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高教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张永洲

月刊

1003-2614

hljgjyj@c163.com

0451-88060218

150025

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黑龙江高教研究/Journal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研究和探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类型特征、实践误区与未来路向

    黄守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本科专业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路径.在开展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时,既要把握其高适应性、高融合性、高技能性、高特殊性等类型特征,也要规避陷入办学惯性、走入浅层合作、步入办学重复、坠入"普本复制"等发展误区.推进我国职业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紧跟产业发展脉搏,明确专业崭新航向;扣住产教融合内涵,凸显专业固有特征;紧抓"三教"改革根本,提升专业内在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塑造专业特色品牌.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类型特征误区防范未来路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布局及特征分析

    陈祥祺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体现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和一流人才的建设旨向,其布局更深谙着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长远规划,故尝试对收集到的11 50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行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和空间布局的聚类分析,借此明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布及配置情况.结果显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布局存续着"三不均"和"三具有"之特征,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地域分布不均、校际分布不均和学科分布不均,具有重点的区域集聚、具有鲜明的战略导向和具有动态的调整机制.有鉴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面落实"双万计划"的目标要求提供指引.

    一流本科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布局特征

    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限度与路径

    张静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度.理性审思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限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厘清了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价值表征,即协同共生的教育理念、本位回归的教育模式、深度交互的教育关系.其限度主要体现为主体层面的人的限度制约技术价值发挥、技术层面的智能匮乏削弱教育实效性、结构层面的嫁接冲突束缚生态化应用、伦理层面的人技协同催生"座驾引诱之险".由此,需遵循教育主体的生长节奏、加强技术研发应用的主体导向、变革教育教学的组织结构、构建人技协同的伦理准则,以助力于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限度路径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策略

    韩伟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美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对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高校美育除了具备审美教育的一般特性,还具有道德涵养属性,其目标在于道德养成.相较于社会美育和中小学美育,高校美育的示范性、体系性、可持续性更强,其可以扭转当代教育"感性缺失"状况,这构成了高校美育道德养成的人性保障.在高校美育的实施策略上,以"浸润"为总原则,依托公共艺术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诗性思维,培养通识审美、担当情怀以及愉悦追求,为全社会审美素养提升和创新意识养成提供支持.

    新时代高校美育道德感性美育浸润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探赜

    刘宝臣秦福利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主体,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产业和教育的双向赋能,对于地方高校更具独特意义和深刻的时代内涵.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治理体系具有正向作用,相应地提出了促进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五点举措.

    产教融合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赋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常亮赵显嵩杨春薇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科技创新高校有组织科研新型举国体制治理创新

    数字经济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蔡文伯周子晴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具体看对高等教育要素、能力和功能等三个维度的影响依次减弱;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中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对本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强化数字化战略布局,促进高等教育与数字经济产业深度合作;通过打造合作示范区、制定地区发展规划、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发挥东部地区优势,增强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高等教育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门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动态关系及效率演进

    汪树坤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和超效率SBM模型,选取2007-2017年30所研究型大学和53所非研究型大学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数据,使用PVAR模型分析两类大学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关系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其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的货币资本投入与产出存在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具有持续性,高校科技产出主要依赖货币资本的投入,最大促进作用分别存在1年和2年的滞后期,且只在短期内显著.引入滞后期测度出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表明,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整体水平较低,研究型大学明显高于非研究型大学.研究为科学认识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规律和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PVAR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动态演进

    跨学科人才培养从分离走向融合:域外经验与本土可能

    张晓报刘宝存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在组织与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时往往单独构建一套专门的体系,目标、模式与机制存在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分离的问题.相比之下,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注重将跨学科人才培养融入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表现为在目标上将跨学科素养视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在模式上高度借助于现有的学科专业教育形式、在机制上充分依靠已有的学科专业教育组织.为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从分离走向融合,高校需要在目标重塑、模式优化与机制赋能等三个方面综合发力,即培养全体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树立开放型的操作思路、充分挖掘现有体制的潜力.

    跨学科人才培养分离融合斯坦福大学

    高校思想史类课程思政要素理析与融合策略

    李莉莉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高校思想史类课程思政要素具有深远意义,能够深化思政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思想史类课程具有历史性与思辨性结合、跨学科性与综合性交织、人文性与现实性并重、理解与解释兼顾等特点.根据《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属性,以高校思想史类课程内核、功能、地位和内容为出发点,将高校思想史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模块化为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科学精神与学术态度、系统性和批判性理论思维、学科情感与社会使命、道德品质与人格习惯等五大领域,通过系统化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立足学科特色发挥专业育人功能,并结合现实问题因势利导,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等策略,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

    高等教育高校思想史课程课程思政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