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南地质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潘仲芳

季刊

1007-3701

yingchunpang@163.com huanandizhi@163.com

027-81381863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大道69号

华南地质/Journal South China G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96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更名而来。为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刊物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以报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促进学术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我国地学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峡库区今后仍需重点关注的滑坡崩塌成灾模式

    常宏
    725-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效显著,但在极端气候特别是极端降雨频现的趋势下,总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研究探讨三峡水库蓄水至今20年来新生的滑坡崩塌和堆积体复活模式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相关滑坡崩塌实例的研究,结合前人成果并类比湘鄂山地和四川盆地的实例及非库水影响的实例,提出三峡库区今后仍需重点关注的几种成灾模式,包括特殊构造及地貌部位的潜在顺层岩质滑坡、采空区或硐室上方的危岩崩塌、红层和盐溶岩类及破碎基岩强风化带的类土质崩滑,以及土质岸坡堆积体复活失稳等,为后续开展隐患岸坡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

    三峡库区潜在滑坡采空区崩塌类土质崩滑滑坡复活成灾模式

    赣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析研究

    何寒舟丁一
    737-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地区山地丘陵地貌广泛分布,区内地质灾害高达10417处,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该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于预测、预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5万地质灾害详查数据,分析了赣南地区的孕灾背景、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坡度、斜坡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土层厚度、地貌单元及已发生灾害点密度六个易发性评价因子,并采用综合性指数法进行易发性评价.其次,开展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及切坡诱发因素下研究区危险性评价,并叠加易损性分析对研究区开展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灾害以小型浅层流滑类型为主,主要发育于变质岩和岩浆岩残坡积层中,降雨及切坡活动是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赣南地区地质灾害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区占比分别为0.8%、45.7%、40.3%和13.2%,其中,极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石城县、兴国县山区,而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等平缓地段.本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及类似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治与管控具有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管控措施赣南

    基于随机森林赋权信息量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秭归至巴东段为例

    马敏王江立陈琦李景富...
    749-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中,常规的信息量模型通常将不同评价指标的信息量进行简单累加,而没有重视各评价指标间的权重差异,导致易发性分区结果不精确.本文以三峡库区秭归至巴东段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赋权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以求提高评价精度.首先利用因子特征分析方法确定滑坡评价因子,接着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信息量模型融合,通过将评价因子信息量加权叠加的方法得到更准确的易发性评价结果.通过统计指标和ROC曲线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显示,传统信息量模型和基于随机森林赋权的信息量模型在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和0.855,确定随机森林赋权信息量的方法对传统信息量方法起到了优化作用,该方法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滑坡随机森林模型信息量模型易发性评价三峡库区秭归至巴东段

    洞庭湖东缘两种典型地层控制的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机理分析

    吴俊王晶陈双喜吴一笑...
    764-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洞庭湖地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在极端降雨频发的背景下,查明区内极易受极端降雨影响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对于区内该类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至关重要.在洞庭湖东缘,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特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斜坡类为主,规模上以小微型为主,多发育于人工切坡所形成的高陡边坡.通过对发育最广的崩塌灾害的地质背景、地貌和发育特征分析,发现灾害主要受控于地层,即洞庭湖组和汨罗组,诱发因素主要是工程开挖和降水,但两个组的崩塌有不同的成灾机理.洞庭湖组岩性以网纹红土为主,发育垂直节理,经过反复的降水干湿变化作用,节理变成裂隙,裂隙不断扩大,在边坡形成倾倒式崩塌.汨罗组岩性由砾石、砂、粉砂和黏土等组成,砂砾层为含水层,在降水作用下,边坡含水层中的粉砂、黏土等细粒成分不断被带走,极易发生淘洗式垮塌.在明确了灾害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此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崩塌洞庭湖组汨罗组高陡边坡成灾机理防治措施洞庭湖

    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东江上游城镇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广东省龙川县四都镇为例

    丘嘉荣黄利兵王金秋
    773-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崩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开展系统详实且精细的易发性评价和不同降雨量工况下的危险性调查研究是有效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广东省龙川县四都镇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地面调查、区域地质环境资料,选取坡度、高差、坡形、覆盖层厚度、岩土体类型、与构造距离、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个影响因子建立崩滑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信息量法评估四都镇崩滑灾害易发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危险性指数法讨论24小时累计雨量100 mm降雨量和24小时累计雨量250 mm降雨量两种工况下的四都镇崩滑灾害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1)四都镇崩滑灾害易发性以低易发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87%,但86.23%的崩滑灾害集中于中易发区;(2)在24小时累计雨量100 mm降雨量工况下,四都镇崩滑灾害危险性以中危险为主,其面积为52.71 km2,占比67.86%;在24小时累计雨量250 mm降雨量工况下,四都镇崩滑灾害危险性以高危险为主,其面积为52.44 km2,占比67.51%.本研究评价体系对于四都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较适用,根据评价结果实地验证证明评价结果较合理,为进一步提出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奠定了基础.

    崩滑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降雨强度广东省龙川县

    深圳市南澳街道地区地表基质垂向结构特征研究

    黄沁怡李晴岚刘璐
    783-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基质调查可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深圳市南澳街道为研究区域,依据岩石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程度对该区域进行分区调查,主要探讨低山丘陵区域和滨海第四系沉积区域的地表基质垂向分布特征,探索适宜深圳市的地表基质调查方法,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选点取样和测量裸露剖面的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内低山丘陵风化壳区的地表基质垂向结构以薄层风化壳—基岩为主要特征,上层以1 m以内厚度的壤土为主,下层基岩以岩浆岩为主;(2)通过整理已有钻孔资料,确定了研究区内滨海第四系沉积区地表基质垂向结构以黏土—基岩、砂土—黏土—基岩为主要特征,部分地区有人工填土,土质层厚度多在20 m以内.本研究填补了深圳在地表基质调查领域的空白,为理解地表基质与其他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提供了基础,并为深圳市后续地表基质调查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方法和建议.

    地表基质垂向结构深圳市南澳街道低山丘陵区滨海第四系沉积区域

    武汉市2000-2022年NDVI时空变化分析

    殷宗敏殷宗奇刘学浩何文熹...
    794-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能有效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研究其时空分布及驱动因子,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武汉市2000-2022年MODIS影像计算的NDVI数据,进行时空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市NDVI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市中心城区相对较低,市北部、南部植被覆盖较好;(2)武汉市NDVI在2000-2005年基本稳定,2005-2022年呈现增长,NDVI月度均值呈现负偏态,1-8月为增长趋势,8-12月为降低趋势;(3)武汉市NDVI在2004-2005、2017-2018年呈现明显增长,2007-2008年呈现明显降低,相比2000年,2022年增长明显;(4)时序预测结果显示2021-2025年武汉市NDVI呈现增长趋势,4月-10月NDVI增长对NDVI年度增长贡献明显;(5)NDV1与年降水量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与武汉市绿化资金投入存在较强正相关,绿化资金投入是武汉市NDVI增加的重要原因.

    武汉市NDVI时空分析时序预测模型相关分析

    音频大地电磁与声波测井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以闽东某隧道为例

    代一龙马欢李泽扬李阳...
    804-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隧道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尤其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传统的勘察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的需求.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范围广、深度大,但地层分辨率相对较低;声波测井虽探测深度和范围有限,却能提供高分辨率的井周围声学数据,弥补了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分辨率上的不足;两者结合不仅提高了地层信息的探测精度,还能有效圈定重点区域,指导声波测井的精细测量,为隧道工程勘察提供了高效、全面的解决方案.本文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声波测井应用于福建省某隧道工程勘察中,较为准确地探测了地下岩层的电阻率和波速分布.结果显示:P4至P14段电阻率较低,围岩局部较破碎,且埋深较浅,岩石风化比较强,需注意风化层出露后松散塌落;P26至P34、P41至P47段存在两个低阻异常,可能存在含水层,应注意排水重填,以防涌水;P34至P41段埋深最大,电阻率最高,围岩挤压紧密,建议打应力释放孔以释放能量,便于施工.本研究表明将音频大地电磁与声波测井方法结合应用,可为隧道工程勘察提供新的思路.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声波测井隧道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

    《华南地质》2024年总目次

    812-813页

    《华南地质》投稿指南

    8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