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生物学报
热带生物学报

许文深

季刊

1674-7054

rdswxb@163.com

0898-66281595

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

热带生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我校农、工、经济、文、法等学科教学、科研的学术论文,也吸收部分外来稿件。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橡胶树蛋白激酶基因SnRK2.7的克隆及表达

    刘云飞李言田维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 2(Sucrose non-fermenta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 2,SnRK2)在巴西橡胶树响应低温胁迫应答中的作用,采用RT-PCR技术,从橡胶树抗寒无性系 93-114的叶片中克隆了SnRK2亚家族的一个成员,命名为HbSnRK2.7.该基因包含一个 1 0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364个氨基酸.HbSnRK2.7的分子量为 41.39 kD,等电点为 4.70,具有保守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预测其能催化磷酸基从ATP转移到蛋白质底物上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上,也是磷酸化位点的集中区域,还具有非生物胁迫所需的结构域和ABA(脱落酸)依赖的HbSnRK2.7激活所需结构域.q-PCR结果显示,HbSnRK2.7基因响应ABA诱导,呈下调表达模式.在ABA处理 8h时,表达量下调到最低点.在低温胁迫下,HbSnRK2.7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低温胁迫 4h和 8h时,HbSnRK2.7持续下调表达,低温胁迫 24h时,HbSnRK2.7表达量下调到最低,大约为非胁迫表达量的 1/2.而且,HbSnRK2.7在不抗寒种质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抗寒种质.这些结果表明,HbSnRK2.7可能作为负调控因子介导橡胶树依赖ABA的低温胁迫抗性形成.

    巴西橡胶树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荧光定量PCR低温胁迫抗性脱落酸信号途径

    木薯MePPD3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贾素行朱寿松符仁稳李春霞...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PsbP蛋白是否在木薯(Manihot esculenta)抗病中发挥功能,以木薯'华南 8号'总RNA为模板,通过 RT-PCR扩增 MePPD3基因(Phytozome数据库编号:Manes.05G127800).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ePPD3基因全长 807 bp,编码 268个氨基酸,在氨基酸序列第 106~266位存在PsbP结构域,推测其为psbP蛋白.蛋白多序列比对、进化树和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木薯 MePPD3蛋白与巴西橡胶(Hevea brasiliensis)中PsbP家族蛋白的同源性最高,同源率高达 99%.亚细胞定位显示,MePPD3蛋白定位在叶绿体.qRT-PCR结果显示,MePPD3基因在木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具有较大差异,在叶片特别是成熟叶片中表达量最高;此外,该基因表达量受到菜豆黄单胞菌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 phaseoli pv.manihotis,Xpm)诱导后显著上升.利用VIGS技术沉默MePPD3基因,qRT-PCR结果表明,MePPD3基因沉默成功,其表达量显著下降;Xpm侵染植株后,沉默植株pCsCMV-MePPD3叶片的病斑面积显著小于野生型植株,故推测MePPD3可能负调控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病性.

    木薯MePPD3生物信息学分析XpmCHN11

    不同氮源处理对4个木薯品种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赵金铃潘晋龙吴宇垚韩昊祥...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形态的氮源对不同品种木薯(Manihot esculenta)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差异性,以'CH16'、'SC16'、'SC205'和'17Q'等 4个木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了-N、NO3-、NH4+三种不同氮源,围绕4个木薯品种的生长状况、氮含量、根系形态、氮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等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NaNO3(3 mmol·L-1),NH4Cl(3 mmol·L-1)处理下,'SC205'、'17Q'对铵态氮的氮素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属于喜铵品种,'SC16'和'CH16'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效率和喜好性无差异;在无氮条件下,'17Q'和'SC16'耐低氮胁迫能力相对较强,是氮高效品种,而'SC205'和'CH16'耐低氮胁迫能力相对较弱,是氮低效品种,其中,'CH16'的耐低氮能力最弱.

    木薯无氮硝态氮铵态氮氮素利用效率生长发育

    热带地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及评价

    李欣窈张诗慧赵欣张敬涛...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收集和评价中国热带地区油茶的种质资源,于 2021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 3个省(海南、广西和广东)的 18个市县共收集了 230份热带地区油茶(Camellia oleifera)种质资源,并对其地理分布、生存条件、形态学特征及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变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个省 18个市县的年均温度为 21.2~24.3℃,年均降水量 1 304.2~2 684.0 mm,海拔 0.56~1 090.00 m;油茶的伴生植物共计 33种,其中被子植物共计 29种.果实颜色主要以混合色为主,形状大都为似球型或桔形;其叶形指数存在明显差异.11个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在 11.03%~145.10%之间,其中,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较为稳定,而果实的果皮厚度是最重要的经济性状,它与果径、果高、鲜果质量、鲜籽重(质量)、鲜出籽率、籽数、千粒重(质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果皮厚度和叶形指数存在显著相关.

    油茶种质资源热带地区地理分布相关性分析

    槟榔愈伤中槟榔碱的提取方法

    李香凝赵瑾李东栋郑育声...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并且样品用量少的测定槟榔愈伤中槟榔碱含量的方法,以槟榔(Areca catechu)愈伤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提取方法,选取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 4个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研究了槟榔愈伤中槟榔碱的提取体系.结果表明:料液比 1∶9、提取时间 30 min、提取温度 75℃、提取次数 4次是最佳的槟榔碱提取体系.

    槟榔碱槟榔愈伤超声波提取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

    海南岛近20年GPP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雷济舟崔嵬朱济帅张润卿...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 20 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指示人类活动,以气温(Air Temperature,Ta)、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作为气象要素指标,通过空间统计与机器学习手段,构建海南岛GPP变化格局归因模型,量化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时间上,海南岛GPP呈现 0.44 Tg·a-1 的显著增加趋势(P=0.024);空间上,海南岛 87.8%面积的GPP表现增加趋势,海口及三亚周边等小部分区域(约 9%)则表现为下降;海南岛土地利用共计转移 15 528.40 km2,主要发生于林地地区,林地净增加 642.88 km2,草地地区转移面积为 4 759.28 km2,耕地地区转移的面积为 4 051.23 km2;相较于人类活动,研究期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是海南岛GPP变化的主导因素,但特殊年份中LUCC对海南省市县的影响则有所凸显.

    总初级生产力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气象因素海南岛归因分析

    宿主身份与叶性状对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樟科和壳斗科植物叶内生真菌群落的影响

    罗竹慧吴春玲王艳丽李萃玲...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植物身份与叶性状在叶内生真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笔者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检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优势植物叶内生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并探讨宿主身份和叶性状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共检测到来自 8种樟科和 7种壳斗科植物的叶内共生真菌的 1539567条真菌的ITS2序列,并将它们划分为 5471个真菌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隶属于 8个门、30个纲、108个目、281个科、892个属.其中,子囊菌是叶内生真菌的最大类群,占所测真菌序列数的94.5%.单株樟科植物叶内生真菌物种数 805±32OTUs显著高于壳斗科植物 554±41 OTUs.相比之下,Shan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两科植物的叶内生真菌间均无显著差异.偏冗余分析(partial redundancy analysis)结果表明,宿主科、属、种身份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组成有显著的影响.去除植物性状的效应后,宿主科、属、种身份能够独立解释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量分别达到 2.9%、15.7%、33.7%.去除宿主植物身份的影响后,叶性状在总体上能够解释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量达到 21.3%(P = 0.003),其中,叶钙含量、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和叶钾含量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宿主身份和叶性状是热带山地雨林叶内生真菌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

    叶内生真菌热带山地雨林多样性宿主身份叶性状

    基于多光谱无人机的不同放牧策略对草地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解析

    刘嘉慧余瑞王有李欣...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南岛耕地撂荒形成的草地无序放牧较为普遍的现象,以不同放牧方式(轮牧和连续放牧)、不同放牧强度(重度、中度和轻度)进行草地放牧试验,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和植被冠层分析仪,获取放牧期间日尺度草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信息,定量分析不同放牧策略对草地叶面积指数及牧牛行为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度放牧条件下的轮牧有利于草地LAI的提升.重度放牧时,轮牧和连续放牧草地的LAI上升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3.21%和 12.65%;中度放牧时,轮牧和连续放牧草地的LAI上升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52.01%和 25.83%;轻度放牧时,轮牧和连续放牧草地的LAI上升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61.02%和 60.37%.(2)重度放牧条件下,牛的采食时间占比始终最高,随着采食时间占比的增加,草地LAI的减少量也随之增加,但当采食时间占比增加至 70.88%~73.42%时,草地LAI的减少量逐渐降低.此时,草地叶面积指数下降到初始状态(第一天啃食前)的 79.60%~79.90%,即牛的啃食量已经到达了草地LAI当日能够供给的极限,当超过这个极限时,草地可食用牧草大幅减少,牲畜个体采食竞争加剧,同时牛的啃食行为时间占比大大提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优选出牧场尺度下最佳的草畜管理措施,为热带草地畜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新的角度提供理论方法和决策支撑,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的建设.

    放牧策略草地叶面积指数多光谱海南岛

    危险性潜在入侵害虫角胸长蠹的检疫鉴定

    蔡波耿俊杰孟瑞张华剑...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角胸长蠹(Bostrychoplites cornutus(Olivier,1790))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主要为害白梧桐(Triplochiton scleroxylon)、墨西哥丁香(Gliricidia sepium)、罂粟尼索桐(Nesogordonia papaverifera)等经济植物,我国口岸曾多次截获该虫,该虫在我国存在潜在的入侵威胁.本研究对角胸长蠹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列出角胸长蠹与其近似种的形态区别,简化其检疫、鉴定难度,为口岸鉴定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角胸长蠹形态特征鉴定

    施氮水平对普通大蓟马繁殖及子代性比的影响

    张仲邹游兴但建国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施氮(N)水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繁殖及其性比的影响,采用盆栽法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分别按低N(0 kg·hm-2)、中N(160 kg·hm-2)和高N(320 kg·hm-2)水平于苗前土施尿素,用叶盘法在室内单头饲喂已交配的 1日龄雌虫,以嫩豇豆荚饲养其子代,观察亲代雌虫的繁殖与存活状况、子代的数量与性别.结果显示:与低N和中N处理相比,高N显著延长亲代雌虫的存活天数和产卵期,缩短产卵前期,提高产卵量和日产卵量.低N、中N和高N处理的子代雄性比分别为 0.70、0.59和 0.45,彼此之间差异显著.子代雌虫数量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高N处理的子代成虫数显著大于低N和中N.施N对子代存活率没有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施N水平能影响普通大蓟马的生长繁殖和性比,偏施N肥有利于普通大蓟马的繁殖,促使子代性比偏雌.

    普通大蓟马性比产卵豇豆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