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军医学杂志
海军医学杂志

管柏林

双月刊

1009-0754

hjyx@chinajournal.net.cn

021-81883316(地);0531-883316(军)

200433

上海市翔殷路880号

海军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Nav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海军医疗卫生系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读者对象为海军卫生系统的科研、教学人员、医务工作员和卫生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支持海军卫生事业建设的军内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WGCNA联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成药艾迪注射液治疗肝细胞癌的分子作用机制

    施露张莲卿张越
    1270-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方法联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艾迪注射液治疗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肝细胞癌组织样本和正常肝组织样本的蛋白表达数据,将蛋白质组数据整理成表达矩阵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构建共表达网络,然后将肿瘤组织中表达规律相似的基因划归到相同的基因模块中后,对基因模块与肿瘤组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找出与癌症相关性最强的基因模块。整理肝癌转录组数据并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出在肿瘤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MSP)、PubChem及文献检索,筛选艾迪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的作用靶点。将艾迪注射液的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基因和关键模块中的枢纽基因进行匹配,获得艾迪注射液可能的抗肝癌关键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参数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利用基因本体功能(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关键靶点的生物学功能,并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KM plotter分析关键基因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筛选出 378 个样本和 3 775 个基因进行WGCNA分析。筛选出艾迪注射液潜在抗肝癌靶点 131 个。艾迪注射液治疗肝癌的核心靶点为雌激素受体 1(ESR1)、含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蛋白 5(BIRC5)、细胞周期蛋白A2(CCNA2)、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CHEK1),其潜在调控通路包括肿瘤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GMP-PKG信号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艾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BIRC5、CCNA2、CHEK1 的高表达和ESR1 的低表达可能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结论 艾迪注射液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肝癌作用。

    艾迪注射液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肝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康柏西普对不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应用效果

    卢薇蒲一民何燕杨田...
    1277-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康柏西普治疗不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效果。方法 收集乐山市人民医院 2021年 9月至 2022年 9月收治的 89例DME患者临床资料,按OCT不同分型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32例、囊性黄斑水肿(CME)31 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26 例,均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与椭圆体带完整性,并分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BCVA分级与椭圆体带完整性的相关性。结果 3 组患者治疗后 1、3、6 个月logMAR BCVA、CFT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DRT组治疗后 1、3、6 个月logMAR BCVA低于CME组、SRD组,而SRD组治疗后 1、3、6 个月CFT均高于DRT组、CME组(P<0。05)。视力提高眼数DRT组>CME组>SRD组,平均注射次数DRT组<CME组<SRD组(P<0。05)。DRT组、CME组、SRD组治疗后椭圆体带完整性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logMAR BCVA分级的椭圆体带完整性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椭圆体带完整性与logMAR BCVA分级呈正相关(r=0。326,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有效改善各类OCT分型DME患者视力,并降低CFT。其对DRT患者治疗效果最为明显。且患者椭圆体带的完整性与视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即椭圆体带越不完整,视力可能越差。

    糖尿病黄斑水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康柏西普椭圆体带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内分泌指标及性功能水平的评价

    吴洪斌梁勇汪自力
    1282-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内分泌指标及性功能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纳入的 100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合并组(n=30)和未合并组(n=70)。2 组患者均行TURP术。比较 2 组手术相关指标,同时测定其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 2 组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评估简明男性性功能量表(BMSFI)评分,最后随访调查 2 组术后 6 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 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前列腺增生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腺体切除质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FBG、HbAlc、TC、TG、LDL-C指标高于未合并组,HDL-C指标低于未合并组(均P<0。05);2 组FSH、LH、PR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E2 指标高于未合并组,T指标低于未合并组(均P<0。05);合并组BMSFI勃起功能、性欲、射精功能、问题评估、总体满意度评分低于未合并组(P<0。05);合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30。01%,高于未合并组(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TURP后的内分泌指标异常,性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临床应对上述相关指标密切关注。

    糖尿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内分泌指标性功能障碍

    感觉统合训练联合Beckman口肌训练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卢静王丹许春梅胡红梅...
    1287-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联合Beckman口肌训练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在南京同仁医院接诊的 120 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接受Beckman口肌训练治疗,观察组接受感觉统合训练联合Beckman口肌训练治疗,比较 2 组患儿训练前后的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ll)各维度评分、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S-S法)各维度评分、Beckman口腔运动评估量表各维度评分。结果 训练后,2 组患儿大运动、个人-社会性行为、语言、适应性行为、粗细运动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训练后,2 组患儿语言理解、语言表达、操作能力发育商(DQ)值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训练后,2 组患儿舌部、面颊、唇部运动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联合Beckman口肌训练应用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可有效提高语言发育能力、口腔运动功能,促进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操作能力。

    语言发育迟缓感觉统合训练口肌训练口腔运动功能语言表达

    针刺董氏奇穴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姚嘉敏黄成怡张梦超吴嘉琪...
    1292-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针刺董氏奇穴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10 月于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治疗期间脱落12 例,最终共纳入病例 68 例,研究组 34 例,对照组 34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董氏奇穴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均治疗 2 周,每周 3 次。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量表(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治疗后,2 组VAS评分、ODI和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VAS评分和ODI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VAS评分和ODI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针刺董氏奇穴联合中频脉冲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联合中频脉冲电,能够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恢复腰椎间盘功能,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董氏奇穴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重复测量

    混合综合远程康复护理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效应的预测因素分析

    谭卷肖玲
    1296-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9 周混合综合远程康复(HCTR)护理后心力衰竭(HF)患者心律失常效应的预测因素及其对长期随访中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7 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 300 例H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9 周HCTR护理,n=150)和对照组(9 周常规护理,n=150)。比较 2 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并根据有无心律失常发生将患者分成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比较 2 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促心律失常效应的预测因素。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 20 例(13。33%)和 34 例(22。67%)出现心律失常效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Tertile 3(高水平)、HF缺血性病因、峰值耗氧量(pVO2)<14。0 ml/(kg·min)、无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无胺碘酮治疗、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比例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T-proBNP、HF缺血性病因、pVO2<14。0 ml/(kg·min)、无ICD及无胺碘酮治疗、有CRT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P<0。05);随访 2 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 2 例(1。33%)和 3 例(2。00%)发生心血管病死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患者在完成 9 周HCTR护理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较低,同时在长期随访中,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亦较低。高NT-proBNP、HF缺血性病因、pVO2<14。0 ml/(kg·min)、无ICD及无胺碘酮治疗、有CRT是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可作为指导HF患者进行HCTR的有用参考,有助于优化训练方案,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

    混合综合远程康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血管病死亡率长期随访预测因素

    针刺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

    谭城举王强金红波
    1302-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 2020 年 9 月至2021 年 9 月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住院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 86 例,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治疗 2 周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炎症反应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患者局部肿胀、压痛及握拳尺偏中医症状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腕关节功能状态、活动度、握力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取得良好疗效,且针刺联合臭氧局部注射疗效优于单纯臭氧局部注射治疗。

    针刺疗法臭氧疗法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疗效

    急诊预检分诊评分系统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胸痛伴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

    张红仕段艳侯燕郭梦婕...
    1307-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预检分诊评分系统联合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胸痛伴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3 年 2 月至 2024 年 1 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因急性胸痛就诊并最终确诊为胸痛伴心肌缺血患者104 例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 52 例(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1 月)与对照组 52 例(2023 年 2 月至 2023 年7 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干预,研究组实施急诊预检分诊评分系统联合SBAR沟通模式干预,比较 2 组急诊各阶段耗时、抢救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分诊时间、其他病因排除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确诊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肌钙蛋白I获取时间均更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更高,总住院时间更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7。31%),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92%)更低(P<0。05)。等级资料秩和检验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满意度(82。69%),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6。15%)更高(P<0。05)。结论 急诊预检分诊评分系统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在胸痛伴心肌缺血患者中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可有效降低急诊各阶段耗时,提高抢救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临床满意度。

    胸痛心肌缺血急诊预检分诊评分系统SBAR沟通模式应用效果

    心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相关风险及预测指标分析

    周铁君马菲菲陆宝荣彭智丽...
    1312-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相关风险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7 月在如皋市中医院治疗的心源性呼吸衰竭患者 80 例,根据是否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n=67)和撤机失败组(n=13),分析 2 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参数等差异,分析影响机械通气撤机成功与否的因素。结果 撤机失败组年龄、高血压比例、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高于撤机成功组(P<0。05);撤机失败组收缩期左心房面积(LAA)为(23。40±2。84)cm2,高于撤机成功组评分Ⅱ(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T-proBNP、PCT、CRP、APACHEⅡ评分和LAA是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撤机失败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 0。834(95%CI:0。724~0。944),P<0。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4。60%和 68。40%。结论 心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成功与否受患者年龄、NT-proBNP、PCT、CRP、APACHEⅡ评分和LAA的影响,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撤机失败有一定应用价值。

    心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影响因素预测价值

    伏美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效果及生存分析

    陈焕刘宜根吴孙段丽霞...
    1317-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伏美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 年 3-12 月海军安庆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 76 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33 例)和对照组(43 例),对照组予以全脑放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伏美替尼。治疗 3 个月后,比较2 组的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所有受试者均跟踪随访 12 个月,记录 2 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研究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3 个月后,2 组血清癌胚抗原(CEA)、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PFS分别为 7。5 个月和 5。0 个月,2 组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1 年OS率分别为 75。00%和52。50%,2 组 1 年O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骨髓抑制、腹泻、皮疹、咳嗽、上呼吸道或口腔黏膜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转氨酶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伏美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患者,不仅可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还可有效延长患者的PFS及OS,且整体安全性良好,但可能会增加转氨酶升高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伏美替尼生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