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明旭

季刊

1672-1101

xuebao@aust.edu.cn

0554-6668107

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固化与流动:社会性别视角下基于环球人物网100篇报道的实证研究

    许雅郭璞馨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全球性别平等是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而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文化遗产的大众媒介,在对社会性别的建构中依然存在性别偏见、延续性别二元论等问题.文章以环球人物网中最新的100 篇人物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探索媒介的差异化呈现背后隐含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剖析该意识形态如何实施对男女性的"双重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如何外显于媒介话语.由此引入"流动性别"视角,希冀破解固化的两性关系,重塑性别多元的媒介生产体制,从而为推动性别传播公平化提供启示.

    社会性别媒介话语权力关系

    涂山大禹传说的可视化设计研究

    丁幸魏国彬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涂山大禹传说是自远古时代起就在淮河流域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民间故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以涂山大禹传说为实践对象,论述如何运用可视化语言实现民间传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结果发现:从民间传说的人物角色、自然风物以及精神内涵3 个要素着手,通过符号形象设计、文创设计以及包装设计3 个可视化设计途径实现可视化语言的合理转变,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彰显大禹文化中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得出结论:以涂山大禹传说为中心展开讨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设计的创新路径与方法,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也可为我国民间故事研究提供新思路.

    涂山大禹传说非遗保护与发展可视化设计

    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234"模式

    吴月红李海涛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在价值导向、思想引领和核心内容上高度契合.文章认为,在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下,通过健全"两大机制"、善用"三支队伍"、建设"四个课堂",打造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234"模式,能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地方红色资源"大思政课"立德树人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管窥

    蔡俊邢丽坤郭来功董猛...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对于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工程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和总结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质量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实践环境以及校企协作缺乏长久机制;在明确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对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所遇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教学理念因循守旧、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不明晰、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以及校企协同缺乏深度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设性举措: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建设创新型多学科交叉培养平台、积极贯彻OBE教育理念、持续推进产教协同平台建设以及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

    专业建设工程教育新工科教育体系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