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拟降雨淋洗对土壤重金属释放规律的研究

    纪东如钱建平张璇何家立...
    927-93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酸沉降地区降雨淋洗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选择桂林市郊典型菜地土进行模拟降雨淋洗土柱实验,探索不同pH(4、5、6、7、8)的模拟降雨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pH降低,供试土壤淋出液溶解性总固体(TDS)呈递增变化;随着淋溶时间的增加,TDS先快速下降而后缓慢下降,而淋出液pH则为先迅速上升而后缓慢上升.淋出液pH与TDS呈负相关关系,与重金属累积淋出量呈正相关关系.模拟降雨作用于供试土壤时,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呈现不同的释放规律.Zn、Cd总体上分为快速释放和相对缓慢释放两个阶段,Pb则分为快速释放阶段和稳定释放阶段,而Cu、Hg、As、Sb总体上则呈一段式匀速增长.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双常数方程及抛物线扩散方程进行拟合,建立了降雨淋溶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释放动力学模型.通过拟合发现,重金属的释放过程不适合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且不同重金属最适合的拟合方程也有所不同.

    土壤淋溶降雨重金属释放动力学

    磷钼酸-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改性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高氯酸盐废水的性能研究

    杨佳琪廉静赵娟岳琳...
    93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磷钼酸(PMo1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苯胺(PAN)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进行改性,构建单室空气阴极MFC,考察了材料结构、改性阳极形貌和MFC的电化学特性、产电特性和高氯酸盐去除性能,并探讨了改善MFC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相比空白阳极,PMo12-rGO-PAN改性阳极具有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其MFC循环伏安闭合曲线面积和交换电流密度分别提高了 2.34、9.36倍,电荷转移内阻降低了 85.87%.在560 mg/L高氯酸盐下,该阳极MFC产生最大输出电压为160.03 mV;在运行过程中,该阳极MFC对高氯酸盐的还原率始终高于空白阳极.该阳极通过改善微生物的附着条件和提高阳极电子转移速率提升了 MFC的运行性能.

    磷钼酸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高氯酸盐产电

    水铁矿-稻杆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土霉素吸附、稳定性研究

    马闪闪许晓琴沈家昊冯华军...
    941-946,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700 ℃稻杆裂解制得的生物炭为原料,通过碱液浸泡、加Fe3+沉淀,制备了水铁矿-稻杆生物炭复合材料(Fh-BC),研究了 Fh-BC对典型抗生素污染物土霉素的吸附性能,及其在Fe2+共存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H=4.5、土霉素平衡质量浓度为27 mg/L时Fh-BC对土霉素的吸附容量高达6 171 mg/g,远超已报道的系列活性炭吸附剂.根据表征分析,Fh-BC表面具有明显的Fe-O-Si红外吸收峰,生物炭的晶体衍射峰减弱,且比表面积比水铁矿及稻杆生物炭大幅增加,意味着Fh-BC在碱浸泡和Fe3+沉淀处理中,生物炭的硅组分可能通过形成Fe-O-Si增强2线水铁矿的分散、降低生物炭结晶度增加比表面积,从而产生了土霉素的高吸附容量.与水铁矿不同,Fh-BC能够在Fe2+共存时稳定存在,可在有Fe2+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吸附作用以缓解土霉素污染.

    稻杆生物炭水铁矿土霉素吸附Fe2+催化转化

    铁/银双金属改性椰壳活性炭对水中As(Ⅲ)的去除研究

    张力钊周自坚陈志莉黄鸣明...
    947-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热解法制备铁/银双金属改性椰壳活性炭(FeAg@AC),研究其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特性.表征结果证明,单质铁与单质银以纳米小球的形态成功负载于椰壳活性炭上,粒径在10~100 nm不等;在FeAg@AC除As(Ⅲ)过程中,Fe0作为电子供体,Ag0作为催化剂,最终砷以As(Ⅴ)的形式固定附着于FeAg@AC表面.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As(Ⅲ)初始质量浓度为11.03 mg/L、pH=7、反应时间为24 h时,FeAg@AC对As(Ⅲ)的去除率高达92.10%;PO43-与CO32-对As(Ⅲ)的去除具有抑制作用.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更好拟合As(Ⅲ)的去除,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

    双金属负载活性炭吸附

    桐乡市茭白种植氮磷变化规律及流失量研究

    张凤熔谭映宇许明亚李明智...
    953-957,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桐乡市茭白整个生长期内施肥情况、排水规律及田表水/土壤氮磷含量调查,分析氮磷变化规律,并估算流失量.结果表明:茭白种植过程中田表水总氮和总磷最高值分别为150.00、18.80 mg/L,变化幅度大,主要受施肥和降雨影响;由于茭白对氮素需求高于磷素,土壤全氮呈波动下降趋势,总磷先波动上升后下降;土壤和田表水总氮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总磷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直线相关关系.茭白种植氮磷主要随搁田排水流失,时间集中在12月至次年1月、4月和5月,茭白种植的氮、磷流失量分别为34.20~51.31、4.88~10.96 kg/hm2,磷流失量较大.桐乡市茭白种植污染控制的关键在于磷施肥量的控制,以及搁田期间集中排水的管控和收集处理,尤其4-5月施肥密集时段应重点管控.

    农业面源茭白流失量

    稻壳生物炭中不同组分对水稻富集汞的影响

    李葳蕤杨金莲邢英
    958-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对照(CK)组、稻壳生物炭(BC)组、水洗BC组和BC水洗液组4个处理,来探究BC中不同组分对水稻富集汞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BC组、水洗BC组和BC水洗液组水稻植株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49.14%、24.69%、9.62%;(2)CK组水稻精米中总汞质量浓度为22.90 μg/kg,BC组、水洗BC组和BC水洗液组精米中总汞含量分别降低了66.29%、67.99%、57.34%;(3)与CK组相比,施用BC、水洗BC和BC水洗液可使土壤中溶解与可交换态汞含量分别降低91.20%、85.60%和34.40%;(4)BC、水洗BC、BC水洗液通过增加水稻植株生物量、降低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含量及孔隙水中总汞含量缓解水稻对汞的富集,BC及水洗BC的效果优于BC水洗液.

    稻壳生物炭生物炭组分稻米总汞

    生活垃圾焚烧系统中Pb和Cd的迁移转化特性

    刘亮赵广民刘启任卿梦霞...
    964-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垃圾焚烧系统中Pb和Cd的迁移转化特性,以处理规模500 t/d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中不同位置产生的灰渣中Pb和Cd富集特性、浸出毒性和赋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渣和二三烟道中主要晶相矿物为SiO2和CaCO3,水平烟道灰、尾部烟道灰中主要晶相矿物为SiO2、KCl、NaCl、CaCO3和CaSO4,布袋除尘器灰中CaOHCl为Ca(OH)2吸收HC1形成的产物;Cd和Pb分别在尾部烟道灰和布袋除尘器灰中富集程度最高,水平烟道灰中Cd、尾部烟道灰和布袋除尘器灰中Pb和Cd的浸出浓度高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限值;底渣和二三烟道灰中Pb以多种赋存形态存在,水平烟道灰和尾部烟道灰中Pb主要以残渣态形态存在,随着烟气温度的降低,尾部烟道灰和布袋除尘器灰中的酸可溶态Pb含量有所上升;底渣和二三烟道灰中Cd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形态存在,水平烟道灰和尾部烟道灰中Cd主要以酸可溶态形态存在,布袋除尘器灰中酸可溶态Cd明显减少,主要为可还原态.

    垃圾焚烧PbCd富集特性浸出毒性赋存形态

    垃圾焚烧飞灰水洗脱氯及重金属Zn的浸出特性研究

    邓天天李晗晟李爽丁苏...
    970-975,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原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飞灰脱氯的最佳水洗条件以及飞灰中Zn的最佳浸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水洗条件(水洗温度35 ℃、水洗时间10 min、水洗液固比10 mL/g)下,飞灰氯离子洗脱率为73.4%,二次水洗后,氯离子洗脱率可达96.8%.酸浸实验中,不同种类酸对飞灰中Zn的浸出效果为盐酸>硝酸>单宁酸(T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飞灰中Zn的最佳盐酸浸出条件为:浸出液固比10 mL/g,盐酸摩尔浓度2.0 mol/L,浸出时间8 h,此时Zn浸出率可达到70.48%.

    垃圾焚烧飞灰水洗脱氯Zn浸出

    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形态As或Sb的影响

    柳凤娟张国平罗绪强余乐正...
    97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硫酸盐还原菌(SRB)基质中按照不同时序加入50 mg/L Fe(Ⅱ)及不同形态的As或Sb(初始质量浓度均为5 mg/L),设计4个处理(T1,同时加入As(Ⅴ)、Sb(Ⅴ)和Fe(Ⅱ);T2,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Ⅴ)、Sb(Ⅴ);T3,同时加入As(Ⅲ)、Sb(Ⅲ)和Fe(Ⅱ);T4,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Ⅲ)、Sb(Ⅲ)),分析实验过程中基质pH、氧化还原电位、光密度(OD6oo)、总碱度、SO42-、硫化物、Fe、As或Sb含量等随时间的变化,以明确Fe(Ⅱ)对As、Sb的去除效率及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化物较为充足的基质中(硫化物残余量>8 mg/L),各处理7 d时Sb的去除率均可达98%以上,As的去除率则为38.42%~87.36%,实验后期基质中As、Sb出现复溶,总体上Sb较As易固化;Fe(Ⅱ)提前加入有助于As、Sb的去除,但相较于Fe(Ⅱ)的投加时序,As、Sb自身形态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As(Ⅲ)、Sb(Ⅲ)比As(Ⅴ)、Sb(Ⅴ)具有更快的去除速率和更高的去除率,14 d后T3、T4的Sb残余量低于检出限,As的残余量则分别为1.94、0.62 mg/L.因而,通过硫还原作用处理含As、Sb废水时,除了通过添加适量Fe(Ⅱ)提高去除率,还需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As、Sb还原,以取得更为显著的固化效果.

    硫酸盐还原菌AsSbFe(Ⅱ)

    煅烧白云石催化热解剩余污泥特性研究

    王利亚辛旺安艳茹王奥达...
    984-989,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云石含有丰富的碱土金属元素,分布广泛,价格低廉,煅烧后的白云石(DE)可作为剩余污泥热解催化剂.采用热重分析、气相色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剩余污泥热解行为和热解产物特性,阐明了 DE在不同热解条件下对剩余污泥催化热解过程及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700 ℃条件下DE的投加强化了剩余污泥挥发分的析出,促进了剩余污泥的裂解.与剩余污泥单独热解相比,DE导致污泥热解前期固体产率增高,在热解后期,尤其在700 ℃之后,催化热解产气优势显著,不仅提升了可燃性气体含量,同时改善了液体产物品质.DE的投加对剩余污泥催化热解具有提升热解产物性能和资源再利用的优势,对实现剩余污泥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污泥催化热解煅烧白云石热解产物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