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林强

月刊

1674-5310

hsxbwk@163.com

0898-65883414

571158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7年,2004年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自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期刊。本刊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打栏目,开放办刊,特色明显,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广泛联系国内外现当代语言学研究界的有生力量,建立了稳固的作者队伍,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论文,为学界广泛瞩目,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济修辞的基本原则

    吴礼权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辞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修辞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语言资源配置的过程,需要应合特定的题旨情境,朝着既定的修辞目标预期而努力.为此,修辞主体(表达者)在语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原则,是修辞主体必须要始终牢记并遵循的,这就是:"增量达标"原则、"减量达标"原则和"调控适变"原则.

    经济修辞修辞主体语言资源配置"增量达标"原则"减量达标"原则"调控适变"原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梁波刘玮换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问题事关全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是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势必直面且须妥善解决的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生态智慧,继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为破解生态难题、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了理论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从生态视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理念遵循、价值原则与实践指向,驳斥了工业革命以来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概念及其指引下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对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助推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贡献了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追寻、现实考量与未来遵循

    王保彦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不可推卸的庄严历史责任.从历史追寻维度看,"两个根本两个行"的判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时代问题;从现实考量维度看,"两个结合一个运用"的规律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基因激活,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和独特实践丰富并滋养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展现其科学性、真理性和世界意义的真实写照;从未来遵循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

    袁嘉雪王明初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下科学分析历史演变与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大历史观这一科学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渊源,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一脉相承与演进完善.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具备纵深历史视域和宽广全球视野,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厚土以及问题导向与时代需求的实践热土,深刻决定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大历史观接续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对西方历史观的超越,也有利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主线与历史意识,可谓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价值意蕴

    主持人语

    叶君
    35页

    一个时代的"怕"与"逃"——《马伯乐》的成书过程及形象接受史

    叶君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语境之下,《马伯乐》的卓异之处在于,彰显了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自我突破以及对于所处时代的独特认知,在面临民族危亡、最需要担当和付出的时代,她却刻画了一个融"怕"与"逃"于一身的时代男性形象.《马伯乐》的接受史迥异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总体来看,始终徘徊于贬抑与有保留的认可之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马伯乐》的认知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马伯乐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和小说艺术成就评判的变迁上,对前者多有肯定,对后者多有保留.文本的未完成性确实影响到了人们对它的整体性认知以及关注热情.关于马伯乐这一人物形象,人们从"浮尸"到"阿Q"再到"渣男""巨婴"的认知演变,分明透露出批判力度在减弱,更多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宽容.马伯乐不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形象,而是中国男性身上超越时代或多或少存在的质素的形象化.这是一个女性作家对一个时代男性的凝视,并捕捉到的一个时代的面相.马伯乐的"怕"与"逃",也是一个时代的"怕"与"逃".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论者看到了《马伯乐》的非同凡响之处而力图重估其文学史价值.

    萧红《马伯乐》接受史国民性

    论《呼兰河传》风景书写的视角与意蕴

    苏晓芳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写景较多是其特点之一.风景书写在该小说叙事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情况:有时是小说叙事的背景,与人物、事件形成映衬或对照,让读者阅读感受产生增值;有时则是叙事的中心,风景成了小说的主角.《呼兰河传》的风景感知视角多变,但最主要的是成人化的全知叙事,此全知叙事者并非外在于叙事,而是作品中隐含的成年之后"我",一向被视为"儿童叙事"的叙事者,即身为女童的"我",在更多的时候只是成年的"我"凝视与关怀的对象.《呼兰河传》的风景描述有多种方式:既有写实性的对于故乡空间的深度还原,也有将作家主体意识与情感的投射性刻画,还有景观的象征或隐喻性书写.作为现代性风景,《呼兰河传》的童年风景有不同的面向,既有自由、审美的风景,也有荒凉、破败的"反风景";风景书写中也反映出作家复杂的情感态度,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记忆中颓败荒凉景观的伤痛,对小城中人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萧红《呼兰河传》风景书写

    萧红小说的身体书写

    刘东玲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小说中有许多对身体创痛的直接描写,同时在小说叙事中人物的身体创痛是推动人物命运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部分构成了萧红小说非常突出的创伤叙事.这种创伤叙事与萧红青少年时期遭遇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创伤密切相关;同时,创伤记忆在文本中反复地被书写的现象,构成了萧红独特的身体书写的叙事结构,创伤性的身体书写折射被困在创伤情结中的萧红,通过写作对创伤心理进行抵御与克服.另外,在这种身体书写中,对身体创痛的关注也成为作者切入下层民众日常和现实的独特路径,成就了萧红小说叙事的独特视域.

    萧红创伤情结创伤叙事身体书写

    言说萧红与萧红言说——论女性主体建构的可能性

    买琳芳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是20世纪最具悲情色彩的天才女作家,其在文坛的影响持续而深远,而有关萧红的研究也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围绕萧红的各类研究在丰富了"萧红形象"的同时,也使得外在世界建构的萧红形象始终存在着复杂的内在矛盾,其形象也愈加扑朔迷离.通过萧红的亲人、伴侣、陪伴者、朋友,以及后来者等不同角度的言说,建构出一个他人凝视的他者"萧红";而萧红本人在各个文学文本中,又试图书写出一个拥有主体性的自我萧红."言说萧红"与"萧红言说"是萧红研究的两个侧面,二者构成了一种潜对话,有必要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种种缝隙与矛盾,进而去探究当女性无法言说自我的时候,他人对女性角色与性格的定义是否有失偏颇,女性自我形象的主体性又能否成立,从而思考与萧红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们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萧红主体建构共同困境

    以诗意为旨归——论作为诗人的汪曾祺

    张荻荻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在汪曾祺的艺术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自述中,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的新诗创作多种风格并存,除了自称"有点朦胧"、多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风格外,还有平实通俗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重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些诗融入了汪曾祺个体化和私密化的生命体验,展现了被小说、散文盛名所遮蔽的诗情和才气,同时富有试验特征的"少作"也为他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此外,诗歌之于汪曾祺,不只是意味着文学生涯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感受和思考的起点,他不仅将诗意视作贯穿一生的追求,并且将诗歌的理念和技巧融入小说创作,使小说呈现出"向诗倾斜"的特征,积极推动了小说体式的多元化发展.

    汪曾祺诗人新诗创作诗化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