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月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远麻鸡1日龄快慢羽参数与羽毛发育和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陈志炫邝智祥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1日龄清远麻鸡快慢羽参数与羽毛发育和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随机选取1日龄清远麻鸡快羽公母雏各80只,慢羽公母雏各80只,测定出雏时快慢羽参数(主翼羽长、覆主翼羽长、羽长均值和羽长差)、42日龄和110日龄时的体重和冠高及110日龄时的背部干毛率和翅膀干毛数,分析清远麻鸡快慢羽性状和性别与羽毛发育及生长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快羽系的主翼羽长、羽长均值和翅膀干毛数都极显著高于慢羽系(P<0.01),而快羽系的覆主翼羽长极显著低于慢羽系(P<0.01),羽长差显著低于慢羽系(P<0.05);母鸡的覆主翼羽长和背部干毛率均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羽长均值和羽长差显著高于公鸡(P<0.05);快羽母鸡的翅膀干毛数极显著高于慢羽公母鸡(P<0.01),快羽公鸡的翅膀干毛数极显著高于慢羽母鸡(P<0.01);快羽公鸡的翅膀干毛数与主翼羽长和背部干毛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覆主翼羽长和羽长均值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慢羽公鸡的翅膀干毛数与覆主翼羽长和羽长均值都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快羽母鸡的羽长差与背部干毛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慢羽母鸡羽长差与110日龄冠高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可以通过对主翼羽长、覆主翼羽长和羽长均值的正向选择提高快羽清远麻鸡上市时的羽毛成熟度,而通过对覆主翼羽长和羽长均值的反向选择提高慢羽清远麻鸡上市时的羽毛成熟度.

    清远麻鸡快羽慢羽主翼羽覆主翼羽羽长羽毛发育生长性状

    肉鸡与不同蛋鸡品系杂交组合的生长和屠宰性能与杂种优势分析

    田川尧韩文朋王建华李光奇...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肉鸡和不同蛋鸡品系杂交组合的生长和屠宰性能与杂种优势,试验以同一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系A系公鸡与不同蛋鸡品系Dl系、D2系和D3系母鸡的杂交后代(即AD1组合、AD2组合和AD3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杂交组合肉鸡体重、平均日耗料量、饲料转化效率(即料重比)、体尺性状(胫长、胫围、体斜长和龙骨长)和屠宰性能(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比率、腹脂率)及体重杂种优势.结果表明:42日龄时,不同组合公鸡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AD2和AD3组合母鸡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AD1组合(P<0.05);42日龄时,AD1组合公鸡料重比显著低于AD2和AD3组合(P<0.05),但该组合母鸡料重比显著高于AD2和AD3组合(P<0.05);42日龄时,三个组合公母鸡的体斜长和龙骨长差异不显著(P>0.05),AD3与AD1组合公鸡的胫长和胫围均高于AD2组合,AD2和AD3组合母鸡的胫围均高于AD1组合;42日龄时,除AD3组合母鸡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D1组合(P<0.05)外,三个组合公母鸡在屠宰性能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42日龄时,AD3组合的体重杂种优势率优于AD1和AD2组合.说明本试验中相同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系父本与不同蛋鸡品系母本杂交时,在父本一致的条件下,母体效应能够对后代体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快提升商品代体重进展,在提高父系体重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母系体重的选择强度.

    肉鸡蛋鸡品系杂交组合生长性能杂种优势母体效应

    雁荡麻鸡两品系蛋品质的比较

    董丽艳干贤通干方本宋斌...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比较雁荡麻鸡世代间、品系间的蛋品质差异,试验选取300日龄雁荡麻鸡的两个品系(黑麻羽青脚系和黄麻羽黄脚系)的14,15,16,17世代鸡群的鸡蛋进行蛋品质(包括蛋重、蛋黄重、蛋黄比例、蛋黄色泽、蛋壳强度、纵径、横径、蛋形指数、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厚度指标)测定,比较分析雁荡麻鸡世代间和品系间的蛋品质差异,并对蛋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雁荡麻鸡黑麻羽青脚系17世代的蛋黄色泽极显著低于14,15,16世代(P<0.01),蛋壳强度极显著高于14,16世代(P<0.01),略高于15世代但差异不显著(P>0.05);17世代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均显著高于16世代(P<0.05),略高于14,15世代但差异不显著(P>0.05).雁荡麻鸡黄麻羽黄脚系17世代蛋重极显著高于14,16世代(P<0.01),略低于15世代但差异不显著(P>0.05);17世代除哈氏单位与14世代差异不显著(P>0.05)外,蛋黄色泽极显著低于15,16世代(P<0.01),显著低于14世代(P<0.05);17世代蛋壳强度、蛋形指数、蛋白高度、纵径均极显著高于14,15,16世代(P<0.01).雁荡麻鸡黑麻羽青脚系的蛋黄重、纵径及蛋形指数极显著高于黄麻羽黄脚系(P<0.01),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两品系蛋重与蛋黄重、纵径、横径及蛋白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蛋黄重与蛋黄比例、纵径、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蛋重、蛋壳强度可以通过遗传选育进行改良,蛋重和蛋黄重可以通过纵径、横径来估测.

    雁荡麻鸡黑麻羽青脚系黄麻羽黄脚系世代蛋品质蛋重蛋黄重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1R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侯丽娜刘晓婷郭昊刘春羽...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L1R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试验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LSDV L1R蛋白的编码区合成序列,将合成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构建pET32a-LlR重组阳性质粒,转化至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对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通过透析进行纯化蛋白的复性,用Western-blot对复性后的蛋白进行鉴定.将鉴定成功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表明:L1R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在1 mmol/L IPTG、37℃、200 r/min条件下,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纯度较高,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0 ku,与预期的蛋白质大小一致.纯化后的L1R重组蛋白能被His单克隆抗体及山羊痘阳性血清识别,反应原性良好.制备的小鼠抗LSDV L1R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102 400,免疫原性良好.说明试验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LSDV L1R重组蛋白,并制备获得多克隆抗体.

    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1R蛋白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包涵体

    牛源化脓隐秘杆菌溶血素的重组表达及其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赵宇周思旋卢昱希张涛...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检测牛源化脓隐秘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试验对分离的牛源化脓隐秘杆菌溶血素(pyolysin,PLO)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截去信号肽与跨膜区域后进行碱基优化,合成PLO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至Arctic Express(DE3)大肠杆菌感受态后诱导表达并纯化,以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包被96孔板,建立牛源化脓隐秘杆菌PLO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确定检测方法的临界值、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并用建立的方法对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PLO,实现了重组蛋白在Arctic Express(DE3)大肠杆菌感受态中的表达,并建立了用于检测牛源化脓隐秘杆菌PLO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临界值为0.354,与常见牛细菌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阳性血清稀释至320倍检测仍高于临界值;批内、批间检测变异系数均小于5%;对10份已知阳性血清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0%,80份临床牛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为21.25%(17/80).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可用于牛源化脓隐秘杆菌感染的快速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化脓隐秘杆菌溶血素蛋白原核表达间接ELISA抗体

    广西地区一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σC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何奇松温新瑞蓝惠华石永胜...
    81-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西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揭示其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某鸭场送检的病料进行病原鉴定,将鉴定为阳性的样品接种于9~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进行病毒的分离,对分离到的毒株的σC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参考毒株σC 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NDRV毒株,命名为NDRV-GX株.该分离毒株与NDRV代表毒株高度同源,核苷酸相似性为92.5%~100%,氨基酸相似性为94.2%~100%;而与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及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分离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26.7%~37.2%,氨基酸相似性为27.8%~38.1%;与MDRV、ARV分离毒株处于进化树的不同分支,而与其他NDRV代表毒株处于同一分支.说明该分离毒株为NDRV,与NDRV代表毒株具有相近的遗传演化关系,同属于基因2型.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鉴定σC基因序列分析遗传进化

    新疆部分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分离菌耐药性分析

    吴静刘涵棋白婷王凡...
    86-9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调查新疆不同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PCR/RT-PCR、细菌分离鉴定对乌鲁木齐市、塔城地区、伊犁州、喀什地区的7个规模化牛场443份腹泻样本进行了腹泻主要病原[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大肠杆菌 O157:H7(E.coli O157:H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检测及常见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地区BCV、BNoV、BVDV、BRV、STEC、E.coli O157:H7 的阳性率分别为 28.89%、11.74%、3.39%、0.90%、17.83%、0.23%.乌鲁木齐市检出BCV、BNoV和STEC三种病原,其中BCV的检出率显著高于BNoV和STEC(P<0.05);塔城地区检出BCV、BNoV和BRV三种病毒性病原,BNoV检出率显著高于BRV(P<0.05);伊犁州仅检出少量BNoV和E.coli O157:H7;喀什地区检出BCV、BNoV、BVDV、BRV和STEC五种病原,其中BCV和STEC检出率显著高于BNoV、BVDV、BRV(P<0.05).BCV+BNoV混合感染率为10.05%(20/199);而BCV+STEC混合感染率最高,为62.26%(33/53).分离菌STEC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较高,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青霉素完全耐药.说明引起新疆四个地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为BCV1BNoV和STEC,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及头孢吡肟可作为防治该地区细菌性犊牛腹泻的敏感药物.

    犊牛腹泻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药敏试验

    一例犬胫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

    张嘉宾符杨刘佳琪曾智博...
    93-96,14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只2岁哈士奇,右后肢悬空,行走困难,疼痛反应明显,饮食、驱虫及免疫均正常,没有发生碰撞.对患犬进行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检查,以及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并在手术后进行病理剖检、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表明: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淀粉酶活性降低,血磷含量升高;DR影像显示患犬右后肢胫骨近端出现近似长楔形的低密度阴影区,病灶紧靠骨皮质,且长轴与骨干平行.CT影像显示患犬右后肢胫骨近端骨密度降低,部分骨组织已发生破坏、溶解,骨皮质变薄.病理剖检显示病变骨组织的颜色为黄白色,质地较脆,病变的边界呈一条清晰可见的红色带状;H.E.染色镜检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细胞排列杂乱无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有少量肿瘤细胞核呈棕黄色,骨肿瘤标志物波形纤维蛋白呈弱阳性,肿瘤细胞大多分布在有纤维细胞聚集的纤维束附近,诊断为犬胫骨非骨化性纤维瘤.说明犬胫骨骨肿瘤具有特征性的DR和CT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诊断可准确确定其病变位置及大小,但是骨肿瘤的性质还是需要病理剖检进行确诊,有助于临床宠物诊疗方案的制订.

    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CT免疫组织化学

    一例犬疑似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

    邓舒琪彭雨佳吕艳丽
    97-99,10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只3岁雌性贵宾犬因皮肤瘀斑、粪便颜色偏黑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全身皮肤有明显瘀斑、双眼结膜及耳廓多处有瘀血点,初步怀疑有出血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再生性贫血早期、血小板总数为1×109/L,且油镜下每个视野未见或仅见1个血小板,提示患犬血小板减少.患犬血清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犬心丝虫抗原、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片状边虫抗体、犬埃里希体/伊文氏埃里希体抗体、莱姆病抗体检查结果均为阴性,B型超声波扫查腹部未见明显异常.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检查结果,怀疑为原发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ITP).经对症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第13天,患犬皮肤瘀斑完全消退,血小板总数恢复至参考值范围内,逐步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用量,第112天停药,犬血小板总数均处于参考值范围内.停药81 d后电话回访,该犬精神、饮食欲良好,未见ITP复发.说明正确掌握ITP的诊断方法和及时开展免疫抑制治疗将提高患犬的治愈率.

    血小板减少症免疫介导性贫血瘀斑

    一例牛双芽巴贝斯虫、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周贵田琴梅世慧
    100-10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查明义龙新区某养牛场牛发病死亡原因,试验采集病牛内脏组织器官及全血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PCR检测技术对病料进行检测,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肺脏样品中分离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其对硫酸新霉素高敏.全血样本中牛双芽巴贝斯虫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而牛支原体、牛巴贝斯虫、牛附红细胞体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发病牛感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与大肠杆菌.

    双芽巴贝斯虫血液原虫病大肠杆菌混合感染PCR鉴定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