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杨春明

双月刊

1000-2537

xbz@hunnu.edu.cn

0731-88872473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理科教师及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脱钩效应

    包婷胡宝清覃星铭谢薇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模型等方法,对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50个县域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时空轨迹变化及脱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各县域变化幅度不同,部分县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增长粘性",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空间分布;(2)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净碳排放表现为碳排放,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增加了 2.758×107t,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格局,也表现出桂西南喀斯特区低于北部湾的区域分异;(3)莫兰指数表明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形成高-高集聚、低-低集聚2种类型;(4)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主要关系类型为强脱钩、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且扩张负脱钩占主导地位,其碳排放水平增加幅度大于土地利用混合度,陷入土地如何高效利用及控制碳排放两难境地.

    碳排放土地混合利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研究

    佟涛颜俊君王亚星周浩...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典型地势起伏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对国土空间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地形位分析法,揭示自2000年以来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在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地形梯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多围绕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进行,且表现出显著的类型异质性及阶段差异性特点.(2)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的稳定型图谱面积占比达到88.17%,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分别为7.44%和3.51%,耕地被建设占用更偏向于无序化发展.(3)中低及其以上地形梯度的耕地逐渐趋向于低地形梯度区发展,林地的地形分布指数呈"S"型上升态势,草地则表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规律.(4)各图谱的地形分布指数随地形位增加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性规律,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地形梯度效应.研究认为当地国土管理工作应重点关注反复变化型图谱和持续变化型图谱,并注意科学缓解和引导耕地水土流失及坡耕地开发利用问题.

    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效应地学图谱秦岭东段洛河流域

    长株潭地区耕地景观安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刘帆宇曾雨桐刘窑军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区域耕地景观安全的时空变化,对协调长株潭地区城市发展建设与耕地安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在斑块和景观尺度上,计算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景观类型边界破碎度、面积加权形状因子、分维数和景观分离度5个耕地景观格局指数,构建耕地景观安全评价模型,定量评价长株潭地区1995-2020年耕地景观安全及变化.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耕地景观安全指数由0.470 9降低至0.258 1,耕地景观安全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2)各区域耕地景观安全指数变化可分为波动递减型、动态稳定型和小幅增长型3种类型,且与1995年相比,2020年长株潭地区耕地景观安全等级低的区域由近、中郊区县扩展到除浏阳市、茶陵县、炎陵县和长沙市市辖区以外的所有区县;(3)耕地景观斑块破碎度不断增大,多数区域耕地景观分离度有所提高,部分近中郊区域耕地斑块形状有待进一步规整,是长株潭地区耕地景观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

    耕地景观安全安全评价模型动态变化长株潭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的南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策略

    朱义政王兆峰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测算适配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基于南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变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ArcGIS方法刻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的空间差异,最后综合测算区域内各县生态补偿优先级,设计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南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十年前到现在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比例的98%;(2)从空间演变来看,南山公家公园所辖各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高值到低值依次为:城步县、绥宁县、新宁县、东安县;(3)各县生态补偿优先级为:绥宁县、城步县、新宁县、东安县;南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总额度为4.80亿元,从高到低依次为城步县、绥宁县、新宁县、东安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补偿额度生态补偿优先级南山国家公园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国家公园适宜范围识别研究——以拟建洞庭湖国家公园为例

    吕焕哲彭渤孙旭陈希亚...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园范围边界是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界线,作为国家公园设立的基础,范围识别是关系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管理能否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为科学识别国家公园范围,提出一套基于对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管理可操作多重考虑的范围识别方法,并以拟建洞庭湖国家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选取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三方面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叠加分析,识别国家公园范围,弥补了国家公园范围识别生态保护导向单一的不足.(2)研究区内生态系统原真性区域面积不大,仅1 165.46 km2;维持了较好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完整性指数平均值为0.45;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显示国家权属且属保护地所在空间的可行性指数较高.(3)洞庭湖国家公园适宜划定范围为2 145.7 km2,包括了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三大片区,其中核心保护区205.8 km2.可尝试动态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并将国家公园纳入更大的保护地网络,为国家公园的创建和管护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

    洞庭湖国家公园国土空间规划适宜范围范围识别

    植物地境生态因子的多态性研究——以南太行丘陵区为例

    褚加计尹莉娜李涛梁婉如...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太行丘陵区为例,针对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根群挤在同一层片中的情况,研究植物地境生态因子多态性,确定"乔木+灌木"优势植种组合的适生因子空间,得出结论:(1)丘陵生态子系统优势植种组合为:构树+黄荆、柏树+黄荆、榆树+黄荆、臭椿+黄荆、火炬树+黄荆、楝树+黄荆和构树+酸枣.0~20 cm为一年生植物地境稳定层,20~100 cm为以乔木、灌木为主的多年生植物地境稳定层.(2)丘陵生态子系统不同优势植种组合有不同的适生范围,地境的有机质含量、含盐量、土壤氮磷钾综合指数均有所不同.(3)丘陵生态子系统不同优势植种组合共生的地境最适范围:含水率为25.80%~30.45%,有机质含量为0.71%~2.95%,含盐量为0.75~1.33 mg·g-1,土壤氮磷钾综合指数为1.03~1.52.

    植物地境生态因子多态性南太行丘陵区

    益阳市"三区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颜紫科刘唱唱向云波邓楚雄...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国土空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响应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益阳市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区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分析"三区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益阳市生态空间波动减少,城镇空间持续增加,呈"核心+点状"空间扩张特征,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补偿生态空间的趋势增加;(2)生态环境指数呈"L"型变化特征,与"三区空间"的数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由西南的山地、丘岗向东北平湖梯次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3)耕地转化成林地、水域转化为未利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生态环境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转建设用地和林地转耕地,次要因素是耕地转建设用地.

    国土空间三区空间生态环境效应生态质量益阳市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吕昕唐承丽刘韵林宋文伍...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精特新企业是赋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的主力军,探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4 6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小巨人"企业总体呈"下游地区密于中上游地区、上中下游分异"的显著集聚特征.下游呈现以上海市为核心,辐射带动苏南、浙北部分城市环绕聚集的"一核一环"空间分布特征,中上游呈现以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重要集聚中心的离散的"多点"空间分布特征.(2)基于长江不同离岸距离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在空间上呈现"随着长江干流离岸距离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3)基于行业特征的各类"小巨人"企业在空间上多呈现"核-片-点"的集聚分布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区域差异显著,长江下游地区集聚程度较强,主要聚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聚程度较弱,主要聚集食品轻纺业和采掘与加工业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4)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区政策、创新产出和外贸依存度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巨人"企业空间集聚长江经济带地理探测器Tobit模型

    湘江流域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宋文伍周国华宋关东吕昕...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江流域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区域和国家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试验区,如何促进其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了湘江流域1978-2021年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制造业企业总量和增量均呈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结构则由污染型为主转型为以清洁型为主,但污染型企业仍占一定比重.(2)传统机械制造业逐步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装备制造业演进,产业升级态势明显,但流域制造业结构整体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并呈下游"重"于中上游的区段差异特征.(3)流域制造业企业集聚度提升,集聚程度沿江自下游向上游递减,空间分布态势由以长株潭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衡阳市为次级增长极的"一核一极"格局演进为以长株潭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核心边缘"宁乡—湘乡—醴陵—浏阳—湘阴"连接带为环带,以邵阳、衡阳为次级增长极的"一核一带两极"格局.(4)基于"污染—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6大类型制造业企业多以下游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往核心集聚、劳动和污染密集型往环带和中上游扩散集聚的趋势.(5)政策扶持和创新能力对湘江流域制造业企业快速增长阶段布局影响较强,生产成本、自然条件和城市功能次之,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弱.但受产业特性影响,不同因子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制造业时空演变企业数据湘江流域

    黄河流域高铁网络时空分异研究

    孙婷来逢波黄玉娟代洪娜...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2010,2015,2020和2023年黄河流域高铁网络结构演化特征,使用Python分别获取各年份黄河流域90个城市间OD高铁运营频次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黄河流域高铁网络,探讨黄河流域高铁网络结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度值逐渐增大,高铁网络节点度值的分布较为均匀;郑州市、西安市的中介中心性排名靠前;平均聚类系数逐年降低,城市枢纽节点城市作用突出;平均路径的减小表明高铁网络的可达性水平不断提升,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的网络通达性增强;网络密度逐渐增强,城市节点间紧密程度逐渐加强.

    高铁网络时空分异社会网络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