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交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交史研究
海交史研究

陈高华

半年刊

1006-8384

zghjsyjh@yahoo.com.cn

0595-22100554,22100727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东湖街425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

海交史研究/Journal Maritime History StudiesCHSSCDCSSC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开展学术研究,着眼于历史,服务于现实,以海外交通史这一特殊的学术领域,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海洋文明。内容涵盖航海造船史、港口贸易史、中外关系史、科技文化交流史、外来宗教、海外移民、海交民俗、海交文献等诸多领域,对高校社科研究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参考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漫谈海洋模式的一些基本特点及其用法的问题

    罗德里奇·普塔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比对海洋观与陆地观,着重从海洋视角来理解历史发展.从布罗代尔的地中海模式出发,将其与亚洲海洋空间对比,进而寻找海洋共同现象,并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交流通道发现相应研究区域.海洋既是人类合作发展的区域,具有长久性交流特征,又存在着战争冲突的行为.大多数海洋模式是在一个体制内视所有群体和地域为等值的,强调共性.若对海洋模式理论能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发展史.

    海洋模式海上丝绸之路共性

    中国与日本的17世纪危机

    中岛乐章沈玉慧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关于17世纪流入中国的银量与危机之间关联的观点莫衷一是,但值得关注的观点是危机与气候的关系.艾维四(William S.Atwell)的研究认为东亚17世纪危机起于气候的恶化与银量流入东亚的减少,而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虽认为17世纪危机最大原因在于气候变动,但同时综合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进行讨论.

    东亚气候白银人口

    广东西江先秦缝合法扩展独木舟的发现及其在船史上的价值

    吴春明
    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1年发现于广东德庆西江的先秦独木舟,经研究为一艘接舷式扩展型独木舟的底部遗存.该舟体两侧舱壁密集的排孔形态及相关痕迹具有缝合法船板衔接技术的典型特征,不同于已知汉唐以来多艘扩展型独木舟及唐宋以来多板船代表性的钉接法结构技术,而与大西洋—印度洋间新石器晚期至古代航海史上常见的缝合法造船技术特征一致.这一发现表明,我国从独木舟向多板船过渡过程中的舟船板材衔接技术是多元的,也曾是造船史上缝合法结构技术的发生地之一,这就改变了世界舟船技术形态既有的区系地图,在中国造船史、中外造船技术关系史的研究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扩展型独木舟多板船缝合法造船史

    明初浙江卫所文书所见军船建造活动

    尹敏志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汉书》纸背,保存9件洪武六年台州卫与温州卫文书,记载沿海地区的军船建造活动.明初浙江、福建频繁遭到倭寇袭击,卫所缺乏战船,洪武五年明太祖下令添造海舟与多橹快船.由纸背文书可见,台州卫建造军船时,船体木材由军人砍办,造船所用苫盖、铁猫(锚)、棕缆等物料及贡具由台州府或杭兴府供给.温州卫雇佣工匠打造军船,口粮每五日或十日一结,由作头或付手预算,总旗或小旗带领工匠赴温州府仓关领,再进行结算.洪武年间,浙江沿海卫所建造军船所需差役、物料、贡具多取自当地或临近府州县,成为民户法定赋役之外的沉重负担.

    明代台州卫温州卫军船

    屈大均《洋舶》篇辨正

    谭玉华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大均《洋舶》是记录明清之际来华西洋船的长篇重要文献,其内容可析作上下两篇.上篇记西洋船舶技术,源于与屈大均交谊颇深的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五之"洋舫"条、"洋船钉"条;下篇侧重西洋船舶史事,源于康熙初年高兆《荷兰使舶歌》《红毛行》长诗,经屈大均增删润色,缀合成文.屈大均《洋舶》记载西洋船陋误频现,存在诸多难解与不合事实常理之处,对后世困扰颇深,亟需辨正.

    屈大均西洋船《物理小识》

    道咸时期长江下游沙船的地域分布

    方健郑海涛
    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船作为清代北洋航海运输的主要商船类型之一,在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有关长江下游沙船地域分布的记载,却较为笼统.通过分析商船出海管理以及道咸时期三次海运登记的沙船字号,试图呈现长江下游地区沙船地域分布的情况.从空间上看,沿娄江—刘河—长江口的州县是沙船地域分布的核心区域,由此向其他州县散布,表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时间上看,同一州县参与三次海运的沙船数量比重存在差异性特征.沙船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是清廷在治理海疆方面,与各州县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路交通、近代开埠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沙船商船船商长江口海运

    从船样造船到许路的《造舟记》

    刘义杰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古代有关造船技术的资料稀缺,检索历史文献,大约从南宋开始,规模性造船采用了一种"船样"工艺,推测"船样"是一种造船施工图.明朝造船工艺,据沈江村《南船纪》书中保留的两种船只线性结构图,或许就是宋代"船样"的翻版.今有许路者,依照古代造船工艺仿造旧式帆船并将造船经历与经验写成了《造舟记》,它是对旧工艺的一次新纪录,值得一读.

    船样工艺《南船纪》《造舟记》

    君子国与黄金地:古代中国、阿拉伯史地文献中的新罗想象——兼论海上丝路异域传说的流传与影响

    刘亚惟
    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域传说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民族关系的缩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古代域外知识体系历经传承与更新.在此过程中,中国、阿拉伯古籍出现了相似的关于朝鲜半岛的知识传统和美好想象.始于先秦的东方"君子国"传说,唐代时与新罗形成联结.阿拉伯东方文献中,新罗亦作为"远方乐园"的经典想象的代表,使"黄金地"等母题复合成为稳定的叙事传统.异域传说是群体想象的投射,较史料而言,更为直接地反映和形塑着社会观念.跨区域、异文化的两种记载体系,既体现出市舶贸易与朝贡贸易的视角特征,亦诉说着各国人民经由古代海上丝路友好交往的历史.

    异域传说君子国黄金地新罗海上丝绸之路

    [日]羽田正编:《从海洋看历史:东亚海域交流300年》(张雅婷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3年,294页)

    何爱香
    103-107页

    胡素萍:《南海通商史》(海口:南方出版社,2022年,265页)

    杨倩
    108-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