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某化工园区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马光正黄蕾张琦成浩楠...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某典型化工园区为例,探索了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系统监测了该园区内外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并运用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等,评估了污染物浓度水平的空间分布与组分特征;研究了多层次深度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园区土壤污染物未超标,但 Ni(p= 0.018)、Cu(p=0.023)浓度显著高于园区周边,周边的Hg(p=0.074)高于内部;地下水污染物中 1,2-二氯乙烷、Mn、Pb、二氯甲烷等多种指标超过国家标准,且部分点位超标程度较高,表明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同时园区地下水污染物与土壤多层次深度污染物整体相关性较低.本研究为该园区的风险评估和修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土壤地下水空间分布组分特征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遥感分析

    杨立富杨勇张瀛丹孙旭伟...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生态系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并导致水源涵养功能有所减弱.自 2000 年以来,国家在此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通过对生态系统现状及变化特征的监测,可实现对生态工程实施成效的评价和主要生态问题的识别,有助于提升生态保护规划建设及管护决策的科学性.本研究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在提取 2000-2020 年生态系统类型与质量参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结构、质量现状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 20 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整体以高盖度植被为主,生态系统状况良好.整体上生态系统结构和质量的多年变化幅度均较小,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局部地区草原退化、沙化和沼泽面积萎缩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仍处于关键阶段,建议针对生态系统退化区域加大力度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功能生态成效遥感

    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洪涛王怡冰李成亮侯蕾...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济南南部山区 1980、1995、2005、2010、2015、2020 年 6 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等指标,研究近 40 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部山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其占比为 90%左右,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上游河源区及海拔较大的中部地区,城乡用地及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下游地区;1980-2010 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扩张,耕地逐渐减少,林地、草地、水域有略微的减少,且基本转化为城乡用地,城乡用地逐渐从下游向上游河源地区扩展,其中,2005-2010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剧烈,其综合动态度为 0.49%;2010 年以来,南部山区禁止一切与水源保护、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2010-2015 年,只有水域面积存在明显变化.2015-2020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扩张速度得到了减缓.经济社会发展是引起城市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积极的保护政策有利于南部山区生态格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动态度影响因素

    潮白河再生水补给区地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生态风险评估

    杜俊佩李炳华操信春史芫芫...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种常用的增塑剂,同时也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具有潜在影响.为了评估潮白河再生水补给区地表水中PAEs的浓度水平和生态风险,根据近 6 年补给区地表水PAEs监测数据,分析了地表水中PAEs浓度变化,使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建立了 5 种PAEs的长期水质基准,推导出其长期水质基准值(LWQC),应用风险商值法确定了PAEs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补给区地表水中 6 种PAEs中DBP年均检出浓度最高,为 3 822.45 ng/L,BBP年均检出浓度最低,仅为 24.72 ng/L,且无论是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地表水中PAEs单体均以DEHP和DBP为主;基于急性、慢性毒性数据建立的DMP、DEP、DBP、BBP和DEHP的长期水质基准STWQC与LWQC值依次为 373.4 μg/L、205.46 μg/L、4.8 μg/L、12.04 μg/L、3.15 μg/L和1 168.21 μg/L、179.57 μg/L、10.72 μg/L、15.05 μg/L、26.73 μg/L;总体而言,DMP、DEP、BBP具有较低的生态风险,而DBP和DEHP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可能对地表水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应予以重视.

    再生水邻苯二甲酸酯(PAEs)物种敏感度分布(SSD)长期水质基准(LWQC)商值法

    基于AHP的海南岛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

    王顿杨秀玖李习文寇磊...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判定海南岛总体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与生态适宜性,在对前人研究总结和对海南岛的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要素、地质要素、地理要素、人为要素 4 个方面选取了湿润指数、地层岩性、地貌、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类型等 12 个主要影响要素,构建了海南岛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要素的权重,利用ArcGIS软件对其叠加计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将结果按优、良、中、差划分为 4 个评价分区.结果表明:海南岛总体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同时基于空间相关性分析,各评价分区在区域尺度上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良区占 15%,良好区占 59%,中等区占 22%,较差区占 4%.通过综合评价可以较客观地认识海南岛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同时基于此为各个分区制定了与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可为海南岛的国土空间管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参考.

    海南岛生态地质环境层次分析法ArcGIS空间相关性

    大城市楔形绿地碳汇能力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以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为例

    黄卓荆贝贝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楔形绿地是大城市提升碳汇功能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张家浜楔形绿地为例,探讨上海规模体量最大的楔形绿地碳汇功能及优化提升策略.通过对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碳汇能力评估,并对张家浜绿地的全生命碳汇周期进行了碳中和预估和碳效益计算,预计未来可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并形成持续稳定的碳效益.本研究首次利用碳核算软件对大城市楔形绿地的全生命碳汇周期进行了碳中和预估测算,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超大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的综合评估和绿地的全生命周期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张家浜楔形绿地碳汇碳中和评估全生命周期

    柴达木盆地可鲁克湖夏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和潜在生态风险

    邵航李冬丽丁士元张雪程...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辨识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丰富环境敏感脆弱区高原重金属的相关研究,因地制宜地保护特殊地域单元的生态环境,以青藏高原地区典型淡水湖为例,于 2021 年 5 月对可鲁克湖及附近部分湿地表层沉积物中 10 种广泛存在且对环境影响显著的重金属(Al、Cr、Mn、Fe、Ni、Cu、Zn、As、Cd、Pb)含量、沉积物pH和有机质等理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解析其可能来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pH外,可鲁克湖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空间不均匀;有机质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是影响Cr、Mn、Ni等重金属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沉积物重金属浓度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Fe>Al>Mn>Zn>Ni>Cu>Pb>Cr>As>Cd,均低于青海省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 0,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为轻微,仅Cd具有中等程度的生态风险,表明Cd是造成夏季可鲁克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的主要影响元素.相关性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Cr、Ni、Cu、As、Cd、Pb具有相似的污染来源,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来源可能主要为自然源,受到内源沉积及岩石风化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为揭示高敏感地区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可鲁克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风险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对黔中地区"两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的影响

    罗军华何秋叶赵祖伦李威...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湖流域"作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同时也是黔中地区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如何科学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掌握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对于整个黔中城市群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 1980、2000 及 2020 年土地遥感解译数据,以价值当量因子法为基础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地形分析及生态敏感性分析等对该流域 1980-2020 年近 40 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ESV总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1980-2000 年阶段减少约 585.84×104 元,2000-2020 年阶段减少约 8 838.60×104 元,减少的原因主要为建设用地的大量扩张、高生态效益地类大批转换为低生态效益的地类等;2)水文调节为ESV贡献值最大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ESV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流域的中上部湖泊处,中值区分布于东南部林地集中处,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耕地较多的地方;3)各用地类型CS敏感性指数计算值均小于1,且ESV变化量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与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式具有相似性,冷点区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城市的持续性扩张、林草地等生态用地被占用等,而热点区的涌现则是由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政策的实施;4)在 4 种地貌类型中,单位区域面积的 ESV 大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山脊(1.48×104 元/hm2)>峡谷底(1.44×104元/hm2)>平坦区(1.40×104 元/hm2)>陡坡(1.37×104 元/hm2),而地表粗糙度ESV等级排序为Ⅰ>Ⅱ>Ⅲ>Ⅳ.本研究结果可为黔中地区未来生态效益价值核算、城市规划与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黔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当量因子法时空分布特征

    芽孢杆菌对鸡粪贮存中氨气排放的影响及其耐受pH、盐分和高氨的能力研究

    杜中安郭凡婧顾沈怡戴海洋...
    74-7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养殖业是重要的氨气排放源,畜禽粪便贮存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氨气会加剧空气污染.本研究通过鸡粪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接种分离筛选的芽孢杆菌对鸡粪贮存过程中氨气排放的影响,并对具有氨气减排效应的芽孢杆菌耐受pH、盐分和高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芽孢杆菌H1-10 和H2-6相对于不接种对照显著减少了氨气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8.34%和11.85%(p<0.05).经16S rRNA测序和NCBI比对分析,H1-10 和H2-6均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H1-10 和H2-6均能够在强碱、高盐分和高氨的纯培养条件下生长代谢.本研究将为利用芽孢杆菌减少畜禽粪便贮存过程中氨气排放提供新思路,为研发具有实用性的微生物菌剂提供菌种资源.

    鸡粪粪便贮存巨大芽孢杆菌氨气排放耐受性

    十堰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区划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韩倩李涛闫仁凯赵帅...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依据国家相关规定、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区划分评估指标体系;为完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区划分提供了评价方法,并为后期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区划分指标体系湖北省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