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炼油与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炼油与化工
炼油与化工

黄成义

双月刊

1671-4962

lyyhg@cnpc.com.cn

0459-6916031 6756179

163711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龙凤大街142号

炼油与化工/Journal 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用生产技术为主要报道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基衍生物2,5-呋喃二甲酸的合成研究进展

    廖文博孙勇姜伟赵臣康...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2,5-呋喃二甲酸(2,5-furandicarboxylic acid,FDCA)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目前FDCA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抗肿瘤药物,高性能环保涂料,合成新型聚合物等领域.由于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fura,HMF)廉价、易得、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已被普遍认为是用来制备FDCA最优秀的原材料.为此,文中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以HMF为原材料催化氧化制备FDCA的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非均相体系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非金属催化剂以及光催化体系和电催化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反应催化剂下HMF制备FDCA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由HMF催化氧化为FDCA目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关见解.

    5-羟甲基糠醛2,5-呋喃二甲酸催化氧化非均相体系

    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换热结构研究进展

    任兴海方王刚何礼青李晓...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能是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理想能源.氢的储运是"制储输用"氢能产业链中的瓶颈问题.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因其体积储氢密度高,且吸放氢过程可在常温低压条件下进行,降低了氢气泄漏和爆炸的风险而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关注.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过程会释放和吸收大量的热,温度的升高和下降会使吸放氢反应速率减慢,导致有效储氢量减少.换热性能是限制储氢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详细论述了各种换热结构对储氢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换热结构的优点与劣势,有利于设计与优化高效、紧凑的换热结构,实现储氢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快响应和低能耗,为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氢能储氢金属氢化物换热结构碳中和碳达峰

    高档白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

    靳丽丽荣丽丽沈刚邴淑秋...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对高档白油的需求不断增加.文中概述了高档白油加氢技术现状及催化剂制备技术进展.白油生产技术有磺化法、溶剂萃取法、烯烃聚合法和加氢法,其中加氢法是目前高档白油生产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多采用两段法生产高档白油.国内科研院所对生产高档白油的催化剂及其工艺进行了不断改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白油催化剂载体主要以Al2O3、无定形硅铝或复合氧化物、分子筛等为主,活性金属以Ni、Pt和Pd等为主,科研工作者通过改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从而达到生产高端白油的技术需求.未来白油加氢催化剂将向着更加高效、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高档白油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炼化企业纯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李涛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益于纯苯下游产能扩增,国内纯苯供应缺口长期存在,进口需求(200~350)×104 t/a.纯苯产业链下游产能虽然已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技术发展,不少纯苯下游装置存在装置规模小、工艺路线落后、环境污染大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纯苯产业链下游产能有迭代升级需要.甲苯择形歧化技术,不仅可以生产高对二甲苯(简称PX)浓度的C8芳烃,还能副产大量纯苯,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和生产成本低等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炼化企业需要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发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优势,实现上下游协同运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和降低市场波动影响.向纯苯产业链下游延伸发展,可以节省纯苯外卖的物流成本,还能发挥装置规模大型化和技术先进性所带来的后发优势.

    纯苯产业链一体化甲苯择形歧化

    双碳背景下芳烃生产技术进展

    魏书梅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炼化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及产品结构调整,芳烃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双碳背景下,众多研究学者提出了新型芳烃生产技术.文中总结了传统和新型芳烃生产技术,重点介绍催化重整技术、裂解汽油生产BTX、轻烃芳构化技术、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芳烃技术、甲醇制芳烃生产技术(MTA)、甲苯/苯与甲醇烷基化生产混合芳烃技术和甲醇耦合轻烃改质芳构化技术;分析总结了当前芳烃生产技术进展,提出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芳烃生产技术重点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芳烃生产技术双碳进展

    自稳定沉淀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刘佳祺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稳定沉淀聚合(2SP)是合成均匀聚合物微球并使其功能化的有力手段,该反应体系仅由单体、引发剂和无毒溶剂组成,不使用任何稳定剂或表面活性剂,最终产物是定义良好的微米或纳米级颗粒,其形态可以通过调节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来调节,此种新的合成策略具有巨大的工业化生产潜力.文中综述了自稳定沉淀技术聚合过程及机理,围绕4种聚合物单体的应用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拓宽自稳定沉淀技术实际应用提供研究依据.

    自稳定沉淀聚合共聚反应聚合物单体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胶束化行为研究

    李艳平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探索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提出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胶束化行为研究.将L-酪氨酸与1,12-二氨基十二烷作为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料,得到性状为淡黄色粉末的Bola型表面活性剂产物;分别利用电导率法和等温滴定量热法确定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并对不同浓度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热力学行为进行统计,确定熵的增加(即系统无序性的增加)是Bola型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Bola型表面活性剂L-酪氨酸1,12-二氨基十二烷临界胶束浓度胶束化热力学行为

    真空泵油基础油结构中红外光谱研究

    杜林楠韩一诺刘俊泽李宇涵...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了真空泵油基础油结构.开展了真空泵油基础油结构中红外(MIR)光谱(包括:一维MIR光谱、二阶导数MIR光谱、四阶导数MIR光谱和退卷积MIR光谱)实验.结果发现,真空泵油基础油结构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3-真空泵油基础油、νasCH2-真空泵油基础油、νsCH3-真空泵油基础油、νaCH2-真空泵油基础油、νC=O-真空泵油基础油、δCH2-真空泵油基础油、δasCH3-真空泵油基础油、δsCH3-真空泵油基础油、β=C-H-真空泵油基础油、νC=O-O-1-真空泵油基础油、νC=O-O-2-真空泵油基础油、νC-C-真空泵油基础油、γ=C-H-真空泵油基础油和ρCH2-真空泵油基础油.真空泵油基础油成分主要包括:矿物基础油、PAO基础油和癸二酸酯类基础油,其中PAO基础油的含量略高,而癸二酸酯类基础油的含量略低.MIR光谱可以快速开展真空泵油基础油结构研究.

    真空泵油基础油中红外光谱结构

    β分子筛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器中催化性能变化

    杨春潮李春义杨朝合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蜡油作为原料,考察了β分子筛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器内催化剂性质和产物分布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β分子筛催化剂的主要理化性质所达到稳定的时间有所不同,受此影响,其各类产物也未在同一时间达到稳定.此外,由于催化剂本身的性质,β分子筛催化剂对于蜡油的转化能力弱于催化裂化中常见的Y型分子筛催化剂,但是产物中乙烯和丙烯的收率相比之下具有明显优势,体现出β分子筛催化剂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性能.

    β分子筛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稳定性

    X射线衍射测定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硅胶平均晶粒尺寸

    郑鑫孟智超李晓璐杜亚明...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硅胶平均晶粒尺寸是1项极其重要的质量指标.采用桌面式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2种进口和2种国产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硅胶原始样品及1种进口和1种国产硅胶研磨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进行了分析,测定范围4.86~5.07 nm,标准偏差(SD或σ)0.13~0.26 nm,相对标准偏差(RSD)2.49%~5.32%,极差0.35~0.89 nm,n=8,能够满足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硅胶平均晶粒尺寸分析的所有工艺技术要求.基于该方法,研发了用于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硅胶平均晶粒尺寸分析的桌面式专用X-射线衍射仪,可在石化生产行业推广应用.

    硅胶纳米晶粒平均晶粒尺寸测试载体催化剂聚烯烃谢勒公式X-射线衍射桌面式专用X-射线衍射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