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张松波

季刊

2095-008X

gcxb@hlju.edu.cn

0451-86604057

150080

哈尔滨市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查看更多>>《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办刊宗旨: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服务教学与科研,反映工程科学与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工科学科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定期栏目: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与环境科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农业工程等。不定期栏目:寒区工程与水资源、科技期刊研究、科技动态、读者与编者等。读者对象主要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主要收录情况:现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ISTIC)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i2P/COF异质结在可见光驱动下高效光催化析氢的研究

    李佳欣高梦遥张凤鸣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有效光催化太阳能转换的关键是高效的载流子分离.尽管某些共价有机框架(COFs)具有可见光吸收,但载流子复合速率过快,严重限制了光催化效率.采用简单的水热和磷化法构建了负载Ni2P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光催化体系,Ni2P/TpPa-2-COF复合材料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性能,产氢速率达到2.91 mmol·g-1·h-1,是单独COF的11 倍.该结构是新型的Ni2P异质结,用于高效的人工太阳能转换.

    共价有机框架Ni2P助催化剂光催化产氢

    聚苯胺/纳米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杨欣佳郭巧凤律雪月赵东宇...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酸化处理的碳纳米管为模板,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成功制备出以纳米镍/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为核,以聚苯胺为壳的三元核壳复合材料,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镍/多壁碳纳米管的三元核壳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制备的电极材料,循环伏安法在0.001 V·s-1 下测其比电容值(Cp-cv)达到 737.13 F·g-1,其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在10 mA·cm-2条件下的比电容值为50.86 F·g-1.为开发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有效途径.

    碳纳米管纳米镍聚苯胺电化学性

    溶胶-凝胶法合成SiZrNOC陶瓷前驱体的微观结构和相演化

    杨洋张志新赵广东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瓷材料作为一种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性、耐高温的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拥有着广阔的前景.通过溶胶凝胶法以硅酸四乙酯作为硅源,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作为氮源,正丙醇锆作为锆源合成了SiZrNOC预陶瓷聚合物.通过失重率测试结果显示,当Zr/N比为3∶1 时,陶瓷产率最高,达到 53%.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陶瓷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内部结构变得规整,致密化程度显著增强.设计的陶瓷材料将有能力改善或扩展其在未来航空航天相关领域的应用.为开发高温下具有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SiZrNOC陶瓷先驱体溶胶凝胶法前驱体转化陶瓷高温稳定性

    MIL-101(Cr)-NH2负载Ag催化4-硝基苯酚加氢研究

    田喜强孙宇航叶文静董艳萍...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热法制备出MIL-101(Cr)-NH2,以MIL-101(Cr)-NH2为载体采用浸渍还原法得到Ag/MIL-101(Cr)-NH2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曲线和TEM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Ag/MIL-101(Cr)-NH2催化4-硝基苯酚(4-NP)加氢生成 4-氨基苯酚(4-AP)的性能.结果表明,3wt%Ag/MIL-101(Cr)-NH2样品的催化加氢性能高于其它样品,仅用4 min可将4-NP催化加氢全部转化为4-AP.因此Ag/MIL-101(Cr)-NH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4-NP加氢性能.

    MIL-101(Cr)-NH2Ag纳米粒子4-硝基苯酚催化加氢

    基于深度学习与压缩感知理论的通用图像重构算法

    郭媛姜津霖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图像作为信息的高效载体,在信息传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图像数据不断增大,需要压缩感知技术解决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成本浪费与耗时问题.传统压缩感知运算复杂重构时间长,重构质量较差,在低采样率下将无法恢复.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压缩感知理论的图像重构算法,同时适用于灰度图与彩色图像.压缩重构网络使用双线性插值对图像的宽高压缩,损失的信息由全连接层学习.网络中多次使用全连接层进行构建,使其具有更多的网络参数学习图像特征.对于彩色图像,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将3 通道压缩为1 通道,重构网络使用双线性插值将压缩图像放大,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和全连接层重构得到高质量图像.实验表明,在不同采样率下,提出的CCSNet网络的PSNR和SSIM值均为最优,重构性能优于基于深度学习的ReconNet、DR2-Net和MSRNet网络.算法同时适用于灰度图像与RGB格式彩色图像,在保证运行时间尽量短的情况下,提高重构质量和缩短重构时间有较大优势.

    图像重构压缩感知深度学习重构网络

    基于高频注入法的SPMSM运行研究

    闫翔宇毕永利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高频信号激励下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urface-mounted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PMSM)的数学模型,基于脉振高频注入法构建SPMSM矢量控制系统,采用龙贝格观测器进行转速与位置估计,提高位置估计精度,实现电机无位置传感器低速运行;采用锁相环并通过二次谐波检测实现转子磁极的初始位置估计,保证电机快速起动.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电机低速运行时的控制精度.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脉振高频注入法龙贝格观测器锁相环

    基于LMI和BP网络的非线性矩阵加权次优融合算法

    郭航延郝钢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互协方差未知的多传感器非线性系统融合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矩阵加权次优融合算法.利用舒尔补定理推导出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基于矩阵融合的最简约束条件.此约束条件可保证融合估计误差方差的正定性,以及所提出次优融合估计的一致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提出了一种矩阵加权次优融合估计.考虑到LMI算法优化过程中存在的耗时问题,采用BP网络获取最优值;结合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CKF),提出了基于LMI算法和BP网络的非线性矩阵加权次优融合算法.仿真分析结果证明了算法应用于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性.

    矩阵加权次优融合线性矩阵不等式BP网络容积卡尔曼滤波器

    基于色散转折点处的高灵敏度锥形七芯光纤折射率传感器

    赵际帅刘雪高捷郭波...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色散转折点的锥形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由于依赖色散转折点(Dispersion Turning Point,DTP)的独有特性,可获得超高的传感灵敏度,在生物溶液检测和物质分析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色散转折点处的锥形七芯光纤(Saven-core-fiber,SCF)液体折射率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二次拉锥法制作而成,通过理论和实验证明,该传感器在色散转折点附近具有超高的折射率灵敏度,折射率在1.33 附近区域时,折射率灵敏度的最大值为23 262.30 nm·RIU-1;折射率在1.35 附近区域时,折射率灵敏度的最大值为23 658.23 nm·RIU-1,此外,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复现性,使其在微生物溶液检测和血浆检测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折射率传感器色散转折点七芯光纤二次拉锥法

    带乘性噪声的欠观测系统无迹增量Kalman融合估计

    崔永鹏孙小君张扬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带乘性噪声的非线性欠观测系统的多传感融合估计问题.采用虚拟状态向量与虚拟噪声,并为虚拟状态设计一步预报器与状态更新方程.针对非线性欠观测系统提出了无迹增量Kalman滤波算法(UIKF).提出了对角矩阵加权的融合增量卡尔曼滤波器.通过对比分析,得到增量估计值精度要高于标准估值精度,加权融合曲线的估值精度要高于单一子传感器估值精度,验证了在滤波过程中使用增量滤波方法对状态估计的优化.

    信息融合乘性噪声欠观测系统无迹Kalman滤波增量滤波

    混凝土连续组合小箱梁桥温度效应有限元分析

    刘洪波简家硕孙悦高红帅...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亚沟枢纽互通G匝道桥作为依托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混凝土小箱梁桥在各国规范规定的温度梯度模式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混凝土小箱梁桥在不同温度梯度模式作用下顶板、腹板和底板温度效应的分布规律,得出各国规范对于桥梁温度梯度模式方面规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梯度模式下,混凝土小箱梁桥的顶板、腹板和底板产生的正截面法向温度效应差异较大;沿梁长方向,边跨各截面产生的温度应力波动幅度较大,而中跨各截面产生的温度应力趋于相同;各国规范规定的竖向温度梯度荷载对混凝土小箱梁桥作用后产生的温度效应曲线之间存在规律性.可对类似混凝土连续组合小箱梁桥温度效应的计算提供参考.

    箱梁桥有限元仿真温度梯度温度效应规范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