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征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征信
征信

刘积余

月刊

1674-747X

zhengxin@pbcti.cn

0371-65648820,65573905

450011

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29号

征信/Journal CREDIT REFER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主办的金融、经济类期刊。长期以来,本刊立足金融,面向经济,注重学术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精神传导金融政策、探讨金融理论、考察金融生活、聚焦金融教育、善于抓取经济、金融业发展中热点和难点问题,重视对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动向、新问题的研究的探索,是广大经济金融工作者、高校师生及研究人员进行理论探讨、政策研判、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不可缺少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用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文博张晗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创新效率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必要保障.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活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为衡量各类信用主体的信用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选取2008-2022年中国283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信用总规模及其子成分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信用规模扩张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且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及更换被解释变量和计量模型后的稳健性检验中依旧显著.第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信用主体的信用规模扩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政府部门的影响作用占主导地位.第三,信用规模扩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非线性过程,在城市创新效率不同的情况下,信用规模扩张的作用有所不同.

    信用规模区域创新效率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杜宾模型

    论企业信用数据权利:理论阐释、权利体系与边界明确

    张路刘隽基
    14-2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二十条"为企业信用数据确权明确了政策性方向.现行法律代替论对企业信用数据确权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不确定性阻碍论和利益冲突论影响着确权的可行性.以新型财产权对企业信用数据进行诠释,既能避免"反公地悲剧",又能解决权利客体不确定问题,还能妥善协调不同主体的数据利益关系.企业信用数据的权利体系包括:作为信用数据来源者的企业,享有现行法律规定的在先权益,同时受到合同和侵权制度的兜底保护;作为信用数据处理者的企业,则享有信用数据资源持有权、信用数据加工权、信用数据产品经营权等信用数据"三权".企业信用数据权利体系和合法、合理使用制度,共同确定了企业信用数据权利的边界.

    企业信用数据数据权利信用数据确权新型财产权信用数据权利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思考

    贾文超王沁周璇吕茵...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成为提起公益诉讼主体.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支撑.社会防卫刑罚理念的变迁、多种制裁措施的综合运用、参与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以及公共利益保护的强烈诉求是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点.然而,公共利益的保护、诉前公告程序的履行、赔偿金制度的建立以及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等实体与程序问题仍需不断深化与完善.唯其如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才会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大有作为,才能够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公共利益保护社会防卫诉前公告程序

    论数据要素的法律性质

    黄卫东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数据要素的法律性质是发展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的应有之义,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数据法律属性的探讨主要形成了财产属性说、知识产权属性说、人格属性说、混合属性说、法益说、非权利客体说等观点.这些观点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存在解释缺憾,难以周延.传统的财产权客体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数据要素这一新兴事物,结合数据要素自身的特点,宜将数据要素纳入"公物"范畴考量,且作为"公物"的数据要素还应当是一种公共财产,是数据财产权指向的客体.

    数据要素数据属性"公物"权利客体数据财产权

    数据确权的治理逻辑:概念廓清、问题研判与路径设计

    华国庆江博成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据确权是其价值构建的基础.现有对数据产权、数据物权、数据确权相关概念的阐释往往采取多学科嫁接模式,缺少法律层面明晰的概念与内涵,间接导致了数据确权进程中面临多重困境,传统数据确权模式、新型数据权利理论、既有数据权利制度均无法全面回应实践中的数据治理问题.鉴于此,宜构建渐进式数据确权模式,在差异化确权的基础上,对数据权利进行分级分类,进而建立标准化的确权机制,稳慎推进数据确权的创新实践.

    数据确权"数据二十条"数据权利差异化确权标准化确权

    匿名化个人信息再识别风险的层理透视与靶向治理

    汪文涵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匿名规则在多数国家因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利益的平衡而被普遍规定.实践中匿名化个人信息的再识别风险演变为打破匿名规则利益平衡的挑战.没有彻底删除标识符的匿名化个人信息无法避免再识别的可能,但既有方案关注匿名规则的体系化重塑,而在再识别风险的治理举措上缺乏针对性.从再识别风险的生成逻辑看,个人信息可识别性的场景依赖特征和匿名化信息的流通预设,使匿名化在去识别处理上呈现出相对性;算法分析聚合数据则是风险生成的诱因.通过对再识别风险的现状和缘起的透视,构建一种基于法律技术融合的靶向治理路径,包括使用风险阈值确定可接受风险水平,设定保护措施处理偶发性风险,以及通过数据共享协议明确风险控制义务.

    匿名规则个人信息再识别风险算法聚合可接受风险水平

    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研究

    童元松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拓展了信息数据应用空间.我国将通过培育、发展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提档升级传统产业等方式提高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金融机构既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又要锐意创新拓展业务,且与同行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为了更及时、精准、有效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多元化融资满足其资金需求,通过智能化风险控制促进其平稳发展,通过有效的金融创新促进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构建新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机构新质生产力数字金融金融创新

    金融结构、科技创新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榆芳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各省区2003-2023年数据为样本,借助实证模型深入探讨黄河流域金融结构、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间接融资比重上升会对整个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间接融资比重上升主要通过抑制科技创新对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施加影响;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间接融资比重增加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弱.此外,金融结构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鉴于此,黄河流域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便从经济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方面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结构科技创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城市可持续金融竞争力:内涵、测度及分析

    刘笑男倪鹏飞李博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提升城市可持续金融竞争力,积极发挥金融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实现中国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聚焦城市可持续金融竞争力这一研究对象,从产业体系、城市环境、制度保障、人才支撑力和创新驱动力等五大维度构建了城市可持续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等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对中国35个样本城市的可持续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可持续金融竞争力科技创新金融发展新质生产力

    《征信》期刊投稿须知

    《征信》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