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管袋固化清淤泥浆工艺中精准加药方法研究与应用

    汪清丛海兵夏再龙韩绍文...
    1144-1148,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削减滆湖底泥污染负荷,优化土工管袋快速固化泥浆技术,开展了滆湖生态清淤的技术应用研究.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加药量,提出了泥浆固化精准加药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处理含固率10%~15%泥浆的最佳加药量为聚合氯化铝与干泥质量比0.2%、聚丙烯酰胺与干泥质量比0.4‰~0.6‰.精准加药系统应用于工程实际,根据实时泥浆流量和浓度,计算出所需的加药流量,及时指令加药计量泵调节到计算的加药流量,实现精准加药,实际与计算流量的误差不超过±5%.土工管袋侧面出水浑浊度、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6.8 NTU、6.29 mg/L、0.19 mg/L、1.02 mg/L、5.04 mg/L;除最先投入使用的沉淀区外,其余沉淀区管袋内固化泥浆含固率在两周后达到40%,6周后达到50%.

    管袋固化清淤泥浆最佳加药量精准加药

    基于环境足迹分析方法的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绿色修复技术评价应用研究

    田平郑静芬杜耀朱于红...
    1149-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杭州市某炼油厂地块为分析案例,运用国际广泛认可的环境足迹分析电子表格(SEFA)对3种土壤修复技术(生物堆、异位化学氧化和异位热脱附)的环境足迹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对于案例地块修复,生物堆技术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最低,分别为62.63× 104 MJ、32.83 t,其中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为柴油;异位热脱附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最高,分别为321.37×104 MJ、197.75 t,其主要碳排放来源为天然气.通过Entropy-TOPSIS法进行权重分析,将碳排放量纳入考虑后,3种修复技术中生物堆的排队指示值最高(0.557 7),是案例地块土壤修复技术的最优选择.考虑到"双碳"目标和国际"碳关税"的双重影响,建议在未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评估中,应将碳排放量纳入评分标准,研究结果可为选择技术可行、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土壤修复技术提供方法学和理论支持.

    石油烃污染生物堆异位化学氧化异位热脱附环境足迹碳排放Entropy-TOPSIS法

    基于市政污水高标准再生水处理工艺开发研究

    高信刚赵有生张强张薛龙...
    1156-1163,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北方寒冷地区的某些敏感水环境,利用市政污水开发高标准再生水,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总氮(TN)除外,TN<10 mg/L,以下将其称为GB 3838-2002"准Ⅱ类"标准),探索改良多级AO+粉末活性炭(PAC)处理技术(PACT)—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催化氧化—消毒—人工湿地工艺的可行性.中试结果表明,采用改良多级AO+PACT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活性污泥沉降性及系统稳定性改善,系统具有反硝化除磷及PAC协同脱氮功能.其中,投加50 mg/L PAC,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及达标率分别为94.23%和84.34%,较传统工艺分别提高2.92、31.57百分点;低碳氮比水质条件下,辅助投加52 mg/L乙酸钠,出水TN达标(均值5.61 mg/L),TN平均去除率为91.78%,较传统工艺提高约31.78百分点,TN主要以传统生物脱氮、反硝化除磷脱氮、PAC协同脱氮3种方式去除,前两者与后者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44.40%、47.38%;总磷(TP)以反硝化除磷及传统生物除磷的方式去除,改良多级AO+PACT工艺二沉池出水TP介于0.1~0.3 mg/L,好氧单元单独投加120 mg/L氯化亚铁或者二沉池出水投加25 mg/L氯化亚铁或聚合氯化铝50 mg/L,出水TP均能稳定达到0.1 mg/L以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及氮磷均有不同程度削减,COD、氨氮、TN、TP及悬浮物(SS)去除率分别约为41%、66%、18%、50%、50%,夏季植物生长良好,污染物去除率较高,冬季低温环境下,虽然采取保温措施,植物可以存活,但是污染物去除效果有限.总体上,改良多级AO+PACT工艺与MBR—臭氧催化氧化—消毒—人工湿地工艺结合可以使出水达到GB 3838-2002"准Ⅱ类"标准.

    高标准再生水PACTGB3838-2002"准Ⅱ类"标准人工湿地反硝化除磷

    沉淀—氧化—氨基酸改性聚硅氧烷-聚合硫酸铝铁增强混凝组合工艺处理冶炼烟气制酸废水研究及工业试验

    杨鑫然廖俊杰陈俊颖汪志伟...
    1164-1168,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钾明矾、硫酸亚铁、双氧水和氨基酸改性聚硅氧烷(MPS)为主要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法制备复合混凝剂——氨基酸改性聚硅氧烷-聚合硫酸铝铁(MPSPAFS),研究了 MPSPAFS中MPS质量分数和MPSPAFS投加量对冶炼烟气制酸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针对某铅锌冶炼厂冶炼烟气制酸废水深度处理的需求,采用沉淀—氧化—MPSPAFS增强混凝组合工艺技术开展了冶炼烟气制酸废水处理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在MPSPAFS中MPS最佳质量分数(0.3%)、MPSPAFS最佳投加量(80 mg/L)下,对冶炼烟气制酸废水中 COD、SS、Cd、Pb、Zn、Ni、Cu、Hg、Cr 和 As 的去除率分别为 80.3%、95.1%、88.9%、86.4%、84.7%、83.3%、82.1%、79.5%、38.2%和36.4%.工业试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的标准.

    复合混凝剂冶炼烟气制酸废水沉淀氧化增强混凝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胶体与污染物的共迁移研究进展

    郭庆山任加国杜士勇高铭泽...
    1169-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回灌可以有效补给地下水含水层,防治海水入侵,但回灌水注入也会打破原始地下水化学场与动力场的平衡,导致大量胶体脱离固相介质释放到地下水中.胶体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释放出来的胶体可以与污染物结合,从而对回灌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产生显著影响,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性.为此,讨论了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胶体与污染物的共迁移,包括吸附机制和迁移作用及影响条件,研究结果为保障地下水质量安全、促进人工回灌技术发展、预防和改善环境地质提供借鉴.

    人工回灌胶体污染物共迁移

    鸟粪石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氮磷废水研究进展

    张荣新刘祎傅金祥韩敏...
    1175-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节能低碳理念的深入发展,鸟粪石沉淀法因其较高的氮磷回收效率和相对低能耗的优势,近年来成为高浓度氮磷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热点方向之一.系统地对国内外鸟粪石沉淀法处理污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新兴处理对象及方案、回收反应器构型开发、低成本镁源开发、高效结晶、晶体分离提纯等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此外,结合环境毒理性、处理成本、综合资源化利用等角度对鸟粪石沉淀法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预判,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鸟粪石氨氮磷回收工业废水晶种

    铁碳材料促进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消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军付文斌马静王敬敬...
    1184-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厌氧消化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添加剂提高厌氧消化的效率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铁基和碳基材料因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被广泛使用.着重归纳了铁基和碳基材料促进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两种添加剂在厌氧消化中的作用机制.铁基材料主要通过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为微生物创造生存条件、加强直接种间电子转移(DIET)、通过刺激关键酶促进水解和酸化过程的作用.碳基材料除可加强DIET外,还通过吸附抑制性化合物和富集功能性微生物及支持微生物定殖来发挥作用.同时,铁碳材料可协同促进厌氧消化.最后,深入分析了这两种材料在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厌氧消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厌氧消化铁基材料碳基材料有机固体废弃物微生物群落

    人工神经网络在厌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孙昕远
    1192-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厌氧消化是回收废水中生物能源的关键环节,其稳定运行对污水处理厂至关重要.考虑到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复杂性,寻找替代策略来模拟其处理过程显得十分必要.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一种创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厌氧废水处理过程的建模与优化.鉴于此,综述了当前ANN技术在厌氧废水处理过程建模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沼气产量和污染物去除预测、监测、控制与优化方面的进展,针对ANN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厌氧废水处理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水体硝酸盐溯源研究进展

    宋洪运彭辉王硕石晓兰...
    1200-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水体中硝酸盐来源对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氮氧稳定同位素溯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水环境中硝酸盐的来源识别研究.归纳了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检测方法,梳理了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数学模型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现阶段常用溯源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分析了氮氧稳定同位素与其他同位素、微生物技术和流域水文模型等结合进行硝酸盐溯源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硝酸盐污染源识别中的不足,并对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源解析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稳定同位素水体硝酸盐溯源

    内蒙古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任中山王海燕史易薛军...
    1208-1212,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综合利用率低,大量贮存造成新增工业固体废物面临"无处可去"的局面,极大地制约了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大规模的有效治理已然成为全区多数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性难题.基于对当前内蒙古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现状的分析,借鉴其他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经验,结合内蒙古地区自身实际,研究提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内蒙古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内蒙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