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温思美

季刊

1672-0202

skxb@scau.edu.cn,skxb02@scau.edu.cn

020-38632429,85281673

510642

广州市五山路483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困境与出路

    范贝贝李瑾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从政策文本层面进入到实质性推动阶段,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问题已经上升为新发展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政府投资运维管理模式为主导,政企合作运维管理模式和企业主体建设运维管理模式点状散发的模式结构,造成了我国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运维模式的结构性失衡,而数字下乡的"水土不服"是导致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困境的根源性因素.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从因地制宜做好系统性规划、加大专项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协同建设运维机制、提升主体素养和扩大试点示范建设等5 个方面开展路径谋划.

    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数字下乡管理模式内生动力

    社会化服务、劳动监督与中国农业生产率

    孙顶强陶素敏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投入与产出关系不明确、劳动监督难等特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利用4 省2968 个地块2 期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异质性情形以及劳动监督的作用.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社会化服务支出占比每提高1个单位,农业生产率将增加6.6%.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耕地和收割等标准化程度高的环节,服务的采纳有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而病虫害防治这一标准化程度低的环节,服务的采纳对农业生产率不产生影响;相较于规模户,采用社会化服务并没有推动小农户从中受益;与种植水稻相比,从事玉米种植时,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劳动监督在服务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率委托-代理劳动监督

    数字鸿沟何以加剧山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不平等

    钱昭英李元豪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3 年贵州省数字乡村试点县522 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鸿沟对山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其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数字鸿沟显著降低了山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并扩大中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之间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差距,山区农户之间马太效应显著;数字使用沟会显著加剧山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不平等,而数字接入沟与数字知识沟对山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分析显示,数字鸿沟通过阻碍信息渠道获取和限制农户议价能力,提高农户的交易成本,使得山区农户无法均等享受数字红利,进一步加剧山区农户销售收入的不平等.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老年组、高人力资本组、大规模经营农户和外出务工农户,数字鸿沟加深了山区的青年组、低人力资本组、小规模经营农户和无外出务工农户的销售收入不平等程度.

    数字鸿沟山区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不平等共同富裕

    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缓解路径

    张军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农户行为理论建立"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粮食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以及农业机械化的调节效应机理,并对四川种粮户2022 年度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生产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而是随着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增长,呈倒U型趋势,55~60 岁为效率最高的人群,当农户农业劳动力年龄超过60 岁时,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均呈下降趋势;农业机械化在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农业机械化缓解了老龄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政府应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高质量发展,促进老年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同时可"外引"与"内培"并举,优化农业劳动力人口结构.

    劳动力老龄化农业机械化粮食生产效率调节效应

    西部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生计韧性的测度与评价

    黄静韩松言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西部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生计发展的现实状况,以生计资本韧性、生计环境韧性、生计策略韧性三大要素构建西部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生计韧性评价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州17 个县(市)中1786 户稳定脱贫人口和171 户脱贫监测人口的生计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地区脱贫人口生计韧性整体较为适中,但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同类型脱贫人口的生计韧性强度存在差异;生计资本韧性是影响样本区域脱贫人口整体生计韧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资金资本韧性较低是两类脱贫人口均要面临的主要脆弱性风险.相对于稳定脱贫人口而言,监测脱贫人口的物质资本韧性较差,但自然资本韧性较强;相较于监测脱贫人口而言,样本区域稳定脱贫人口的市场环境韧性较低,但政策环境韧性较高;样本区域稳定脱贫人口的生计策略韧性整体高于受监测脱贫人口,前者生产经营韧性较高,后者迁移发展韧性较高.

    西部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生计韧性返贫风险预防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粮食安全: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

    穆怀中张冬雪
    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1 年全球155 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置于全球背景下,实证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应对途径,并进一步剖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不同人口红利阶段以及不同粮食自给率状态下国家粮食安全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主要通过"老龄负担效应"和"粮食需求效应"两个途径实现.不同国家特征下,财政支农政策、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对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异质性作用结果显示:在前人口红利阶段国家和粮食进口国,财政支农政策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而在人口红利后期及后人口红利国家和粮食出口国,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对粮食安全的正向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农村人口老龄化粮食安全人口红利粮食需求

    组织参与赋能农户增收的限度与机制分析

    闫豪玮穆月英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农户增收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了农户增收,而农业产业组织的快速发展为增加农户收入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成效仍有待检验.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模型和博弈理论模型构建组织参与赋能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运用河北、山东、辽宁、北京和天津五省市687个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组织参与对农户种植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组织参与对农户种植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第二,组织参与对新生代、高受教育程度、强社会网络、高种植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呈现出"马太效应";第三,组织参与通过促进技术获取、质量认证、销售渠道拓宽等机制增加农户种植收入.由此,应因地制宜促进各类产业组织发展,在关注农户差异的基础上增强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以助力农户共享农业发展成效.

    组织参与农民增收技术获取质量认证销售渠道

    政策赋能、数字生态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周小玲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产业政策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爬虫及文本分析工具整理出2013-2023 年间我国各个地级市(州、地区)相关的数字产业政策的赋能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检验了数字政策赋能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政策赋能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政策赋能通过数字设施性生态与数字应用性生态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效应,数字设施性生态与数字应用性生态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地理区位异质时,数字政策赋能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直接影响效应更为突出,而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影响效应相对明显;数字生态异质时,对于数字生态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数字政策赋能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效应更为显著.据此,在鼓励加强区域数字生态建设的同时,数字产业政策要因地制宜,具备功能性和选择性;强化政府数字产业政策的沟通机制、协同机制和资源调配机制,提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性.

    数字产业政策政策赋能数字生态区域产业结构

    家庭隔代抚育与农村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李飞飞李天成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1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调和数据(Harmonized CHARLS)和 2018 年CHARLS数据,探讨了农村隔代抚育对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隔代抚育能够提升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隔代抚育的强度、抚育孙子女经历、抚育方式三个不同维度的隔代抚育方式对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无论是否与子女或者孙子女同住,抚育孙子女均提升了农村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第二,隔代抚育通过农户家庭结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结构提升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第三,隔代抚育对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在农村中老年人性别、年龄、婚姻、居住地四个方面存在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在延迟退休政策对农村中老年人影响相对较弱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应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以提升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积极应对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健康中国发展.

    农村家庭隔代抚育农村中老年人幸福感代际支持人口老龄化

    找回乡愁:行政引领自治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进路

    赵益晨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迎来了新契机.从行政与自治关系视角切入,结合多案例比较后发现,面对农村人口、土地与文化等主要维度的空心化问题,以行政引领自治实现组织重构、责任重塑和价值重建是推动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合理导向.但与此同时,行政与自治良性关系的达成不仅是行政力量持续硬件投入的结果,还应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关注到自在生活底色的传统乡愁意涵对村民社会联结、经济联结和文化联结的深刻影响,从行动逻辑、利益逻辑、认同逻辑着手,在自为的实践发展中共同找回乡愁,从而更好地调动村民作为自治力量的参与活力,以行政对自治的有效引领切实提升农村空心化治理效能.

    农村空心化行政引领自治城乡转型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