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昆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协同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

    李中杰李亚丽汪艳如蔺莉...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水平,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价昆明市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水平,并利用三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效应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5-2020 年昆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度(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 12.3%,评估结果达到良的水平,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3 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衰退阶段逐渐向过渡调和阶段、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环境治理、低碳建设与耦合协调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未来仍需以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统领,统筹减污和降碳工作,以实现减污降碳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效应尽快达到并稳定在优质协调发展程度.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耦合协调度

    广东省198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董凯辉向男王明旭鄢林洁...
    10-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广东省 1985-202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时空演变、变化频次、方位变化等方面对广东省 1985-2020 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 年间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2000-2020 年间变化程度放缓,其中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降幅为 7.7%,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幅为5.7%;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5 年的0.479 减少至1990 年的0.476,后又提升至2000 年的 0.485,2020 年稳定保持在 0.483,总体呈改善趋势,且变化频次较低,没有发生高频次、大面积的波动变化;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主要是由于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归因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且由内向外呈现明显的"低—高—低"阶梯状分布,其中正北、西北和东北方向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其次为正西和正东方向,正南、西南和东南方向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差.

    广东省GIS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

    乌梁素海底泥处置区小洼区水质及浮游动植物变化分析

    李根东刘书敏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乌梁素海底泥处置示范区小洼区工程运行后的水质及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于 2021 年 9 月对小洼区的治理区、非治理区,以及八、九排干湿地的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进行检测,分析了水质、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质除TN外,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水质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表现为治理区水质优于非治理区及排干湿地区.检测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为主,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为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优势种以无节幼体(nauplius)和角突臂尾轮虫(Bachionus anbmdaris Gosse)为主.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小洼区检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水质及生态环境.本研究将为乌梁素海湖泊后续底泥修复、水质改善、富营养化防治的调控策略制定提供支撑.

    乌梁素海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一座热带水库——竹银水库自建成以来(2011-2022年)叶绿素a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范利青吴孟李吴艳龙秦伟...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银水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是 2011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型水库,它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水源工程项目,在保障珠海和澳门供水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该水库自建成后的水质变化规律,本研究在水库设计2 个采样点对理化因子和叶绿素a进行了监测,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方法对所获得的水质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竹银水库 2011-2022 年间的平均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和总磷(TP)为地表水Ⅰ~Ⅱ类水质标准,但总氮(TN)相对较高,均值在1~1.5 mg/L间波动.水库TP自建成后呈波动上升趋势,于 2017 年达到最高,TN浓度在 2011-2013 年比较稳定,自 2014 年起显著下降,并没有出现营养的上涌期.水库的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在建成后呈显著上升趋势,于 2015 年达到最高(12.74 μg/L),在 2017-2022 年间趋于相对稳定(7.9~11.29 μg/L).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营养水平分析表明,竹银水库建成后总体在中营养与轻度富营养之间波动,两种营养状态的比例分别 74%和24%,近3 年(2020-2022 年)水库出现富营养状态的频率增加.叶绿素a与水温和TP呈正相关,与TN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温度和磷是竹银水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控磷将有助于叶绿素浓度的降低.由于该水库中水温、TN和TP对叶绿素a变化的解释仅 9.3%,建议该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和水质管理还需考虑水动力、热分层等其他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因子,合理的水量和水位调度有助于改善水质和控制藻类生物量.

    竹银水库叶绿素a营养水平理化因子回归分析

    新形式非法倾倒铝灰案件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研究

    范彬陈佳亮王林李彬...
    35-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年出现的"嫌疑人短期租赁基本具有防风、防雨、防渗功能的厂房并贮存大量的铝灰,待厂房存满后便遗弃逃匿,不对铝灰做实质的无害化处理等"新形式非法倾倒铝灰案件,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实践中尚无法对大气环境损害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其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仅以固体废物的清运处置费用为主.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推荐预测模型AERMOD,探讨性建立量化评估大气环境损害价值的方法,以一起新形式非法倾倒铝灰案件为例进行模拟计算,并分析建立方法的适用性,以期为相关案例损害鉴定评估和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非法倾倒铝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长江上游某场地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郭宗会秦佳赵文楷杨广焱...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长江上游某机械制造厂为例,对地块内 47 个点位表层土壤样中铜(Cu)、镍(Ni)、铅(Pb)、镉(Cd)、砷(As)、汞(Hg)、锡(Sn)、钼(Mo)、钴(Co)、锌(Zn)10 项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含量变异系数在 0.73~5.11 之间,个别点位Cu、Ni、Pb、Co、Zn超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对其中 8 项重金属指标开展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Hg、Cu、Pb、Cd、Ni、Zn、As、Co,多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位于 86.71~5 503.93 之间,地块内重度、强度、中度、轻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 21.28%、17.02%、46.81%、14.89%,地块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同时对 10 项重金属检测结果采用SPSS 26 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组分 1 中的Cu、Ni、Pb、Sn、Co、Zn表现为显著相关,同源可能性较大,根据生产布局推测其来源主要为锌锭、电解铜等原材料中;组分 2 中的Hg初步推测其主要来源为原油或原生母质土,但是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主要跟其毒性系数较高有关.

    土壤SPSS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潜在生态风险

    基于多指标信息融合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姚艺千齐新刘奇韵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科学教育、资源环境、工业发展 7 个准则层以及 30 个指标层设计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融合两阶段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构建融合多指标信息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2)我国城市低碳发展力度受相关政策影响,科学可行的政策对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具有强大导向作用以及推力,促使其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动态变化.

    城市低碳发展两阶段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基尼系数

    廊道与源地协调的佛山市生态网络格局构建与优化

    吴梓恒阳慧园修晨叶有华...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生态格局和城镇格局的协调发展,是优化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格局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取佛山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交通廊道,构建统筹生态格局和城镇格局的城市生态网络格局,揭示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提出城市重点生态区域协调保护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核心生态源地面积为 771.38 km2,分布在三水区和高明区,经济社会源地面积为1 214.49 km2,分布在禅城区、顺德区和南海区;2)为了保护生态要素的连接,其中4.15 km2 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保护区域,合理布局河流绿地缓冲区域;3)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为 12.18 km2,有 152 处生态干扰点,未来可通过设置绿地缓冲区域的策略来平衡自然-城市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和优化国土空间中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生态网络格局自然生态廊道生态红线国土空间

    广西矿区碳汇核算及其价值分析

    黄庆成杨贺舒佘乾仲袁功林...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面临着严重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采用固碳速率法和市场价值法核算广西矿区固碳量和固碳经济价值.研究发现,广西整体的固碳量为 1.19×108 t·CO2/a,固碳经济价值为 6.53×109 元,约占广西 2021 年GDP的 0.264%;进一步剖析矿区的空间分布,发现崇左市、百色市、梧州市的固碳量和固碳经济价值排名前三,其中崇左市和百色市的固碳经济价值对GDP贡献超过 1 个百分点.结合测算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固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2)加强废弃矿区生态修复;3)完善碳交易市场的机制体制.

    广西矿区固碳核算固碳速率法固碳经济价值

    西藏不同生态环境下藏麻黄可培养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

    张永娟陈瑾芳王素娟常子惠...
    67-7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是西藏地区特有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和抗肿瘤等功效.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部分内生真菌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合成.通过比较荒漠草原环境(GHS)和高寒草原环境(GHC)生长的藏麻黄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挖掘生境差异的真菌组成,以揭示藏麻黄植物的适应性机制,以及挖掘药用真菌资源.通过可培养技术,分离和纯化不同环境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和根、茎组织内生真菌,并利用ITS区域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最终得到根际土壤真菌 49 株,鉴定为 15 属 24 种,获得内生真菌54 株,鉴定为 19 属 25 种.在荒漠草原环境和高寒草原环境生长的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分别注释到 8 属 13 种和 7 属 12 种,植物内生真菌分别注释到 9 属 12 种和 14 属 16 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藏麻黄及其根际土壤具有丰富的可培养真菌资源,不同环境的真菌及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分离、纯化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功能菌株资源提供材料.

    藏麻黄药用植物内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