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交通科技
湖南交通科技

陈菁

季刊

1008-844X

hnjtkjbjb@163.com

0731-85221554

410015

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湖南交通科技/Journal 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是湖南省一级期刊。主要刊登我省乃至全国道路、桥梁、地方铁路、汽车、船舶、港口、筑路机械等方面的科技论文、实用技术、科研成果、交通管理方面的好经验、重点工程的技术总结、运输市场的新情况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交通方面的选进技术、信息资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胎胶粉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

    彭东黎李泉李致瑶吴超凡...
    63-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橡胶粉掺量及不同级配类型对橡胶沥青与其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将回收的废旧轮胎破碎成60目的橡胶粉掺入高富70#沥青中进行橡胶沥青改性试验,橡胶粉掺量分别控制为15%、20%与25%,通过177 ℃旋转黏度、软化点与针入度试验确定合适的橡胶粉掺量,通过沥青动态剪切流变试验与弯曲梁流变试验探究橡胶粉对沥青高低温性能的改善效果.此外,分别采用连续级配与间断级配对橡胶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对比不同级配下混合料的水稳性能及高低温性能.结果表明:随橡胶粉掺量加大,橡胶沥青针入度变小,软化点提高且稠度变大,车辙因子大幅提升,蠕变劲度模量S降低而蠕变速率m增加;当橡胶粉掺量由20%增至25%时,橡胶沥青针入度由45(0.1mm)降至38(0.1mm),软化点由68℃增至76℃,黏度明显变大,流动性变差,车辙因子、m值增幅明显减缓;当橡胶粉掺量为20%时,橡胶沥青性能优良.连续级配与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分别为6.5%和8.4%时,两种级配类型的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连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与低温性能比间断级配更好,具有更好的抗水损害与低温抗裂能力;但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更优.

    道路工程橡胶沥青车辙因子级配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室内对比试验研究

    徐泽人刘鹏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湿法工艺运输存储不稳定,干法工艺改性沥青易离析、压实难度大的问题,研究新型的共混改性工艺.通过开展沥青及其混合料试验,对比不同改性工艺下改性沥青的三大指标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水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共混与湿法工艺制得的复合改性沥青三大指标接近,且两种工艺下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性大致相当,说明共混改性工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胶粉/SBS复合改性湿法干法共混固废利用改性沥青混合料

    考虑干湿循环的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研究

    刘艳辉
    72-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基土的动态回弹模量是评估路基刚度的关键参数.因降雨入渗、地下水位与高温蒸发等复杂条件作用,路基土的动态回弹模量受反复干湿循环影响显著.以湖南湘潭的典型黏土为例,对经历数次干湿循环作用的土样进行动三轴试验,探究多因素影响下路基土的动态回弹模量,结果表明:试验黏土的动态回弹模量随偏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最终含水率上升使得动态回弹模量有所降低,且压实度减小也会导致动态回弹模量降低;此外,反复干湿循环作用下动态回弹模量发生衰减,但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其下降速率逐渐减缓,直至5次循环后趋于稳定.基于试验规律,提出并验证了能够反映干湿循环影响的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多因素预估模型,得出其适用范围与预测效果优良,并建立了基于基本土性参数的快速预估方法,为不具备动三轴试验条件的单位提供了应用便利.

    道路工程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干湿循环预估模型

    掺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耐久性能研究

    肖晶晶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耐久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冻融与劈裂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在0.9%o内时,纤维掺量越大,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抗冻性能和疲劳性能越好;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强度不断提高;加入0.9%o体积掺量玄武岩纤维后的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平均提高了 18.75%;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增强效果,推荐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6‰.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冻融循环的抗压强度损失率BDR较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提升了 1.6%~8.7%;纤维掺量越大,水泥稳定碎石冻融后的强度降幅越小,BDR值越大;掺入玄武岩纤维的水泥稳定碎石在相同应力比条件下疲劳寿命更大,拟合疲劳曲线系数a值较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提高7.8%~13.5%;掺入玄武岩纤维可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耐久性能.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抗冻性疲劳性能

    高韧高弹复合改性沥青与超黏沥青老化前后的动态剪切流变性能研究

    肖宏宇赖志钦毛诗伟孙振轩...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两种用于沥青路面预养护材料的胶结料(高韧高弹复合改性沥青ARC与超黏沥青CAP)老化前后的动态剪切流变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分别对ARC、CAP蒸发残留物及SBS改性沥青(SBSMA)老化前后的试样进行测试.老化模拟方法包括旋转薄膜烘箱老化试验(RTFOT)、压力老化箱老化试验(PAV)以及加速紫外光老化试验(UV).结果表明:老化前以及RTFOT老化后,ARC动态剪切流变性能均优于SBSMA,CAP则表现较差,同时ARC具有最佳的耐短期热氧老化性能;长期老化后,两种胶结料均表现出更好的抗疲劳性能,且ARC具有最优抗疲劳性能与耐长期热氧老化性能,而CAP具有最显著的耐长期紫外老化性能.综合考虑,ARC作为预养护材料的胶结料在全面增强沥青路面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沥青路面预养护材料高韧高弹复合改性沥青超黏沥青动态剪切流变性能老化性能

    小间距错位交叉复合式互通设计方案

    王力伟程梦筠顿署杰张胜平...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起点互通设计为例,对小间距错位交叉互通式立交型式及适应条件进行分析.辅助车道整体式复合互通设计方案,应对交织区通行能力及出口匝道-主线连接处通行能力进行分析;集散车道分离式复合互通方案,虽然其匝道工程规模大,投资较高,但通行能力大,服务水平高,可保证主流交通顺畅;辅助车道整体式复合互通设计方案和集散车道分离式复合互通方案的匝道布设均应考虑交叉高速后期改扩建的需求.

    小间距错位交叉复合式互通辅助车道集散车道

    连续降雨工况下路堑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效果研究

    苗贵华曹佐
    93-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受全球异常天气气候的影响,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事件时有发生,由降雨入渗诱发的边坡失稳现象逐渐成为工程中最常见、发生频率最高的地质灾害类型.以晋中地区某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工程为依托,对连续降雨条件下边坡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雨入渗引起的边坡内孔隙水压力、基质吸力及暂态饱和度等参数变化过程,分析其对坡体失稳和支护结构失效的影响.与工程现场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连续降雨工况下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的影响.研究对非正常工况下边坡支护破坏过程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参考意义.

    路堑边坡降雨工况降雨入渗边坡稳定性支护效果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主索鞍合理结构优化研究

    董创文洪志鑫李传习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寻找更加合理的主索鞍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主索鞍的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结合正交试验法研究主要因素对主索鞍承载能力与材料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设计参数下主索鞍的极限承载力为3.25倍设计荷载,且极限荷载作用下较多区域仍处于弹性阶段,结构设计可进一步优化.为此,设计了6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结构极限承载力与质量之比作为试验目标.纵肋厚度对试验目标的影响最大,鞍槽壁厚、纵肋钢材类型、横肋厚度、横肋钢材类型次之,索鞍宽度对试验目标的影响最小.最终,通过正交试验找到一种索鞍结构,其极限承载力对比原设计略微减小,但材料用量减少了 27.8%,实现了索鞍的轻型化,对今后实际工程中索鞍结构的设计优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桥梁工程主索鞍正交试验法参数分析结构优化

    跨河空心板梁桥通行特种车辆加固保障技术

    刘茂坤
    106-11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梁运营过程中,通行特种超限运输车辆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巨大.某桥梁通行350 t特种车辆时安全性严重不足,且桥下净空受限,加固难度较大,文中利用有限空间在梁侧和梁底设计了分配梁临时支撑结构,通过反顶措施分担部分恒载,以"恒载换活载"的方式解决了过桥难题.采用有限元软件验算证明了设计方案可行,并系统地对桥梁前期检测、加固设计、加固实施和特种车辆过桥监控等过程的关键保障技术进行了介绍.实践表明,该加固技术不仅满足了桥下净空要求,而且很好地达到了特种车辆过桥目标,加固技术较为新颖,施工过程方便可控,材料利用率较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桥梁工程特种车辆中小跨径桥梁桥梁加固净空临时支撑

    微膨胀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变形特征分析

    哈吉章冯刚林杨浩王炜超...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微膨胀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特征,以合肥市地铁7号线徽富车站深基坑为例,通过对地铁车站土层的基础力学性质开展室内三轴剪切试验,获得强度及变形指标,建立基坑开挖过程有限元数值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开挖过程中的围护桩水平侧移以及周围地表沉降演变规律,探讨了膨胀土地区深基坑周围土浸水对其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坑开挖过程中桩体侧向位移的变化呈现"弓形"变形特征;②随着离坑壁距离的增加,地表沉降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出"凹槽形"特征,在距基坑边壁3.5~4.5 m处地表沉降达最大值,基坑开挖对坑壁35 m范围内地表沉降存在显著影响;③膨胀土基坑在浸水条件下,其变形强度和模量降低显著,7号线和S1号线基坑开挖过程中桩体侧向位移峰值分别增大19.1%和28.4%,地表沉降峰值分别增大60.5%和28.4%;④应加强对微膨胀土体的隔水防护,针对桩体和地表局部位置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微膨胀土地铁车站深基坑桩体侧移地表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