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包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包装
湖南包装

文稀枝

季刊

1671-4997

hnpack911@sohu.com

0731-85532907,85117671

410007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356号

湖南包装/Journal HuNan BaoZhua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设计文化研究"主诗人语

    李砚祖
    1页

    基于跨躯体理论的物质自我民族志设计研究

    陈苑玉李砚祖
    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疾病患者相比没有环境疾病的人对于环境的感知更为敏感,表现在身体容易对环境中的物质产生切实反应,如过敏反应.环境中的致敏物质与患者身体"内在互动"并留下痕迹,是患者与环境之间"跨躯体"的体现.研究以湿疹患者为参与者,通过设计进行自我民族志实践,基于跨躯体理论设计物质生活探针包,邀请参与者通过写作以及拍照等方法进行"物质自我民族志"记录,同时鼓励参与者发展"模板"之外的思考与记录,并最终将探针包在与参与者的对话中逐渐形成一种视觉装置,帮助认识自身与环境间的物质联系,同时丰富自我民族志的呈现形式.

    跨躯体后人类自我民族志文化探针

    物我关系:苏北地区合沟门笺的工具升级与身体技艺

    李雪何靖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州合沟门笺的兴起依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明清以来门笺的发展.如今,合沟门笺已成为苏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代表.文章从物质层分析了门笺工具的制作、功能与应用,并从行为层揭示了门笺工具与相关使用者的关系.以江苏省徐州市合沟门笺为个案,可以发现门笺工具不断升级以适应人的需求,民间艺人自制的门笺工具体现了工具的特殊性、人的创造性以及深刻的物我关系,同时民间手工艺人的技艺行为充溢着身心一体的自由.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手工艺及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合沟门笺门笺工具手工艺身体技艺

    价值体系导向的吉林省"156项工程"工业建筑遗产构成解析

    唐晔李昕颖
    10-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56项工程"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见证了中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历程,其现存的工业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吉林省"156项工程"工业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和调研考察成果,摸清发展历程、建设概况、空间布局和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及使用情况,将工业建筑遗产构成划分为三大类型,探究吉林省"156项工程"工业遗产的构成特征,基于遗产载体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技术援助等,挖掘其核心价值导向,探寻工业建筑遗产升级更新方式,以期为"一五"时期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和遗产构成研究提供借鉴.

    工业遗产156项工程遗产价值遗产构成

    徽派民居中空间装饰艺术的象征性审美特征

    刘琳李砚祖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徽派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装饰艺术作为象征性文化符号的社会审美文化特征.首先,通过借鉴传统造物艺术理论,分析徽派民居中空间装饰艺术的使用功能、装饰功能与象征功能;其次,通过符号学理论中的形式语构、语义和语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经验,从象征性功能的审美角度出发,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建筑创作者和地区集体的审美文化特征;再次,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维度,分析了象征性文化符号在社会审美文化中的价值,以及其在塑造国家建筑形象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研究,加强对传统造物思想的理解,突出象征性符号在徽派建筑空间中的文化特征,彰显个体与客体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的价值观,在国家建筑形象设计中具有一定传承和创新意义.

    徽派民居装饰艺术象征性符号社会审美文化

    梅山巫傩面具的起源、形成、发展与传承现状

    李弢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山巫傩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内涵,是研究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阐述了梅山巫傩面具的起源、形成、发展和传承现状,探讨了梅山巫傩面具与梅山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生存状态及中原文化的关系.论证说明了在梅山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氛围下孕育了梅山地域独有的古朴粗犷而又鲜活灵动的傩面文化,突出表现了梅山人的审美情趣及世代承袭的民俗文化意象.

    巫傩面具起源梅山文化发展

    民间传说在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的视觉转化与艺术表现

    陈志莹周敏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急需利用现代视觉语言为民间传说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找寻可行出路.文章阐述了沉浸式互动装置的概念以及民间传说传承传播现状,通过分析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探讨出多元媒介、沉浸式体验、多媒介互动空间构建的3种融合策略,对视觉时代背景下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与民间传说融合的潜在价值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为民间传说视觉转化与传承的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实现提供参考.

    沉浸式互动装置民间传说视觉转化

    扩展现实技术介入下的抗战文化遗迹情景可视化设计

    韩芷懿李刚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探索抗战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具有多重价值.通过信息可视化结合数字技术构建叙事空间,将历史以互动叙事的方式呈现有助于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体验新样态.文章梳理了文化遗迹数字化应用现状,结合扩展现实及信息可视化技术,立足重庆大轰炸抗战文化遗迹的扩展现实设计案例,总结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的抗战文化遗迹设计创新路径,并结合扩展现实介入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出了面向数字文旅融合发展下的抗战文化遗迹情景可视化设计策略.

    扩展现实抗战文化遗迹可视化设计情境设计

    时代变革下民族品牌标志升级路径——以"永久牌"为例

    刘佳王西子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为剖析民族品牌标志设计顺应时代洪流而做出的变化与演进,以代表性民族品牌"永久牌"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近现代大事件节点,以点带面分析时代变革下的民族品牌标志升级的外在表征与内在逻辑,进而归纳其自适应发展规律.研究得出:民族品牌标志设计作为品牌形象树立、传播的核心要素,具有极强的时代关联性,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综合影响后的结果,这在中国近现代纷繁的变革之下表现尤甚.同时,民族品牌标志设计存在积极响应与被动接受的细化区分,能够以小见大反映品牌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及自身定位.百年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标志设计需汲取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同时也需保有中华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品牌"永久牌"标志设计品牌升级比较研究

    非遗品牌新媒体推广策略研究——以无锡三里桥为例

    杨扬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大力推广大运河文化的背景下,以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米码头"三里桥为例,通过对其历史与现状的阐述调研、对新媒介下现有文化品牌设计推广的同类对比,寻求整合新媒体环境下可运用的资源策略,从而能创建并推广三里桥品牌.重点探求此类文化品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推广策略,为同类非遗品牌打造提供新思路,也为中国非遗的传承做一份贡献.

    非遗传承品牌推广策略研究无锡三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