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科学
气象与环境科学

王建国

季刊

1673-7148

zzhnqx@126.com

0371-65922877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10号

气象与环境科学/Journal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技术性为主,兼具指导性、科普性、思想性、文学性的气象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

    李玉鹏李吉杨旭于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19年ERA5逐月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资料,采用气候态分析、距平分析、极值分析、经验正交(EOF)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对边界层高度有重要影响,边界层高度的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的海陆差异,大陆(海洋)上,夏季时边界层高度最高(低),而在冬季时最低(高).(2)边界层高度的海陆差异随季节改变,春秋季海陆差异较小,冬夏季时最明显.(3)大陆上边界层高度极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月份,极小值出现在冬半年的月份;海洋上的相反.(4)41年边界层高度场的EOF分析得到两个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南北经向和海陆差异,第二模态为 自西北至东南的"+-+-"相位分布,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以3~7 a的周期最显著,第二模态同时存在4~7a和9~11a的振荡周期.

    大气边界层高度季节变化周期性EOF

    池州地区冬季固态降水相态判别指标研究

    孙卉吴语燕宣普蔡茶花...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池州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遴选出2003-2019年冬半年固态降水过程.根据T-mode主成分分析(TPCA)法,将冬半年环流形势分为一槽一脊型(Ⅰ型)、纬向波动型(Ⅱ型)和两槽一脊型(Ⅲ型).其中,Ⅰ型的占比最多(45.2%),Ⅱ型的次之(28.8%),Ⅲ型的占比最少(25.9%).池州地区固态降水主要受中路冷空气影响.统计固态降水过程中的4种降水相态:雨、雨夹雪、雪、直接降雪,共得到降雨样本43个,雨夹雪样本54个,降雪样本39个,直接降雪样本52个,分别统计其出现时间;再根据箱线图法,使用ERA5资料中的高空各层温度、0 ℃高度、厚度层结,以及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温度等进行分析,得出判别指标,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t1000hPa<0 ℃、t925hPa<-3℃、t850hPa<-3 ℃且t2m<0.8 ℃时会出现雨转雪;t1000hPa<-1.3 ℃和t850hPa<-5.7 ℃时为直接降雪;中低层普遍存在逆温;0 ℃层高度<260 m时基本为纯雪,0℃层高度>266 m为雨;H700-850hPa雨雪转换临界值为154 dagpm,153 dagpm以下为直接降雪,H850-1000hPa<129 dagpm为纯雪,128 dagpm以下时为直接降雪;雨夹雪判别指标不明,其中地面气温效果相对较好.

    降水相态T-mode主成分分析判别指标箱线图厚度层结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分析

    任伟全林生任燕原文杰...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E-P诊断法,以及区域源汇归因法,研究了 2015年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影响暴雪过程的水汽路径有3条:一条是回流路径,沿中低空的回流冷空气经渤海、黄海输送至鲁南;另一条是南支路径,沿槽前西南气流经华南、华中向北输送至鲁南;第三条是偏西路径,沿平直的西风气流从黄土高原东侧输送至鲁南.源汇区定量分析显示,回流暴雪的水汽源地有6个,分别是渤海-黄海区域、华东中北部区域、中南区域、南海区域、亚洲大陆南部和北部.对比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发现,中南区域与渤海-黄海区域对回流暴雪的贡献最大,这与两者初期较高的源区水汽摄取量密切相关.华东中北部区域虽然初期水汽摄取较少,但由于其沿途水汽损耗较低并且在目标区域降水转化率较高,因此最终的水汽贡献不容忽视.尽管亚洲大陆南部和北部区域初期水汽吸收量明显高于华东中北部区域的,但过高的沿途水汽损耗,最终导致它们的实际水汽贡献低于华东中北部区域的贡献率.中国南海区域的水汽贡献最小,一方面是由较高的水汽损耗所致,另一方面还与初期较低的水汽吸收量有关.

    暴雪拉格朗日方法蒸发-降水水汽贡献

    基于风云四号卫星数据的南海海雾遥感监测

    张毅靳奎峰刘子菁刘厚智...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所携带的辐射成像仪AGRI(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观测数据和地面能见度观测资料,通过不同组合的可见光通道、近红外通道、中远红外通道的数据,开展南海区域海雾遥感监测研究.针对海雾在遥感影像中与下垫面和云的不同特征,通过使用最小二乘法动态拟合选取最优度的方法实现海雾与下垫面的分离,使用云顶高度阈值的方法实现海雾与中高云的分离,使用纹理特征识别和海雾检测指数的方法实现海雾和低云在 日间的分离,使用薄低云检测指数的方法实现海雾和低云在夜间的分离,并将海雾判识结果与2018年广东沿海地基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使用最小二乘法动态拟合选取最优度的方法,对海雾和下垫面的区分有着良好的效果,使用纹理特征识别和海雾检测指数的方法对海雾和低云的区分也有一定的改进作用.(2)该算法对3月份发生的海雾的识别准确率最高,为85.45%,虚警率最低,为20.94%;对5月份发生的海雾识别准确率最低,为58.70%;对1月份发生的海雾虚警率最高,为30.95%.该海雾监测算法平均准确率为76.37%,虚警率约为26.08%.

    风云四号卫星海雾南海遥感监测

    云贵高原东部锋面雾的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李力杨静许可周明飞...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4-2013年贵州省84个国家级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锋面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锋面雾呈"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与云贵静止锋的位置及强弱、贵州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关,73%的锋面雾出现在海拔高度为800-1500 m的地区.(2)近30年贵州锋面雾日的年际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每10年下降0.39天,贵州中西部地区锋面雾 日呈减少趋势,这与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有关;锋面雾主要出现在秋末至初春,以冬季为最多,日变化不显著,但夜间到早晨时段发生的频率最高.(3)在云贵静止锋背景下,气温2~6 ℃,气温日较差2~4 ℃,24 h变压和变温分别为-2~2 hPa和-2~2 ℃时,锋面雾发生的频率最大,表明较稳定的气压和温度对锋面雾形成有重要意义,强烈的升温和降温均不利于锋面雾的形成.锋面雾发生时地面风速小于等于4 m/s,风向以静风和偏东、偏北风为主,其次是偏南风,常伴随微量降水存在.

    锋面雾时空分布气象影响因子

    海南岛近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

    杨静张亚杰张明洁张京红...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1-2020年海南岛MODIS NDVI数据及18个市县气温、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一元线性拟合、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近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海南岛县(市)域2001-2020年平均NDVI最大值位于白沙,最小值位于海口,各地区域NDVI值以增长趋势为主,全岛平均NDVI增长趋势在2012年前后发生突变,而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季节平均NDVI值以琼中、五指山、白沙的较高,海口、文昌、东方的较低,全岛平均NDVI值夏季的最高;近20年来各季节NDVI值呈增长趋势,冬季的增幅最大,秋季的增幅最小.全岛月NDVI值8月的最大,2月的最小;近20年来各月NDVI值都呈增长趋势,12月的增长趋势最大,11月的最小.全岛平均NDVI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无显著相关;全岛平均NDVI的月际变化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且气温的影响更为显著,NDVI值对前1个月气温的响应最强,与当月降水的相关性最高,大多数地区NDVI值与前1个月气温、当前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

    海南岛NDVI植被-气候关系

    欢迎访问《气象与环境科学》编辑部网站全文免费查询、阅览、下载

    53页

    1976-2016年普若岗日冰川和流域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拉巴拉巴卓玛边多拉珍...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藏北地区普若岗 日冰川1976-2016年多时相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气温、降水量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普若岗 日冰川和流域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1年普若岗 日冰川面积呈显著退缩趋势,41年内冰川面积减少了 52.32 km2,减小率为12.01%;冰川西北部退缩最为严重,冰川面积减少了 12.29 km2,减小率为15.77%;且冰川西北部、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末端消融显著;其他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退缩.流域湖泊面积呈显著增长趋势,共增长了 27.17 km2,增长率为22.22%;流域气温总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48 ℃;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5 mm.降水对冰川和流域湖泊面积影响较小,温度的持续升高是冰川和流域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

    普若岗日冰川湖泊面积气候变化

    四川盆地大气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PM2.5浓度之间关系

    刘炜桦王寅钧赵晓莉王敏...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四川盆地2016-2018年的探空资料,估算了 3个代表地区(成都、宜宾、达州)最大混合层高度(MMH),运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边界层高度(ERA-PBLH)验证MMH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 MMH的概率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期PM2.5日均浓度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 MMH和其他气象因子与PM2.5日均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MMH整体偏低.在季节分布上,成都和宜宾MMH春季的最高,秋季的最低,达州夏季的最高,冬季的最低,这种地区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感热通量及水汽条件的季节变化.总体上PM2.5日均浓度随MM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重污染天气多发生在MMH较低、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限制了混合层的增高,并且气溶胶吸湿增长作用明显,污染物容易聚集.盆地PM2.5浓度的高值主要集中在风速为1.0 m/s左右,盆地内空气流入对当地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增长作用.

    最大混合层高度特征分析PM2.5气象因子

    基于VAR模型的石家庄市PM2.5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梦涵杨进周建山李金洁...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石家庄市2013年12月2日至2021年2月1日的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和O3浓度数据,以及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压、日平均相对湿度、2 min平均风速和10 min平均风速气象数据,利用向量 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VAR),从各空气污染物变量和气象变量中选取对时间序列影响较大的重要变量,研究PM2.5与重要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它们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O2浓度、NO2浓度、O3浓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压、2 min平均风速相较其他变量对PM2.5浓度有显著影响;从长期关系来看,SO2浓度和 日平均气压变量对PM2.5浓度有正向影响,NO2浓度、O3浓度、日平均气温,以及2 min平均风速变量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抑制作用.

    PM2.5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