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潘仲芳

季刊

1007-3701

yingchunpang@163.com huanandizhi@163.com

027-81381863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道69号

华南地质/Journal South China G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6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更名而来。为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刊物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以报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促进学术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我国地学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先存构造对大陆裂谷演化的构造继承性作用

    邹耀遥李堃沈传波刘飞...
    60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陆岩石圈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先存构造,这些先存构造对晚期大陆裂谷的构造继承性作用深刻地影响了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塑造了裂谷的结构及相关断层的几何特征.如何准确地揭示先存构造对大陆裂谷的构造继承性影响,是裂谷盆地构造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大陆裂谷盆地中岩石圈尺度和上地壳尺度的先存构造类型,以及野外地质调查、卫星遥感图像识别、地球物理资料解译等识别先存构造的主要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先存构造的"再活化"和"应变/应力重定向"这两类主要的构造继承性作用机制,以及其诱发的断层平面、剖面模式,阐释了先存构造的空间展布、深度和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强弱的重要因素.重点展现了构造物理/数值模拟实验在先存构造-裂谷演化研究中的近期成果,讨论了模拟实验在先存构造活化机制研究和对裂谷演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构建不同类型先存构造的地表-地下识别标准,开展先存构造与晚期裂谷结构的三维精细刻画和空间叠置特征研究,以及加强构造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相互印证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先存构造裂谷盆地构造继承性构造物理/数值模拟实验

    鄂尔多斯盆地店头-双龙地区金属硫化物赋存状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孙钰函焦养泉吴立群秦拯纬...
    619-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除了黄铁矿以外还识别出其他种类丰富的金属硫化物,但目前对于其复杂的矿物种类、微观形态、赋存特征以及和铀矿物关系缺少系统性研究.本文以店头-双龙地区中侏罗世直罗组赋矿岩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配备的能谱仪和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等方法识别出大量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为主;并在含矿砂岩的过渡带发现金属硫化物呈现出残留的氧化痕迹并被铀矿物所取代.通过对古层间氧化带不同分带中金属硫化物的含量进行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过渡带的含矿砂岩>还原带的灰色不含矿砂岩>二次还原的绿色砂岩 ≥ 氧化的红色砂岩;不同类型硫化物含量由高到底依次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氧化带酸性或偏酸性的地下水以及存在的Fe3+为金属硫化物的氧化提供有利条件.铀酰离子伴随着金属硫化物氧化形成的离子络合物随氧化流体在铀储层砂体中运移,随着还原介质占主导地位,金属离子在过渡带重新富集沉淀形成成矿期金属硫化物.与此同时,过渡带的金属硫化物氧化形成的SO42-可被还原为H2S,而H2S对铀酰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因此,金属硫化物和铀矿物紧密伴生,说明除了黄铁矿以外,其他类型的金属硫化物也可充当还原剂来参与铀的富集沉淀,这对其他砂岩型铀矿床无机还原介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金属硫化物铀成矿作用成矿模式直罗组店头-双龙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贵州百地金矿床石英微量元素和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吴波吴治君赵明峰彭慈刚...
    63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百地金矿床位于右江盆地中部,是以细碎屑岩为赋矿围岩、受陡倾斜断褶带构造系统控制的典型中型金锑共生矿床.本文以该矿床各热液阶段石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和H-O同位素特征,探讨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各阶段石英均富集Sb、As、Cd、Ge、W、Li,强烈亏损Be、Nb、Zr、Hf;各阶段石英稀土含量及配分曲线差别较大:Ⅰ阶段石英稀土配分曲线呈较明显右倾,LREE富集,Ce异常不明显,具弱Eu负异常;Ⅱ阶段石英稀土配分曲线呈较平缓右倾,Ce和Eu异常不明显;Ⅲ阶段稀土配分曲线呈"上凸型",MREE富集,具有微弱Ce正异常和明显Eu正异常.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明显的混合成因,为以地层建造水为主,含少量深部岩浆流体与基底变质水的混合流体;Ⅰ阶段流体具还原、酸性特征;Ⅱ阶段流体继承了 Ⅰ阶段流体特征,环境向氧化、碱性转变,使Au等元素发生沉淀,REE和Y进入Ⅲ阶段流体;Ⅲ阶段流体处于氧化、碱性环境,造成Sb的沉淀和围岩Sr等元素的进入;Ⅱ阶段到Ⅲ阶段流体环境转变和深部基底变质水减少,说明百地金矿床热液成矿作用是多期次的,深部岩浆流体和基底变质水在成矿流体中的参与度随成矿过程的演进而逐渐降低.

    石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贵州百地金矿床

    南秦岭武当隆起三台子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金找矿潜力分析

    张维峰崔培龙谢国刚李堃...
    646-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台子地区位于南秦岭武当隆起区内德胜-鲍峡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共圈定出2处Au异常高值区,部分异常区显示出规模大、强度高以及连续性和组合性好的特征;进一步的探槽工程揭露情况显示,三台子地区金矿化赋存于武当群片岩中,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本文认为三台子地区具备很好的金找矿潜力.

    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找矿潜力金矿三台子地区武当隆起

    热液蚀变与元素迁移:以广西摩天岭北部高芒铀矿化为例

    叶凡琛王凯兴
    65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摩天岭北缘高芒地区近年发现多处铀矿化,其分布与围岩蚀变类型及强度具有一定的联系.利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对该地区的新鲜花岗岩、蚀变岩石和矿化岩石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探讨各蚀变带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高芒铀矿点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摩天岭花岗岩体,硅化作用贯穿了整个热液蚀变过程,矿化类型为硅质脉-沥青铀矿型.Eu在矿化中心带大量迁入,说明成矿流体性质相对偏氧化,为U的萃取和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和黄铁矿化蚀变促进了成矿元素的聚集.微量元素Li、Be、Cu、Mo、Cs的迁移规律与U相似,暗示它们与U成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在高芒地区寻找铀矿化的指示标志.本研究为今后在摩天岭地区的铀矿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铀矿化热液蚀变元素迁移质量平衡摩天岭

    海南石碌铁矿矿体分布和形态特征的构造控制规律

    胡志高林志锦张世友杨坚...
    67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碌复向斜是石碌铁矿的主控构造,既有弯滑弯流褶皱(顺层剪切作用形成)的特征,也有中和面褶皱的特征.本文通过总结石碌矿区铁矿体的分布和形态发现:铁矿体主要分布区位于次级褶皱的翼部,相当于弯滑弯流褶皱的剪切应变区(简单剪切应变);次要分布区为次级褶皱的核部,相当于中和面褶皱的挤压区(纯剪应变);铁矿体,特别是富铁矿体在纵弯褶皱翼部多为扁长透镜体状、似层状,与顺层剪切作用中应变透镜体形态接近;在核部则多为粗短透镜状或不规则团块状,也与中和面褶皱作用中挤压应变透镜体形态接近.石碌复式向斜不仅改造、控制了铁矿体的形态和分布,还与富铁矿体的富集和形成密切相关.石碌矿区铁矿体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反映了纵弯褶皱的控矿规律,是纵弯褶皱成矿作用的宏观反映,也是纵弯褶皱成矿的一个宏观证据.

    石碌铁矿矿体分布矿体形态特征纵弯褶皱成矿作用构造控矿海南省

    粤东北和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进展

    邵小阳邓飞黄继春江云川...
    68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粤东北地区完成的"广东和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以国际年代地层表(2021)为指南,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的地层序列,建立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系统.将贝岭镇一带的混合岩解体为变质地层和变形变质花岗岩.根据岩性特征、野外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将区内侵入岩划分为59个侵入体,15个填图单位,获得了一批高精度锆石U-Pb测年数据,确定了侵入岩成岩时代及活动期次,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采用三重填图法,查明了火山岩岩性、岩相、火山机构分布特征,划分了火山活动旋回,系统总结了各喷发期火山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火山岩的成因.在枫树坝一带新发现一套早志留世火山岩,并获得440.5±6.0 Ma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将这套火山岩置于茶园山组.建立了区域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查明了河源断裂带在区内的表现特征.新发现矿(化)点多处,特别是在区内晚白垩世沉积盆地中首次发现火山黏土型锂矿,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层划分对比茶园山组河源断裂带火山黏土型锂矿区域地质调查粤东北

    广东罗湖断裂中南段构造活动性分析

    付素蓉唐宇高伟王亚辉...
    693-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与变形监测、重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罗湖断裂中南段进行地层组成与分布特征、构造变形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放射性14C法和伊利石40K-39Ar法等年代学测试手段,发现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区内断裂带再无明显活动.罗湖断裂先后经历了早白垩世初期的韧性变形和晚白垩世末期的脆性变形,晚白垩世末期的脆性变形活动可能一直持续到古新世早期;始新世中期,罗湖断裂中南段可能又发生了一期构造活动.

    罗湖断裂构造活动构造变形40K-39Ar法

    江西樟树-广昌地区始新世-中新世陆相地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于洋洋叶婷婷颜照坤张代柱...
    703-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华南地区新生代气候敏感沉积物的研究,表明该时期古气候总体上经历了由干旱到湿润的转变,但是关于这一气候转变的具体演化过程缺乏更为详细的刻画.本文以华南东部江西省樟树-广昌地区始新世-中新世陆相地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全岩矿物含量和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组成,伊利石相对含量为7%~63%,高岭石相对含量为0%~93%,绿泥石相对含量为0%~17%,伊蒙混层相对含量为0%~63.2%.根据黏土矿物的组合、相对含量变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地区始新世-中新世期间古气候经历了从相对干旱到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转变,干湿变化的时间发生在中新世早期.这一认识为华南地区的古气候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华南地区黏土矿物古气候重建古气候意义始新世-中新世

    某锡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

    李垚瑶李剑锋
    712-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采矿活动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健康风险的影响,本文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蒙特卡洛健康风险评价法对地质背景较简单的某锡矿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列为:As>Zn>Pb>Cu>Ni>Cr>Cd>Hg,仅As的平均值超过(GB 15618-2018)筛选值,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的均值均未超标;(2)其中,Cu、Pb、Zn、Cd、As、Cr的相对高浓度区位于采矿区及蚀变(矿化)花岗岩附近;(3)地累积指数法揭示研究区土壤中As的污染相对突出,Pb、Cd的污染程度较高,Cu、Zn、Ni污染程度较低,Cr和Hg基本无污染;(4)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元素来源主要包括自然源和采矿源;(5)蒙特卡洛模拟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儿童更容易受到重金属暴露的影响,其中As和Ni对儿童和成人都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敏感性分析进一步强调As和Ni对不同人群健康风险的显著影响.总之,某锡矿区内重金属污染和风险均很低,主要受蚀变花岗岩风化作用控制;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矿区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