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温思美

季刊

1672-0202

skxb@scau.edu.cn,skxb02@scau.edu.cn

020-38632429,85281673

510642

广州市五山路483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小农化视域下回流农民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王颜齐何洋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小农化是宏观经济体系变革与农村社会制度变迁的微观缩影,是家庭结构调整与代际情感维系下回流农民的自主选择.再小农化下回流农民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分工与商品契约冲击了回流农民群体原本的小农思想,使得回流农民经历了由生存属性向理性属性的嬗变.基于小农属性嬗变,回流农民家庭超越了传统小农家庭"内卷化"生产的落后性,促进了乡村新质生产力系统性发展,塑造了乡村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形态.再小农化不能简单视为一场归农运动,而是乡村生产要素能动适应乡村振兴的自主形态,回流农民通过促进多层次产业体系转型发展、完善人才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机制、重塑现代文明与民俗教化融合形态、推进复合型生态环境修复、建立乡村关系型治理秩序等实践路径,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多维度振兴.

    再小农化农民回流乡村振兴现代小农经济

    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驱动乡村空间再造的逻辑与路径

    牛文涛张越秋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三生空间"为核心架构,在理论阐释乡村旅游低碳转型与乡村空间再造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选取台湾坪林和浙江滕头为观察对象,采用双案例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乡村旅游低碳转型驱动乡村空间再造的现实路径.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通过驱动乡村资源配置逻辑的绿色重建,乡村空间创造产品、提供服务的生产秩序获得"低碳矫正",乡村空间生产维度绿色转型的内在激励不断强化;通过低碳生活设施建设等乡村社区"低碳"改造,以及村民和外部旅游者等空间主体行为偏好的"低碳"矫正,乡村空间提供生活产品、居住服务及其衍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等生活秩序得到重建和优化;通过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逻辑的"原生"调整,乡村空间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蕴含的生态价值属性持续优化,外部旅游者与乡村空间的多维价值认同不断强化,生态空间再造进一步赋能生产和生活空间的秩序重建过程.通过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差异化的低碳化路径,空间再造目标下的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实践提供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新思路.

    "三生空间"乡村旅游低碳化转型三产融合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李丛希谭砚文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其本质是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内核的全新质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技术—经济"全新范式,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质生产力时代,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内涵.通过发挥颠覆性创新技术对一般性创新技术的替代效应及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诱导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驱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型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新型生产关系创新发展滞后与城乡要素市场尚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协调、不匹配,亟待将创新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加快生产要素升级、生产方式转型、农村动能提升,并从政策上予以保障.

    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颠覆性创新生产要素生产关系

    机器人应用与农民工劳动供给

    解垩高梦桃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劳动供给视角出发,基于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数据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实证考察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并没有产生严重挤占农民工劳动供给的现象.机器人应用水平提升会显著增加农民工的劳动参与,同时显著降低农民工劳动供给时间.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潜在内生性问题,并通过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工资率影响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异质性分析显示,机器人应用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地区、代际、性别、流动时间和技能水平差异.同时,基于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不同,进一步考察了农民工劳动供给的结构性差异.

    机器人农民工劳动供给劳动参与劳动时间

    脱贫地区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的共同富裕效应

    张永丽杨乐乐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从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及其对农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视角,探讨了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并利用2021 年甘肃省16 村1302 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脱贫地区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促进了家庭资源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配置,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并抑制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通过分位数回归进一步证实,非农化生计转型对收入差距的抑制是通过提高低收入家庭资源配置水平和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的;通过细分生计类型发现,务工生计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兼业和非农经营生计;进一步分析发现脱贫地区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对农业转型的带动作用不强,以传统农业生计为主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是当前农村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结论从农户生计转型视角提出了脱贫地区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生计转型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农村居民消费动力释放效应研究

    冉希美王定祥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动力的释放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动力释放,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佐证了结论的可靠性.机制检验表明,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通过促进农村创业就业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动力释放.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消费结构方面,相较于医疗消费和其他消费支出,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显著促进了食品、衣物、居住、生活、交通和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相较于生存型消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更有利于释放发展型消费动力.在异质性方面,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对农村居民消费动力的释放效应在东部地区、二线城市中更为明显,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对户主为女性、高文化水平、高收入水平的家庭消费动力释放作用更强.

    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农村创业就业农村居民消费消费动力

    中国与三大粮食主要生产国的单产变化趋势比较研究

    胡瑞法黄季焜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单产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在比较过去60 年中国与三大粮食主要生产国的单产水平变动趋势和差异,并采用Tornqvist指数法分别测算1980-2020 年中国三大粮食单产的投入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基础上分析粮食单产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粮食的单产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不同的趋势,这一差异与政府研发体制和新技术采用的差异有关.中国未及时采用转基因玉米技术进一步扩大与美国的玉米单产差异.相对于知识产权容易保护的杂交玉米等作物,以跨国公司为主的种子公司对知识产权难以保护的小麦品种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使美国等国家的小麦单产水平增长慢于中国;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扩大了美国、巴西等国家玉米单产与未批准该技术商业化种植国家玉米单产的差距.中国三大粮食单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小麦>水稻>玉米,粮食单产增长主要以劳动节约和资金替代劳动的技术为特征.

    粮食安全粮食单产国际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品种

    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曾福生蔡林军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测度粮食生产韧性的基础上,利用2008-2021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机制验证发现,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主要通过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区和地形起伏较小的北方地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据此,应鼓励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建立并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种粮收益上升,以有效提升粮食增产、提质与增效的内源动力和韧性水平.

    粮食安全劳动力转移粮食生产韧性种粮收益

    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与涉农企业创新效率

    王文烂余东烨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市涉农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16-2021 年相关数据,在使用三阶段DEA测度其创新效率的基础上,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银行业竞争对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促进了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业竞争通过缓解涉农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了其创新效率;同时银行业竞争主要促进了下游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进行内生性检验后,又进行了替换被解释变量、滞后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最后,从政府、银行和涉农企业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提高涉农企业创新效率、稳定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供实证证据及优化建议.

    银行业涉农企业创新效率融资约束

    乡村秩序的空间基础:一个人地关系的分析框架

    杜鹏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落空间不仅是村庄社会关系运作的背景,而且定义了乡村秩序再生产的底层架构.人地关系是村落空间的基础,且在农民土地利用实践中推动村落空间的功能分化,并逐渐形成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化与融合、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化与互通.村落空间兼有自然底色与社会面向,集体土地制度调控维系了村落空间结构的有机整合.城市化进程推动村落空间转型,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离、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断裂可能导致村落空间的秩序紊乱.为此,须将人地关系纳入集体土地制度调控,在农民流动的社会场景中建构富有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村落空间秩序.

    村落空间乡村秩序人地关系城市化集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