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社会科学
黑龙江社会科学

那晓波

双月刊

1007-4937

hljss90@163.com

0451-86217867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黑龙江社会科学/Journal 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和原则性、学术性、时代性的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榦对朱子五行次序说的质疑与论辩

    王小珍邓庆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认为五行存在两种次序:生之序与行之序.生之序即水、火、木、金、土,行之序则是木、火、土、金、水.对此,黄榦一直心存疑虑,认为造化次序只是一理,五行生之序与行之序应是内在一致的.基于此,他提出一种新的五行次序,即水、木、火、金、土.尤为可贵的是,黄榦与其同门的反复论辩充分展示了朱子巨大理论光芒下其门人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与论证意识,正是这种质疑与论证直接促进了朱子哲学思想中各种逻辑可能性的进一步展开.

    黄榦朱熹五行生之序行之序

    儒家比德观的审美价值

    张灵馨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德审美是中国传统审美欣赏的伦理化模式.比德来源于比兴,通过将自然物与君子道德人格相比附的方式,将自然事物纳入审美范围.这种交织着自然审美与道德审美的特殊欣赏方式,一方面赋予了自然物以道德品格,使之具有了象征意味;另一方面也让道德人格有了具体的可感形式.从比德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玉比德、以水比德、以花草植物比德三种,经过比德后的自然物,凝结为了审美意象,具有了道德符号的意义.比德审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伦理化,在比德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然之美与道德之善的同一.同时,比德审美积淀了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凝结了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影响了个体的审美认知和体验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特性.

    儒家比德审美人格审美文化自然美

    "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杨戏戏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演变更加复杂,出现舆情参与主体多元化、舆情叙事情绪化、舆情传播"圈层化"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话语权、离散了青年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冲击着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加大了高校舆情研判与治理难度.对此,高校要加强舆情引导能力,从教育主体、客体、中介、环体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引导力、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道德与素养、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模式、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处理机制,进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造成的舆论极化等问题,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后真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意识形态领导权

    生成式AI对Z世代价值观的影响与科学引导

    常显隆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AI技术的学习与创造、交互与参与、资本与发展的特征,与Z世代的求新与探索、互动与共创、独处与个性的内在偏好相契合,彰显了Z世代与生成式AI的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友好化与亲密化.不过,生成式AI技术在给Z世代带来无限便捷、高效体验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独立思考能力惰化、主体意识削弱、价值观偏移等风险.本文提出对能够带来"破坏性创新"的变革性技术应采取包容审慎治理,运用技术、伦理、组织、制度、法律等综合性治理措施,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促进发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刚柔相济、灵活多样、及时准确的行为策略,规范生成式AI技术向上向善发展.同时,透过引发Z世代价值取向风险的外在表征,关注Z世代内在的困难与困惑,关心其成长中的"急难愁盼",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提质增效,优化就业、住房及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等社会重大关切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Z世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机器学习Z世代生成式AI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食物观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章磷章丽娟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提出的粮食安全新观点.大食物观顺应经济社会、农业科技快速发展,衍化出新内涵,展现了其鲜明的时代价值.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指导农业食物系统的转型,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形成高效便捷的市场运行机制,提升民生福祉至关重要.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从农业、科技、市场的多重角度,协作构建生态可持续食物供给体系.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构建完善的食物供应体系,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实施科技强农,完善发展智慧农业;以科技支撑食品产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与食品产业,推动食品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食物供需数据系统促进信息对接,完善食物全产业链升级,营造健康高效的市场运作环境.

    大食物观农业食物系统时代内涵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消费金融风险及治理研究

    陈婷张雅俊雷尚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金融能够有效缓解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和收支跨期错配问题,服务更广范围的下沉长尾客户,成为居民消费的润滑剂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消费金融叠加了消费和金融的双重属性,这使得消费金融与传统金融在产品特征和客户群体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消费金融的风险来源更加多元、构成复杂、治理难度较大.从消费金融的风险成因与表现看,消费金融行业风险来源多元,风险传染和溢出更为明显;金融服务机构不良贷款管理能力有限;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金融科技存在金融与科技的双重风险;消费金融监管体系相对滞后,社会征信体系难以应对信用风险等.为此,应加速构建和完善风险治理体系,提升消费金融机构的内在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构建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深化数字技术在消费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更加规范、风险更加可控.

    消费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金融科技

    区域旅游热中的吸引物建构、本真性营造与情感开发——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考察

    王树生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思当代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结构性问题,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旅游热现象为个案,在旅游资源禀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特色旅游吸引物建构、"原真实"旅游本真性营造及"好客"民俗情感价值开发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能够为当代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借鉴.与此同时,为发挥旅游吸引物、旅游本真性、旅游情感价值的耦合效应,持续推进区域旅游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信息平台、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强补充性政策制度建设与对策建议思考.

    区域旅游热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吸引物旅游本真性旅游情感价值

    "哈尔滨出圈"的内在机理及时代启示

    刘传雷吕君怡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消费市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特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正面临着消费升级和转型的巨大机遇和挑战.2023 年 12 月以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异常火爆,吸引上亿海内外游客,最终成功出圈,"哈尔滨出圈"现象以其独特的消费文化、繁荣的消费场景和创新的消费模式,成为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哈尔滨出圈"蕴含中央和地方政府上下联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创新驱动、民众全面总动员等多元因素."哈尔滨出圈"对推动消费带来诸多启示,需要建构"政府—企业—民众"协同作用机制,推动中国式消费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民众的主体性作用,促进消费市场做优做大做强;培育新型消费文化,建立消费友好型的现代化社会;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消费现代化"哈尔滨出圈"高质量发展

    寻找认同: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集体意识的形成逻辑——以河南省卢氏县W社区为例

    刘风苏迪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规模大、结构复杂,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被重构的社区空间结构、被再塑的社区组织模式、被重组的关系网络.这三重特征制约着搬迁社区集体意识的形成.公共共享空间重构中的身份认同、社区组织建构中的行为认同、搬迁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的情感认同三个维度是集体意识形成的关键要素,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解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集体意识的形成逻辑.卢氏县W社区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集体意识形成方面呈现公共共享空间区隔化、社区组织缺位、搬迁农户关系疏离化等问题,通过对集体意识三个维度的形成逻辑分析,可以探寻W社区集体意识融合发展、组织协同、关系整合的三条建构路径.

    集体意识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区治理

    新世纪国际中文当代文学课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韩文淑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久以来,与注重语言要素教学倾向相对,中国文学课的建设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当代文学课,其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学科规范性尚未建立起来.随着时代语境的发展,当代文学因与当下国情的切近,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贴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语言上与当下生活语境的契合等显示出区别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有利于促进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更高层面、更深程度地知华友华.因此加强国际中文当代文学课建设与课堂实践急需我们从教者的积极探索.

    国际中文教育当代文学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