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温思美

季刊

1672-0202

skxb@scau.edu.cn,skxb02@scau.edu.cn

020-38632429,85281673

510642

广州市五山路483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展格局下土地发展权配置的需求逻辑与实现路径

    田双清姜海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发展权配置兼顾政治秩序、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效益与文化价值,是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一种政府调控和市场优化的混合型政策工具.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新发展格局具有价值目标趋同、制度内容耦合、推进手段相似等内在关联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土地发展权配置呈现多重需求逻辑,包括"权益+机会+规则"的公平逻辑、"空间+结构+规模"的效率逻辑、"经济+政治+社会"的秩序逻辑和"生态+文化"的可持续逻辑.在新时期,为有效运用土地发展权政策工具,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需要优化以权利立法、规划导向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细化土地发展权配置原则、转移范围和二维尺度的操作细则,强化收益分配、财政金融、技术支撑、监管奖惩等配套机制,以全面激发城乡区域经济循环发展动力,推进国家土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土地发展权配置需求逻辑

    吸纳性规制: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中的基层政府行为模式

    李强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向以集体土地和物业出租为主要形式的租赁型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针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行为模式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场景变迁,提出"吸纳性规制"概念,用以分析基层政府主导集体资产经营的政策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基层政府一方面完善集体资产持有、交易、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规则,持续推动行政监管扩容;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组织支配和集体资产代管,完成对集体资产经营权的接收.二者构成了吸纳性规制的不同实践层次,展现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延展与行政系统的职能扩充.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注重寻求"合法性策略"与"实质性目标"之间的平衡,将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经济绩效作为获致集体资产经营主导权的重要基础.吸纳性规制具有促进集体经济规范运行、提高集体收益的积极功能,但是也可能带给基层政府更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介入集体产权纠纷的压力.

    集体资产经营吸纳性规制基层政府组织支配资产代管

    治理吸纳自治:乡村治理转型与现代化路径探索

    侯恩宾郑敬斌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吸纳自治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行政力量对乡村自治力量的目标性规划、过程性引导、规范性覆盖和结果性赋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党和国家将治理主体还原为具体的社会主体,以利益关联撬动主体关系,以责任互动生成权力链接,以资源动员联动乡村主体,从而构建治理吸纳自治的乡村治理格局.在治理吸纳自治的运作机制中,中心重塑优化治理吸纳自治的领导核心;协商治理完善治理吸纳自治的权力运行规则;"三治融合"拓展治理吸纳自治的权力运行空间;数字赋能则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资源动员效率,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吸纳自治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三治融合

    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嵌入式养老服务供给机制与治理效能

    金菁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供养服务机构是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可及的重要载体,但存在福利排斥和福利内卷化问题.从嵌入视角出发,建构空间嵌入—要素嵌入—结构嵌入—认知嵌入—服务嵌入五维分析框架,基于安徽L镇的田野调查,分析农村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实现嵌入式养老服务供给的机制及其治理效能.研究发现,供养服务机构以空间嵌入为基础,多元主体协作养老资源整合推进要素嵌入,建构养老服务枢纽促进在地化养老服务生产实现结构嵌入,促使养老伦理向新家庭本位与公共本位并存转变,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下沉和"多养融合"嵌入式生活场域供给服务.供养服务机构转向发展探索新型嵌入式养老利于以嵌入式建构镇域养老共同体打破养老服务区隔,促进养老服务转介衔接提高养老服务效益以及生产赋能家庭养老次生公共价值,从而提高福利治理效能.未来还需从挖掘本土服务资源提高嵌入可持续性、加强嵌入后福利治理风险管理以及提升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嵌入精准性等方面推进其养老服务长效嵌入式供给.

    供养服务机构基本养老服务福利内卷化人口老龄化

    数字乡村发展与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

    陈华帅马伟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探讨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乡村发展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及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均提升了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边际效应最小.第二,数字乡村发展通过助力乡村经济、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第三,数字乡村发展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效应在农村老年人性别、学历、村庄地理位置和村庄地势四个方面存在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治理、乡村生活和乡村经济,以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中国发展.

    数字乡村发展农村老年人健康积极老龄化健康中国

    农业保险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门槛效应与作用机制

    富丽莎李干琼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5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及门槛模型,从保障水平维度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效应,并基于农业生产行为视角考察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仅在越过失效区间后,保障水平的提高可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且对农户的风险型相对贫困脆弱性和资本型相对贫困脆弱性均具有显著缓解效应,但对前者的影响效应更强;就作用机理看,有效区间内,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促进农户扩大土地投入规模与提高农机应用的农业生产行为,进而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就农户异质性看,有效区间内,保障水平的提高可显著降低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对贫困脆弱性,且对小农户的影响效应更强.因此,需通过提升保障水平、健全农险与农业信贷融资的协同互动机制、增强农险政策指向性以提升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业保险助力防贫.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相对贫困脆弱性农业生产行为异质性农户

    粮食安全视角下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

    彭建仿黄世成
    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熵权法测度数字技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以考察数字技术何以影响粮食单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从异质性来看,数字技术在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单产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田间管理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渠道,农业经营规模在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技术作用于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存在农村教育水平门槛.拓展分析表明,农业现代化政策有助于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能力.

    粮食安全数字技术粮食单产农业社会化服务

    RCEP下中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

    王小梅高雪晴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单一市场局部均衡分析模型(WITS-SMART),模拟了 RCEP下中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中日两国所有农产品的贸易创造效应均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且随着降税幅度的加大,贸易效应显著提升,其中种植业降税给两国创造的贸易效应最突出;虽然中日两国关税收入会下降,但整体福利均将获得提升,且两国均是种植业降税的福利效应最大,随着减税力度的加大,福利效应进一步扩大;中日两国优势农产品均在关税减让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中国的麦芽等种植业产品和腌制鱼等水产品降税的贸易效应与福利效应均比较突出,但谷物、烟草等种植业产品将面临竞争压力.研究为更好把握RCEP下中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及积极应对产生的挑战提供了参考.

    RCEP中日农产品WITS-SMART模型福利效应贸易效应

    金融发展与农户杠杆率变动

    乐章秦习岗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数字金融正在改变农民的金融行为,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影响.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5)和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5-2019),在省级层面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杠杆率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通过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合理消费,可以显著降低农户长期杠杆率.数字金融提升工商业收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的效果递减,三类收入降低农户杠杆率的作用递增.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能够增强家庭内生发展能力,同时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并减少债务负担.数字金融资源供给大于需要时,贫困农户的长期杠杆率不降反升.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滞后,数字金融使用效益偏低,将推升贫困农户杠杆率.

    数字普惠金融农户金融供给就业创业服务

    政绩目标异化与基层治理结构转型

    吴春来包智俊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资源输入成为促进基层治理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而基层(县域)体制的能动性使得国家权力在基层的作用发生转向.在此背景下,县域体制主导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县乡村层级一体化,基层体制支配乡村社会的能力增强;基层治理规则和方式趋于行政化,科层主导的项目资源分配超脱于乡村社会层面,治理形态呈现出去公共性、弱社会动员、泛体制化等特征.国家推进涉农战略落地强化了农民政治认同和绩效合法性.但项目下乡产生了异化现象,使其并不能够有效渗透和建构新的基层社会利益关系与秩序,也难以激活基层社会层面的政治参与、村民自治和民主协商.因而基层治理结构进一步体制化,国家涉农政策的绩效合法性也随之受到影响.

    基层治理国家治理县域体制国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