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董世平

季刊

1672-2663

jgxyxbbjb@sohu.com

0371-63739789

450011

河南省郑州市文劳路3号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立足司法行政行业,面向社会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旨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双百”方针,大力促进司法界、学术界的新思想、新学说、新观点的产生和传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交流前沿信息,构筑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的科研平台,推动改革,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发展趋势研究

    杜丙立李志艳章恩友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规范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有助于三大传统改造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需要科学定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通过不断创新增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活力和有效性.

    罪犯心理矫治发展趋势研究

    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困境与策略

    贡太雷尹超业刘宏涛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监狱警察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原因.对6个省12所监狱的人民警察以线下问卷调查方式,采用职业倦怠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工作压力量表,收集有效问卷612份,进行单因素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女性监狱警察相较男性抑郁程度更严重,休息情况、夜间值班安排以及体育锻炼的频率对职业倦怠感、焦虑水平、抑郁情绪及压力感受有显著影响.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压力和焦虑水平是监狱警察情绪衰竭程度、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焦虑水平是监狱警察去个性化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抑郁状态是监狱警察成就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采取科学排班、向科技要警、心理支持和优化管理以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避免出现职业倦怠,尤其重视女性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态和重点关注警龄10年以上的监狱警察.

    监狱警察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焦虑抑郁

    监狱人民警察执法风险防范及免责制度的建构

    陈文峰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狱民警是刑罚的执行者,在对罪犯实施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合法行使职权风险、刑事责任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精神受损风险、名誉荣誉受损风险等执法风险,如果由于处置不当而造成不良影响,就可能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监狱民警执法风险的产生,是由少部分罪犯过度维权、部分民警对执法风险缺乏警醒意识,以及执法业务素质不高等造成的.只有完善监狱民警执法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确立监狱民警依法履职免责的条件等,才能有效防范执法风险.

    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防范免责制度

    未成年人再犯罪风险循证矫正项目研究

    葛海梁胜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犯罪预防是罪犯矫正工作的重要一环.循证矫正在提升矫正成效、降低重新犯罪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未成年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开展风险评估和需求评估,进行犯因性问题分析,制定合理的矫正方案,科学实施矫正方法技术,有效纠正矫正对象心理、行为,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规避再犯风险.

    未成年犯再犯风险需求评估循证矫正

    论社区矫正文化的培育

    张志强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矫正文化是刑事执行中所产生和创造的特定领域的文化形态.培育社区矫正文化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社区矫正文化的建设,提升社区矫正多元参与主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应用文化的内在魅力矫正教育社区矫正对象.通过社区矫正内在的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增强社区矫正文化凝聚力;通过从历史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创新社区矫正内容和形式、培育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社区矫正多元参与主体的有效合作等,共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文化体系.

    社区矫正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导行文化认同

    困境与破局:再论主先客辅的折衷目的解释方法立场

    王子方樊晓磊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利益法学背景下,目的解释方法为法律解释体系中的"桂冠",而目的解释方法的主客观说适用抉择一直是该解释方法的争议核心.所有的理论争议都会是实践中的"绊脚石",故急需将主客观学说中的观点予以扬弃,并提出新的折衷调适立场——主观目的优先兼顾客观目的立场.以目的解释方法为基础,阐述目的解释的概念与"目的"复杂性,通过对传统主客观目的说之争论进行分析与辨明,指出目的解释在司法裁判中适用主观目的优先的目的解释立场能达到一个较符合法律目的的效果,以便法官在裁判案件过程中更加全面、高效地理解与解释法律,确保法治、公正、秩序等价值的实现.

    目的解释方法传统主客观说主观目的优先法治

    论咨询型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制度困境与实践进路——以《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征求意见稿)》为例

    李继扬李耀伯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3月12日司法部官网公布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征求意见稿)》第11条第3款规定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享有对相关行政复议案件发表咨询意见,就有关事项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然而咨询型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咨询意见仅是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的参考,没有法律强制性,难以保证正确的咨询意见真正得以落实;吸收专家委员参与行政复议一定程度上促进行政复议结果公正,但对于专家委员参与个案的人数下限规定模糊会致使行政复议结果的公正性打折扣;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受案范围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行政复议申请人的权利保障.从保证咨询型行政复议委员会意见的权威性、扩充专家委员个案参与的人数、明确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分析实践进路.

    咨询型行政复议委员会咨询意见专家委员受案范围

    未遂犯处罚的理论根据探究——假定事实说的合理性兼"条件"标准作为"原因"的内涵

    马靖皓冉富强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决定了未遂犯的范围,即不能犯和未遂犯的区分."主观未遂论"基于主观主义刑法理论,将处罚根据求之于行为人主观的反规范性,认为只要表现出了法敌对意思,即成立未遂."客观未遂论"坚持客观主义的视角,将处罚根据建立在法益侵害的危险性的基础上,进而只有行为具有既遂的危险性时才成立既遂."印象理论"认为只有在行为人的犯罪意图足以震惊公众,使公众产生对法秩序的不信赖时,才能成立未遂.总体上看,客观未遂论是妥当的,同时,应当采取"客观未遂论""客观危险说""假定的事实说",并且将假定的事实说中的"原因"标准认定为"条件".

    未遂犯处罚根据客观危险说假定的事实说

    监督过失刑事规制的分析与思考

    郭昊明丁华宇
    56-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刑法对监督过失类犯罪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务中对监督过失的实行行为认定和刑事归责判断存在争议.从新过失论视角看,监督过失处于不法层面、具有不作为性和双重义务性.监督过失犯罪行为的本质是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核心的过失.监督过失在刑事规制的具体归责方法上,新过失论与客观归责理论具有重合性,可在新过失论视角下以客观归责理论对监督过失进行刑事规制.

    新过失论监督过失结果预见可能性结果避免可能性客观归责

    GAI技术引发侵权风险的法律治理对策研究

    冯卫华史交萌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技术特性和系统复杂性,由其引发的侵权风险逐步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法律秩序、冲击社会伦理,影响社会公平和谐.现阶段,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侵权风险的法律治理,需坚持多主体参与、依法治理、以人为本等基本原则.基于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公民都应积极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治理,明确自身主体职责,协同优化侵权职责认定标准、健全审查监管机制、调整规则完善法律救济,全方位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侵权风险法律治理的高质量落实.

    AIGC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风险法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