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宋华

月刊

1009-2595

hngfyx@163.com

027-68878685

430070

武汉市武珞路627号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Journal Military Medic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CSTPCD
查看更多>>《华南国防医学杂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承办。创刊于1986年,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是以军内外广大医学临床与医学科研工作者为面向,以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论文为主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目前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的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全合成纳米抗体库的黄曲霉毒素B1抗体制备

    王云芹余海洋岑金凤裴志鹏...
    45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全合成纳米抗体库筛选制备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纳米抗体.方法 制备AFB1完全抗原并依托全合成纳米抗体库进行4轮筛选,将捕获的高亲和力抗体基因转化至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分析纯化后的抗体特异性及亲和力,并构建抗体G5-AFB1复合三维结构,分析二者的结合特点.结果 在AFB1完全抗原制备基础上筛选,随着轮数的增加,特异性噬菌体明显富集,最终获得一株阳性单克隆G5,经鉴定,其半数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50%,EC50)为 0.953 μmol/L,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 43 μmol/L.另外,G5-AFB1复合物不仅形成了稳定的氢键,也具备较好的疏水和静电作用.结论 通过全合成纳米抗体库可以筛选出良好的AFB1抗体,为AFB1检测与治疗提供了良好基础,也证实了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及全合成纳米抗体库在小分子生物毒素抗体制备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黄曲霉毒素B1噬菌体展示技术全合成纳米抗体库分子对接

    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形态和功能变化研究

    黄威蔡贤华涂敏王丹...
    457-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去卵巢对大鼠骨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不做特殊处理)、假手术组(暴露双侧卵巢仅切除卵巢周围部分脂肪组织)、模型组(切除双侧卵巢),每组12只,室温(25±1)℃,相对湿度(50±10)%,光照黑暗各12 h交替下饲养12周.分别在0、6、12周测量大鼠前肢肌力,12周后取材,对各组大鼠股四头肌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肌肉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并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变化.结果 在第6、12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前肢肌力明显高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显示,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间隙增宽伴随大量脂肪沉积,胶原纤维增多,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股四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去卵巢后大鼠的骨骼肌形态和功能会发生明显退变,退变主要表现为肌力下降,骨骼肌中脂肪沉积和胶原纤维增多,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

    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肌少症骨骼肌肌力肌纤维

    体外冲击波疗法对兔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

    王浩越穆合塔尔·伊马木尼亚孜艾皮赛尔·阿里木刘航宇...
    461-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对兔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质量2~3 kg,采用高脂饲养及静脉滴注四氧嘧啶溶液的方式建立兔DFU动物模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FU组(给予模拟冲击波治疗,n=10)、ESWT1组(给予高于创面水平的ESWT治疗,n=10)、ESWT2组(给予创面周围ESWT治疗,n=10)、ESWT3组(给予高于创面水平联合创面周围的ESWT治疗,n=10).干预4周后,测量各组兔干预前后溃疡面积大小,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与 DFU组兔比较,ESWT1组、ESWT2组、ESWT3组兔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P均<0.05),ESWT3组兔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ESWT1组、ESWT2组(P均<0.05).结论 ESWT可促进DFU愈合,改善愈合情况,且创面近端平面水平联合创面周围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独某平面水平的治疗.

    体外冲击波疗法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并发症

    双排锚钉缝线桥与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国印王永强柏天婷陈建民...
    464-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双排锚钉缝线桥(double row anchor suture bridge,DRA-SB)与钢板固定(plate fixation,PF)治疗肱骨大结节(humerus greater tubercle,HG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GT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RA-SB组(n=22)和PF组(n=26).DRA-SB组采用内排联合外排锚钉的缝线桥固定,PF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功能评估HGT位移、骨折愈合和并发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静息痛和活动痛,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c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ale,ASES)评估肩关节功能,应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住院和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RA-SB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短于PF组(P<0.05);DRA-SB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上均明显优于PF组(P均<0.05);DRA-SB组术后HGT位移较PF组增加(P<0.05).两组术前肩关节静息痛VAS、活动痛VAS和肩关节功能ASE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肩关节静息痛VAS、活动痛VAS和肩关节功能ASES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但术后两组间静息痛VAS和活动痛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DRA-SB组术后肩关节功能ASES明显高于PF组(P<0.05),DRA-SB组在前屈和外展活动时,其最大ROM优于PF组(P<0.05).结论 DRA-SB和PF固定均是治疗HGT骨折的有效方法,但DRA-SB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上更具优势,同时也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临床接受度较高,是一种较为良好的手术方式.

    肱骨大结节骨折双排锚钉缝线桥钢板固定

    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水肿、血流参数的影响

    席永强邵国升温林豹
    470-472,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脑水肿与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20-01/2021-0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4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尼莫地平40 mg/次,3次/天,连续给药14天;研究组(n=5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00 ml/次,2次/天,连续给药14天.对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0%vs.79.17%,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丁苯酞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疗效、脑水肿和血流动力学,恢复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

    高血压脑出血丁苯酞尼莫地平脑水肿血流动力学

    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乳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的对比研究

    袁媛张珲璠
    473-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和传统超乳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01~06月于作者医院就诊的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22 mm≤眼轴长<24mm)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飞秒组(n=16)和传统组(n=32).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散光分布,应用OPD-SCAN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斯特列尔比(strchl)、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角膜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不规则散光指数(irregular astigmatism index,IAI)及眼高阶相差,应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4 mm直径瞳孔内3阶相差(4s3)、4mm直径瞳孔内4阶相差(4s4)、4mm直径瞳孔下总相差(4Total)、6mm直径瞳孔内3阶相差(6s3)、6mm直径瞳孔内4阶相差(6s4)、6mm直径瞳孔内5阶相差(6s5)、6mm直径瞳孔内6阶相差(6s6)、6mm直径瞳孔下3阶及5阶相差之和(6s3+s5)、6 mm直径瞳孔内4阶及6阶相差之和(6s4+s6)、6 mm直径瞳孔内总相差(6Total).并对术后角膜指数及眼高阶相差与strch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飞秒组BCVA为(0.06±0.07)logMAR,传统组为(0.16±0.21)logMAR,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散光分布,飞秒组为(0.83±0.53)D,传统组为(0.67±0.46)D,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BCVA、散光分布及strchl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眼strchl值与角膜Total相差呈负相关,与眼内Total、High相差呈负相关(P<0.05);传统组患眼strchl值与角膜s3+s5+s7相差呈负相关,与全眼High、s3+s5+s7相差呈负相关(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全眼各项高阶相差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strchl值与全眼4s3、4s4及4Total呈负相关(P<0.05);传统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4s3、4s4及4Total呈负相关,与6s3、6s4、6s6、6s3+s5、6s4+s6、6Total呈负相关(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和传统超乳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合并规则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是安全有效的,在解决患眼白内障的同时还能矫正患者角膜散光,术中保持Toric IOL的囊袋居中性、IOL光学面不倾斜以及减少术源性损伤是保障术后视觉质量的前提.

    飞秒激光白内障Toric人工晶状体视觉质量

    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风险因素的预测分析

    王惠君乔莉娜金鲜珍陈妮...
    481-485,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综合考虑直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因素,旨在确定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有效预测术后AL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01/2023-05月在作者医院行直肠癌手术的188例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依据是否发生AL将患者分为AL组(n=21)和非AL组(n=167).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直肠癌术后发生AL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直肠癌术后AL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预测性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结果 与非AL组患者比较,AL组有饮酒史、术前肠梗阻、pTNM分期Ⅲ/Ⅳ期的患者比例更高,接受预防性造口术比例更低,术后早期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分更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肠梗阻、术后早期NRS评分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AL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保留左结肠动脉、预防性造口术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AL的保护因素(P<0.05).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评估显示,ROC曲线的AUC为0.910(95%CI:0.853~0.968,P<0.001),当最佳预测截止值为0.303时,特异性为95.82%,灵敏度为66.71%.结论 保留左结肠动脉和预防性造口术、术前肠梗阻和术后早期中重度疼痛等因素对直肠癌患者术后AL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术前肠梗阻术后早期疼痛列线图

    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动脉期碘基图影像组学特征在肺鳞癌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马亚陈亚明李猛靳革革...
    486-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能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定量参数联合动脉期碘基图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诺模图模型,探讨能谱CT在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与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术前行能谱CT增强检查、经病理活检或手术证实的肺癌患者89例,其中LUAD组38例,LUSC组51例.分析LUAD组和LUSC组患者在60 keV动脉期单能量图像中病灶水浓度、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CT 值、能谱曲线斜率(K)、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Eff-Z)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ormalized effective-Z,NEff-Z).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LUAD和LUSC基于能谱CT特征的鉴别诊断模型.应用ITK Snap软件提取动脉期碘基图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mcient,ICC)、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elimination,RFE)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诊断模型,并计算该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能谱CT定量参数与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诺模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Delong检验、校正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能谱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诺莫图模型进行效能评价.结果 LUAD组和LUSC组患者IC、NIC、CT值、K及NEff-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NIC及NEff-Z为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能谱CT模型预测LUAD和LUSC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8,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73%、76.92%和67.86%;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后共筛选出的有意义特征有5个,一阶特征2个、二阶特征2个和形状特征1个,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UAD和LUSC的效能AUC为0.848,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50%、83.33%和75.00%;诺莫图模型预测LUAD和LUSC的效能AUC为0.912,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92.31%和85.71%.经Delong检验显示,诺莫图模型AUC均明显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能谱CT模型(P均<0.0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能谱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诺莫图模型的拟合度均良好(x2值分别为8.592、6.591、6.686,P值分别为0.378、0.581、0.570).校准曲线分析显示,诺莫图模型预测LUAD和LUSC的预测概率曲线与理想曲线更接近,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能谱CT模型;DCA分析结果显示,诺莫图模型的AUC最大,均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能谱CT模型,临床净收益更高.结论 基于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动脉期碘基图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诺模图模型在LUSC与LUAD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能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期碘基图肺鳞癌肺腺癌诺模图模型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FZD3、DVL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

    段智慧
    493-496,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癌组织卷曲蛋白3(frizzled 3,FZD3)、蓬乱蛋白2(dishevelled 2,DVL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2018-09/2020-09月作者医院收治的10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留取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并制作成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ZD3、DVL2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FZD3、DVL2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癌组织中FZD3阳性表达率、DVL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临床分期为Ⅲ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FZD3阳性表达率和DVL2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分期为Ⅱ期、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均<0.05).FZD3阳性表达、DVL2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低于FZD3阴性表达、DVL2阴性表达的NSCLC患者(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低(HR=2.524,95%CI:1.669~3.817)、有淋巴结转移(HR=2.959,95%CI:1.897~4.618)、FZD3 阳性表达(HR=3.111,95%CI:1.982~4.883)、DVL2 阳性表达(HR=3.476,95%CI:2.155~5.608)是 NSCLC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ZD3、DVL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作为NSCLC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非小细胞肺癌卷曲蛋白3蓬乱蛋白2预后

    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积液的疗效研究

    谢紫薇李琰潘华锋
    497-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术后积液的效果.方法 选取15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皮瓣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80),观察组采取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对照组采取常规缝合及引流方式,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引流量、皮瓣及腋窝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8例(10.26%),低于对照组的23例(28.75%),观察组发生皮瓣坏死1例(1.28%),低于对照组的8例(1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5天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观察组术后皮瓣置管时间、腋窝置管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均<0.001).结论 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较常规缝合引流能有效减少术后积液量,降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缩短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乳腺癌固定皮瓣负压引流皮下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