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孙大力

月刊

1001-7836

0451-82456332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133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栏目介绍 :研培方略 ——基础教育教研与培训工作研究 教师发展 ——校长、教师及其它教育角色专业发展研究 课程•教学 ——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研究 理论经纬 ——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学术研究 教育论坛 ——教育基本理论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术研究 德育•心理 ——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与心理发展研究 文学•艺术 ——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 语言•文化 ——汉语语言与文化研究 外语时空 ——各语种外国语言与外语教学研究 研究广角 ——以上各栏目都不能涵盖的其它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结构缕析与价值审视

    潘强邵光辉李思滨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去中心化""去门槛化"等网络传播与表达特征使文化的传播由单一主体发展为多元主体,网络亚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个性化特征,青年网络亚文化形成了动因型亚文化圈、响应型亚文化圈和孤立型亚文化圈,并在各自的圈层内产生了以显性事件、话语体系等为表征的积极、消极亚文化子系统.研究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内涵、掌握网路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引导网络亚文化社群发展方向,对于提升网络空间的意识型态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青年网络亚文化结构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分析

    熊玫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长达30多年的融合与互动中虽然成绩较为良好,但由于二者在互动教育过程中出现合力不足、动力不够等情况,从而制约了二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协同发展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精神,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分析,并从中探讨二者在工作绩效、资源、知识等方面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开创二者协调配置教育资源,同步优化合作教育、共享知识系统、最高匹配系统等协同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柔石小说中的绝望与宣泄——以《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为例

    吴志新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柔石短篇小说《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中的人物形象荒诞而真实,通过对作品中不同人物悲剧命运的解读,挖掘闭塞乡村中人物生存困境与绝望命运归途的深层原因;透过"正常"与"非正常"皮囊下所隐藏的绝望与孤独,呈现出封建伦理禁锢下底层人物在绝望命运中扭曲异化的宣泄方式.

    绝望困境暴力逃避

    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的《卡门》叙事艺术研究

    刘昕玥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卡门》虽然是一部中篇小说,但是其结构巧妙、情节紧凑,堪称法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基于此,运用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对《卡门》的文章结构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解读.

    《卡门》热奈特叙事学结构主义

    从《雨中的猫》和《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的"冰山写作"

    李国金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简练文风著称的美国文坛巨匠海明威在其两篇对话体短篇小说《雨中的猫》和《白象似的群山》中,通过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象征手法描写物象、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展现对话和制造零度结尾,将其"冰山原则"的写作手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更大的情感冲击,是零度写作中的经典.

    海明威冰山原则白描象征

    历史变迁的空间表征——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空间叙事

    金萍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从小说的空间形式、爱米丽形象的空间表征和爱米丽的生存空间三方面探讨小说中蕴含的"艺术时空体",以及福克纳如何将美国南方没落贵族经历的历史变迁浓缩到了空间书写中.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空间叙事艺术时空体

    音乐欣赏的"欣"与"赏"——基于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音乐欣赏主体的角色解析

    刘路希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其代表性美学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将研究聚焦于欣赏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即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实现完满存在.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音乐欣赏主体与音乐审美对象之间有着相对特殊的关系,音乐欣赏主体在面向"自在"且"迷人"的音乐审美对象时,肩负着"成全者""见证者""创作者""表演者"等主要的角色使命,并且内化于审美对象对于欣赏主体"智性"与"感性"均衡的内在要求,以诉诸于成全音乐审美对象的完满存在,最终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一种更有意义的"欣"与"赏"的实践.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欣赏主体角色内在要求音乐欣赏

    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视阈下的《政府工作报告》意识形态研究

    康佳萍姜占好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探讨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透过语言表面形式,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及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基于此,将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政治话语分析,综合运用语料库方法、描述性统计方法,探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意识形态.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原文本、英译本及参照本《国情咨文》为语料,从主题词、情态动词、人称代词和语态选择四个不同的语言特征层面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分析在揭示意识形态过程中,原文本、英译本及对应参照本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提出建议.

    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政府工作报告意识形态

    高罗佩The Chinese Maze Murders自译的社会学解读

    岳坛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将高罗佩置身于当时的翻译、文学及更高的权力场域中,分析高罗佩对The Chinese Maze Murders的自译行为,发现高罗佩在翻译时对场域中的规则是有选择性地遵从.遵从的部分表现在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本优势,依照文学场域的规则,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不遵从的部分表现在违反当时的翻译场域、文学场域及权力场域的规则,在外国侦探小说翻译之风正劲之时选择翻译中国题材的公案小说,以及如实翻译敏感情节.遵守规则是为了积累资本,但不遵守规则是出于译者独特的文学、研究者及作者惯习,而且惯习所形成的行为或许有利于场域的发展进步.

    布迪厄社会学TheChineseMazeMurders高罗佩自译

    基于文化图式差异的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研究

    翟舒雷明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化图式差异即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出发,研究中英文广告语之间的翻译,以期丰富广告语的翻译研究.通过对中英文广告语及其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发现:一是文化图式的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能够导致中英文广告语的差异,从而阻碍它们之间的翻译.二是增译、减译、改译和套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可以帮助译者在中英文广告语的翻译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由文化图式差异所引起的广告语的差异,使得广告译本易于被其受众理解和接受.

    文化图式差异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冲突中英文广告语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