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漯河市城区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宋镇泽牛大伟薛爽刘盈盈...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利用2021年11月5-11日漯河市3个市区点位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采样数据,开展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识别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关键物种及污染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漯河市TVOC平均体积分数为51×10-9,以OVOCs(36。1%)和烷烃(30。7%)贡献为主,空间变化为三五一五工厂>水利局>卫健委。OFP均值为348。8μg/m3,各点位贡献前10物种以芳香烃和OVOCs为主,移动源是贡献最高的排放源;SOAFP均值为1。8 μg/m3,各点位均为芳香烃贡献最大,移动源是主要贡献源类。正定矩阵因子模型解析结果显示,移动源(25。4%)、油气挥发源(18。9%)、溶剂使用源(18。6%)、工业排放源(17。5%)和燃烧源(15。1%)是市区大气VOCs主要排放源。

    VOCsOFP二次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漯河

    大连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丁成亮郑洪波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并分析潜在源区,文章基于大连市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PM2,5和O3-8h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复合污染时气象特征,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确定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海平面压力为1 008。6~1 016hPa、温度为14。5~21℃、相对湿度为48%~59%时更易发生PM2。5-O3复合污染;大连市西北和西南方向气流占比最大,西南方向在春、秋、冬3季携带的PM2。5浓度最高,可达82。55 μg/m3,且春季携带的O3浓度最高,为109。83 μg/m3,西北方向夏季气流携带的O3浓度最高,为122。02 μg/m3。大连市PM2。5和O3污染受到山东省东北部、京津冀西南部和渤海海域等地区远距离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生PM2。5-O3复合污染的气象条件更为严苛,大气污染区域联合防控时应重点关注山东省东北部、京津冀西南部等城市的外来输送影响。

    PM2.5-O3复合污染季节气象条件后向轨迹

    咸宁市臭氧污染日VOCs组成及来源

    柯鹏振胡金涛吴雅琴王珺婷...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利用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咸宁市2021年6-8月环境大气中107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小时浓度数据,对比研究了咸宁市臭氧污染日与非污染日VOCs组成及来源。观测期间,VOCs臭氧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6。6x10",非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3。9×10-9。臭氧污染日各类VOCs浓度占比大小为烷烃(31。3%)>丙酮(25。6%)>卤代烃(13。6%)>OVOCs(8。8%)>烯烃(7。6%)>乙炔(6。9%)>芳香烃(6。2%)。利用最大反应增量估算了各类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大小,具体为烯烃(49。4%)>芳香烃(16。2%)>OVOCs(13。9%)>烷烃(11。6%)>乙炔(4。3%)。将监测数据输入PMF模型,结果显示,污染日VOCs最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及工业排放源,非污染日VOCs最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排放源。

    VOCs源解析OFPPMF模型臭氧污染大气环境

    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行业VOCs排放成分谱及影响

    王巧敏车祥陈曦何小红...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SUMMA罐采集和GC-MS定量分析技术研究了上海市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行业6家企业有组织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计算了各企业VOCs排放量和排放系数,并对排放成分谱及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行业VOCs的基本组分为烷烃、芳香烃、卤代烃和含氧烃(OVOCs),这些组分占总VOCs的99。5%以上;主要特征污染物包括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正己烷、甲基环戊烷、四氢呋喃、丙酮、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烷烃、芳香烃和OVOCs是主要的光化学活性组分;四氢呋喃、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1,2,4-三甲苯、1,2,3-三甲苯等是对OFP贡献较大的因子;源反应性(SR)处于各行业平均水平。研究建议该行业应重点管控C6-C8烷烃、C8-C9芳香烃和OVOCs的排放,并特别关注臭氧生成能力强的VOCs因子,以降低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源成分谱臭氧生成潜势

    人为管控下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及经济指标特征

    周岳屈垚张勇刘卉昆...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 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极端人为管控影响,管控期各污染物浓度同比、环比均出现显著降低,其中NO2浓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0%,其次是PM2。5和PM10,百分比为30%~40%。但O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城市不同管控力度对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对比了 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3类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广州、西安和成都均为第一产业产值恢复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率最慢为10%;同比3类产业表明管控措施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特征产业结构人为源管控

    GPMAS测定土壤中亚硝酸盐氮的干扰探讨

    杨登陈英贺小敏王卉...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亚硝酸盐氮时,硫化物、甲醛、VOCs、乙草胺、丙烯酰胺、尿素等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对分析可能产生的干扰及干扰去除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硫化物、VOCs对亚硝酸盐氮的测定结果产生正干扰。土壤提取液中加入乙酸锌+乙酸钠混合溶液并将溶液调为弱碱性(pH 10~11),可消除硫化物干扰;土壤提取液加热煮沸3~5 min,可消除VOCs的干扰。甲醛、乙草胺、丙烯酰胺、尿素基本无干扰。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土壤亚硝酸盐氮干扰消除

    酸性菜地土壤中钝化剂对镉的钝化效应研究

    尹宏亮吴志豪秦鱼生何明江...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加剧的背景下,开展菜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降低蔬菜重金属超标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钝化材料在酸性土壤上的适用性及有效阻控蔬菜吸收土壤中镉(Cd)的潜力,选取3处(T1、T2、T3)酸度不同的菜地,设置5种钝化剂(粉煤灰、钙基膨润土、镉康、海泡石和生物质炭)和5种主要市售蔬菜(白菜、甘蓝、莴笋、紧花菜和散花菜)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钝化剂对酸性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及蔬菜Cd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钝化剂显著影响菜地土壤理化性质。钙基膨润土对土壤Cd具有显著钝化作用。海泡石对蔬菜Cd吸收过程有明显的阻控效果。通过对蔬菜镉富集能力的聚类分析,可将5种蔬菜分为低富集(紧花菜、散花菜、白菜、甘蓝)和高富集(莴笋)两类。主成分分析显示蔬菜Cd含量与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施用钝化材料(生物质炭、海泡石)并结合蔬菜品种筛选是降低酸性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

    土壤蔬菜镉污染钝化剂污染修复

    杞麓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特征

    段立曾张虎才李东林许惟栋...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杞麓湖微塑料(MPs)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机制,作者采用浮选法分离出36个位点表层沉积物中的MPs,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EDS)观察MPs的表面结构、形态特征、微观结构及附着元素等,结合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碳酸盐和粒度等理化指标,探讨了MPs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潜在来源机制。结果表明:杞麓湖表层沉积物中MPs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丰度范围介于50~680个/kg之间,平均丰度157。66个/kg。物理构成特征以粒径<1 mm(65。09%),纤维状(96。85%),透明(51。01%)和蓝色(38。7%)的MPs为优势组分。在人类活动、入湖河分布及常年盛行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MPs丰度呈现南部、东北部湖区最高,湖心和西部湖区相对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关分析表明,MPs丰度和组合特征均与沉积物理化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和径流输入是MPs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依据物理组合特征,推测其来源为日常使用塑料制品(衣物洗涤、渔具使用)和周边农用地膜的分解等。整体而言,杞麓湖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和MPs等新型污染物质并存的多重环境压力,亟需更多的关注。

    湖泊沉积物组合特征丰度及分布微塑料杞麓湖

    生物淋滤电动修复湖泊底泥中的铬

    刘广容姜华王松伟
    15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采用生物淋滤电动复合技术修复底泥,经生物淋滤后底泥中铬形态发生了改变,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铬含量比例明显增加,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的比例含量明显下降(可为电动修复底泥时铬的迁移提供有利条件)。单纯电动修复铬的去除率为32。6%,单纯生物淋滤铬的去除率为25。1%,淋滤去除率与底泥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紧密相关。经生物淋滤电动复合处理后,铬的去除总量可达53。4%。生物淋滤电动复合技术对可交换的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的铬去除率较高,特别是对碳酸盐结合态的铬去除率达到61。1%。实验表明电动生物淋滤技术具有协同作用,适合湖泊底泥铬污染治理。

    电动生物淋滤底泥修复

    高镍玄武岩地质背景区土壤镍安全阈值的研究

    陈飞洋刘煜黄永亮周思儒...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武岩是高镍地质体,现行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些高地质背景地区土地评价。该研究以浙江新昌玄武岩台地为研究区,在对区域主要作物(茶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种子发芽和藻类镍毒性实验,探究制定高镍地质背景地区土壤镍的安全阈值。结果表明,基于现行国家标准评价的土壤分级结果与作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存在显著不一致。培养实验表明,水中活性Ni达到0。74mg/L时,显现生物毒性。根据含水量和水溶性Ni与活性Ni的比例,测算得出玄武岩台地土壤有效Ni的安全阈值为1。73mg/kg,总Ni的安全阈值为100。46mg/kg。基于我们推荐的Ni安全阈值对本区土壤进行了重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玄武岩台地毒性有效Ni全Ni安全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