋季呈多峰日变化特征,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3:00.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石河子市4个季节大气NH3浓度日间峰值出现时间晚1~3 h.随机森林算法对大气NH3浓度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估表明,4个季节气象因素对NH3浓度的影响分别达到了 63.6%、58.8%、73.9%和64.5%,气象因素是大气NH3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NH3污染特征影响因素石河子市

    福建省PM2.5和O3浓度时空聚集变化规律研究

    陈芳胡军许丽忠黄伟龙...
    17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建省环境监测站点2017-2021年PM2.5和O3日均浓度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下PM2.5与O3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PM2.5和O3污染潜在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近5年福建省PM2.5和O3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浓度变化趋势较为同步.PM2.5月均浓度高值出现在1-2,11-12月,低值出现在6-8月,月变化呈"U"形分布.O3月均浓度高值出现在4-5,9-10月,低值出现在1,12月,月变化呈双峰("M")形分布.PM2.5和O3浓度在1-10月呈较强正相关,11-12月呈负相关.不同PM2.5浓度污染水平下,O3浓度变化呈现差异性,当ρ(PM2.5)<45 μg/m3时,PM2.5和O3浓度呈协同增长的正相关,而当ρ(PM2.5)>45 μg/m3时,两者呈负相关.PM2.5和O3年均浓度、季均浓度均呈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表现为西北方向呈L-L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东南方向呈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福州市、莆田市和漳州市,PM2.5和O3年均浓度、季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聚集性和相似性.

    福建省PM2.5O3相关性聚集性

    旋流式烟气再循环对生活垃圾焚烧炉温控制和NOx排放的影响研究

    龙吉生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有机固废协同处置和日益严格的NOx排放要求给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清洁稳定运行带来了双重挑战,传统烟气再循环技术的运用效果受到影响,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因此亟需研发更高效的旋流式烟气再循环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旋流式烟气再循环技术对垃圾焚烧炉温控制和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的烟气再循环比例,可降低炉膛平均温度约20 ℃,降低了结焦风险;旋流式烟气再循环耦合SNCR技术可有效将锅炉出口 NOx排放稳定控制在80 mg/Nm3以下,同时氨水单耗(单位质量垃圾处理消耗的新鲜氨水质量)下降35%,吨垃圾脱硝成本下降40.43%,实现清洁稳定焚烧,经济效益显著.

    旋流式烟气再循环垃圾焚烧炉膛温度氮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