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楼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张庆善

双月刊

1001-7917

010-6481328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红楼梦学刊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红楼梦》研究学术刊物。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倡导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争鸣。载文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版本源流,并报道红学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度中国红学发展研究报告

    石中琪马思聪姚姝含
    1-33页

    "高兴"的明度——解析贾母形象的一个标签化表情

    卜键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中常可见"高兴"一词,而主要用于摹写贾母形象,由鼎盛时期众人簇拥,发自内心地愉悦;到衰落过程中的自找乐子,也选择自以为可堪托付者赐予荣耀;再到大厦崩塌之际的召集众人,强颜欢笑.此语意蕴丰饶、明暗参差,呈现出久暂、浅深、浓淡、真假等不同情态,伴随着贾母漫长的生命旅程,或也能带写出宁荣二府乃至大清帝国由盛入衰之轨迹.

    高兴孝心爱赏盛衰

    烦恼障:《红楼梦》的儒佛冲突、翻译难关和跨文化解读

    洪涛
    4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多次写人物情绪激动,行为决绝,贾政、柳湘莲和金鸳鸯的故事中都有断发情节.古人不轻言落发,这是汉文化中的孝道使然(儒家).《红楼梦》中"烦恼丝"和"烦恼鬓毛"等说法缘自佛教观念,剃去"烦恼丝"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类跨文化解读的难点,令一些国外学者(尤其翻译家)应对失措.贾宝玉的心灵发展历程与最终结局也值得思考.我们还将探讨个别译者面对文化难题时怎样避重就轻,西方学者为达到跨文化解读的效果使用了什么策略.

    跨文化佛教儒家孝道翻译策略合理化

    "钗黛合一"说的百年纪念与反思

    罗书华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钗黛合一"说是红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它植根于《红楼梦》原文与脂评,发轫于俞平伯的"两美合一"说,后在评红运动中转换成了尽人皆知的"钗黛合一".新时期以来学界对"钗黛合一"说的讨论回归文本、文化与文学,然而论者所指也多不在一个层面."钗黛合一"本质上是一个名实不符的术语,它与原生的"二美合一""钗黛并举"在事、态、意等层面都存在偏差,也没能准确反映初创者的命意.这个概念的流行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现代学术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模糊与茫然.从文本事实与作者命意的角度来说,"钗黛竞亲"是比"钗黛合一"更为准确地描述钗黛关系的概念.

    钗黛合一俞平伯聂绀弩王蒙钗黛竞亲

    "借景"视域下明清通俗小说庭园书写的艺术蜕嬗——基于《金瓶梅》《红楼梦》的比较考察

    樊庆彦孙晨晰
    9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景"源于园林造景技法,后为文学创作所借鉴,衍生成为场景塑造与空间叙事的重要策略.明清时期,园林宅邸修建大兴,通俗小说中也涌现出大量精致巧妙的庭园空间,"借景"在此类书写的审美意蕴和叙事模式建构上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考察《金瓶梅》《红楼梦》庭园书写中借景来源、借来之景的安置手段与"借景"效果的演变情况,亦可观照从明至清通俗小说庭园书写从生硬借套到融通成熟、从模式化到个性化与从迎合读者到个人寄托的文学自觉与艺术蜕嬗的趋势,而园林审美意趣的转变、通俗小说接受情况的开放与通俗小说文体的发展等因素也是推动这一发展变化的关键.

    借景庭园书写明清通俗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从戒淫到反讽:《红楼梦》"毒设相思局"故事源流考释

    侯钧才
    11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的创作素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一部分改编自前人文本.采用故事学的研究方法拆解、分析书中有关情节,考察其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成书过程.有学者指出,"毒设相思局"是从"却要"故事改编而来的.进一步分析可知,"毒设相思局"的核心情节与鲁智深大闹桃花村、孙悟空降伏猪八戒中"性别转换"的构思极为接近.而转换性别,化身女子来劝淫止欲的情节模式可追溯到"马郎妇"故事类型.作者以贾瑞打破镜子的禁忌,纵欲而死来收场,消解了故事中的"戒淫"色彩,增加了反讽意味.考察《红楼梦》的素材来源,可以看出《红楼梦》成书过程复杂且多元,并非纯粹的"自叙传".

    红楼梦故事类型以欲止欲反讽风月宝鉴

    "古梅草堂"的追忆——写在冯其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谭凤嬛
    131-138页

    沉痛哀悼陈大康先生

    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编辑部
    139页

    《石头记索隐》写作过程考论

    卜喜逢
    14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头记索隐》的写作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间蔡元培完成了由翰林而至革命者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石头记索隐》完成了由本事比附至意义阐释的变化.本事比附的方向反映了蔡元培的兴趣,意义阐释则体现了蔡元培的小说观与革命者的视角.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小说观索隐

    早期脂评本戏曲评点述论

    胡淳艳
    16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脂评本中有若干与戏曲相关的批语,既有关乎全书情节的关键性提示,也有对小说未写文本和小说创作情况的某些补充,还有从戏曲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认知.若干脂评以戏入评,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解读,对《红楼梦》的延伸式阅读与深入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从这些批语中可以发现早期几位脂评者的戏曲好尚、观念,与曹雪芹颇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若干分歧.早期脂评者对《红楼梦》小说的创新持肯定与鼓励态度,一定程度上堪称曹雪芹小说创作上的知音.

    脂评本戏曲批语观念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