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张新友

月刊

1004-3268

hnnykx@163.com

0371-65739041

450002

郑州市农业路1号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等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河南省优秀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还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相当多的文章被英国CAB、美国AGRIS收录。本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重点报道全省农业科技界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已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深受农村干部、广大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朋友喜爱。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水产,特种种植与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技术、产品等。本刊信息量大,发行范围广,已成为省内外农资企业、科研院所发布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体,广大读者获取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及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苏奇倩安福全于龙凤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锗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利用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茶树将有毒的无机锗(GeO2)转化为无毒的有机锗(Ge-132),其中有机锗极易为人体所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目前锗在茶树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探究其富锗机制是研究开发富锗茶的关键。因此,综述了土壤中锗的分布及其与茶树生长的关系、茶树对锗的吸收利用以及锗在茶树中的富集作用及机制,为今后提高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效率及富锗茶的种植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和理论参考。

    茶树锗元素土壤吸收利用富集作用机制

    长期秸秆还田下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郝永会靳海洋闫雅倩李向东...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期秸秆还田且基施足量氮肥(150 kg/hm2)条件下研究拔节期不同追氮量[0 kg/hm2(N150)、37。5 kg/hm2(N150+37。5)、75 kg/hm2(N150+75)、112。5 kg/hm2(N150+112。5)和150 kg/hm2(N150+150)]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协同实现较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追氮量,以期为秸秆还田下冬小麦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冬前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 75和N150+112。5处理下较高。花前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不追氮(N150)和低追氮量(N150+37。5、N150+75)处理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总体上均显著高于高追氮量(N150+112。5、N150+150)和不施氮(N0)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N150+150处理达到最大值,但其花前氮素转运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仅基施氮150 kg/hm2处理相比,拔节期追氮37。5~150 kg/hm2增加籽粒产量10。45%~33。64%。随着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112。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N150、N150+37。5、N150+75、N150+150 处理提高 30。85%~33。64%、15。04%~20。99%、6。62%~11。07%、7。35%~7。8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直线下降,N150+75与N150+112。5处理间差异总体上不显著。综上,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增加冬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但过量追氮导致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率大幅降低,产量增加效应减小,氮肥利用效率大幅降低;在长期秸秆还田基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追氮112。5 kg/hm2有利于协调冬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同时拟合分析发现,拔节期追氮107。81~139。5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冬小麦秸秆还田追氮量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

    PAW及其与LTP的联合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齐先科李淼李彩虹渠琛玲...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济麦22、百农307为材料,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制备时间分别为5。0、7。5、10。0 min,分别命名为PAW-5、PAW-7。5、PAW-10)及其与低温等离子体(LTP)联合处理(LTP+W-5、LTP+W-7。5、LTP+ W-10)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PAW、LTP在小麦种子活力提高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种子均于LTP处理9s时的发芽率及发芽指数达到最佳,因此选用LTP处理时间9s进行PAW与LTP联合作用效果研究。PAW、PAW与LTP联合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株高、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并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指数,总体以LTP+W-7。5处理效果最好;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蒸馏水之间的接触角最大,表明其润湿性能最弱,相较之下,未经LTP处理的种子与PAW之间的接触角有所下降,而经LTP处理后的种子与蒸馏水或PAW之间的接触角极显著下降;与蒸馏水处理相比,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的小麦幼苗中的活性氧氮(RONS)含量总体上显著增加,而仅LTP处理的小麦幼苗中RONS含量无显著变化。综上,PAW及其与LTP联合处理均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其中LTP+W-7。5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佳。

    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活化水活力指数润湿性能活性氧氮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积累、代谢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齐学礼马杰赵明忠董海滨...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氮效率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郑麦0943(氮利用效率指数为1。557)和周麦18(氮利用效率指数为0。895)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氮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净光合速率、氮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根系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和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研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氮和低氮处理下,郑麦0943花后7、14、21 d的净光合速率,花后14 d 10:00-15:00的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成熟期秸秆和籽粒氮积累量,产量均显著高于周麦18;低氮处理下,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供氮处理,且郑麦0943的降低幅度低于周麦18,其中,郑麦0943产量降低21。40%,周麦18降低24。87%。低氮处理下,郑麦0943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周麦18;2个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均显著高于正常供氮处理,且郑麦0943的提高幅度高于周麦18。低氮胁迫显著影响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郑麦0943的品质受影响较小,低氮处理下郑麦0943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指标较正常供氮处理的降幅均低于周麦18,除拉伸面积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了中强筋小麦标准。综上,郑麦0943较周麦18更耐低氮,低氮对其光合速率、氮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根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小,低氮下其具有更好的光合特性、更高的氮吸收和同化能力、更发达的根系,进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较优的品质。

    小麦氮效率低氮氮积累氮代谢产量品质

    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永泽王瑞刚王艺媚王梓豪...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4月15日(D1)、4月30日(D2)、5月15日(D3)、5月30日(D4)、6月14日(D5)]和施氮量[0 kg/hm2(N0)、150 kg/hm2(N150)和300 kg/hm2(N300)]对中籼杂交稻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探寻豫南稻区最适播期和施氮量。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中籼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D2播期产量较D5播期提高126。42%。D2播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整体来看,D2N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D1N300、D2N150处理。总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均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总叶面积指数和低效叶面积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来看,总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2N300处理;高效叶面积指数以D3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1N300处理;低效叶面积指数以D2N300处理最高,其次是D4N300、D3N300处理。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整体来看,粒数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2N0、D3N0处理;粒质量叶比以D1N0处理最高,其次是D3N0、D2N0处理。D1、D2、D3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分别较D5播期增加 12。81%、14。77%、13。02%和 10。64%、25。08%、30。40%,且各个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穗氮含量表现为D1、D2播期显著高于D3、D4、D5播期,且各个播期N150、N300处理穗氮含量总体上均高于N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先升高后下降,N150和N300处理均以D2播期最高,D5播期最低,且N150处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明显高于N300处理。综上,播期和施氮量通过调节叶面积、粒叶比、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产量,中籼杂交稻Y两优900在豫南地区丰产高效的适宜播种期是4月30日(D2),适宜施氮量为150~300 kg/hm2。

    中籼杂交稻播期施氮量群体质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

    噻苯隆复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吴刚田阳青赵强李欣欣...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叶面喷施噻苯隆复配不同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22年7-10月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团结村进行大田试验,新陆中84号为供试棉花品种,以0。1%噻苯隆为主,分别复配缩节胺(W1)、调环酸钙(W2)、烯效唑(W3)、氟节胺(W4),以清水为CK,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棉花化学打顶前后各喷施一次,分析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W3处理各项调查指标总体最优。具体表现如下:吐絮期,W3处理棉花株高、株宽、第3果枝长、第7果枝长、叶枝长较CK分别降低1。23%、3。14%、10。96%、11。72%、18。92%;施药后30 d,SPAD值和蕾铃的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增加2。05%和9。98%,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较CK提升7。61%,叶面积指数较CK提高10。85%;单株铃数较CK增加11。28%,籽棉产量较CK增加11。23%。综上,在化学打顶前后各喷施一次0。1%噻苯隆450 mL/hm2+5%烯效唑75 g/hm2能够抑制棉花无限生长,提高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促进棉株生殖生长,提高单株铃数,从而显著提高棉花产量。

    棉花噻苯隆植物生长延缓剂生长发育产量

    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中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丰王妹张俊松焦娜陈宏福...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质量浓度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秸秆水浸提液对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3种中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0、0。025、0。050、0。100、0。200 g/mL 5个党参秸秆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研究其对上述3种中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党参秸秆水浸提液明显降低了3种中药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指数,且水浸提液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3种中药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存在差异,不同质量浓度均对蒙古黄芪幼苗苗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其根长、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党参秸秆水浸提液高质量浓度抑制黄芩幼苗苗高,但不同质量浓度对黄芩幼苗根长、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党参秸秆水浸提液不同质量浓度对柴胡幼苗生长均表现为较强的抑制作用。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3种中药种子萌发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对蒙古黄芪和黄芩幼苗生长指标的化感效应存在差异。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3种中药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黄芩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均大于0,表现为促进作用;0。025 g/mL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处理对蒙古黄芪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大于0,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余质量浓度下其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均小于0,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柴胡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均小于0,表现为抑制作用。与蒙古黄芪和黄芩相比,党参秸秆水浸提液对柴胡抑制作用较强。

    党参秸秆水浸提液蒙古黄芪黄芩柴胡化感作用

    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新蒋雨洲张吉立岳志强...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6~7 a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的影响,为玉米种植科学施磷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九三分公司所属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进行田间试验,按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方式,分别设不施磷肥(P0)、当地推荐施磷量80%(P1)、当地推荐施磷量(P2)和当地推荐施磷量120%(P3)4个处理,研究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农场P1、P2和P3玉米产量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差异;磷肥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总量影响显著,3个农场中均以P3处理最高,2021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较P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2。74%、11。16%、14。63%,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较P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88%、11。02%;玉米磷吸收量整体上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021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成熟期P3处理玉米磷吸收总量显著高于P1,分别较P1增加了17。75%、17。45%、25。25%,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分别增加了11。65%、16。96%,但玉米籽粒磷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1显著提高了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2021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P2处理提高了61。04%、38。45%、17。84%,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P2处理提高了 18。37%、19。03%,磷肥偏生产力 2021 年大西江、尖山和七星泡农场分别较P2 处理提高了30。33%、27。69%、23。57%,2022年大西江和七星泡农场分别较P2处理提高了22。42%、24。31%;3个农场P1、P2和P3磷肥表观利用率整体上无显著差异。经过6~7 a秸秆还田且连续实施大豆-玉米轮作培肥条件下,磷肥施用量可较当地推荐磷肥用量降低20%,磷肥用量过多仅增加玉米营养体磷积累,降低磷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

    磷肥玉米产量磷吸收磷肥利用效率秸秆还田

    豫西典型工业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生态风险与来源解析

    李杰飞王棣徐宇鹏杨浩...
    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豫西典型工业区(1个钢铁厂、6个工业园、5个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采集并测定研究区109个土壤样品中镉(Cd)、铅(Pb)、砷(As)、锌(Zn)、铜(Cu)、铬(Cr)和镍(Ni)的含量,运用一系列指数法、形态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形态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与累积效应密切相关,Pb的污染程度最高,且地累积效应最强。Cd、Pb和As为引起土壤环境风险的主要因子,其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8。26%、18。81%、15。58%。Pb和Cd的有效态含量分别高达92。49%、79。54%;Zn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Cu的有机结合态占比相对其他重金属较高,分别为33。07%、24。25%;而Cr、Ni迁移转化生态风险相对较低,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残渣态,占比分别为91。00%、64。63%。冶炼厂(S1、S3)与周围的冶炼厂(S2、S4)、钢铁厂SW和工业园(IP1、IP2、IP3)对研究区域西北片区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和Zn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产生了协同影响。Zn、Pb、Cu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冶炼厂、钢铁厂等工业生产活动);Cd和As来源于工业源(冶炼厂)和农业源;Cr、Ni主要来源为自然源。此外,Zn、Pb、Cu、Cd容易受自然淋溶、成土过程和农业活动的影响,增加迁移转化的生态风险。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生态风险克里金插值形态分析源解析

    地黄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效检测

    李海骋王繁珍姜永成宋欣...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有效农药,通过采集病叶、菌株分离、显微观察、离体回接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的方法,对地黄叶斑病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菌在3种培养基、4种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选取4种杀菌剂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从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发病叶片部位分离出的病原菌A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氮源、碳源分别为Czapek培养基、甘氨酸、蔗糖。室内药效检测结果表明,45%咪鲜胺水乳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为63。69 mg/L,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3。64%;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355。06 mg/L,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64。63%。综上,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45%咪鲜胺水乳剂对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最好。

    地黄叶斑病木贼镰孢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