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混凝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混凝土
混凝土

戴显明

月刊

1002-3550

hntbjb@vip.163.com

024-62123865

110006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混凝土/Journal Concret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混凝土》杂志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混凝土行业专业期刊,其内容已涵盖了国内外混凝土行业的各个方面:一、政策信息、市场动态、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二、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三、生产管理、工程实践、检验标准及性能测试、专利技术等。  --集指导性、信息性、技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在混凝土行业中起到了宣传政策、交流经验、传播知识、沟通信息、为行业科学发展服务的作用。《混凝土》杂志主要读者对象是混凝土行业内生产、施工、科研、设计单位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混凝土设备、原材料生产企业产品研发及营销人员,建设单位和基建部门的有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配合比参数对C30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算法分析

    黄波李静马臻臻
    122-12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配合比参数,对C30 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了随着矿粉用量的增加,21 d抗压强度随之提高;随着粉煤灰掺量的降低,21 d抗压强度随之提高;C30 混凝土 126 d的碳化深度明显小于 21 d的碳化深度,C30 各组试件的 21 d的平均碳化深度为7.57 mm;126 d平均碳化深度为 6.51 mm.随着矿物粉用量的增大,粉煤灰用量的减小,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增强.以C30-07矿粉与水泥混合料的比例为 38%时,C30 水泥混合料的最佳混合比例为C30-07矿粉与水泥混合料的最佳混合比例.在龄期从21 d提高到126 d时,随粉煤灰掺量比例的下降,C30混凝土试件碳化深度下降值随之减小,从1.31 mm降低为0.91 mm.利用试验数据,对混凝土的碳化过程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影响粉煤灰混凝土的碳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将各模型使用应和工程相结合,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更好预测.利用Matlab对水泥砂浆的碳化厚度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水泥砂浆21 d后碳化厚度的计算方法.

    配合比参数抗碳化性能混凝土预测模型

    原材料和氧化物成分对地聚物砂浆性能的影响

    赵云毕继红刘晓敏许云龙...
    126-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改变偏高岭土、矿渣粉和粉煤灰的组合和掺加比例,设计了 10 组地聚物砂浆配合比,测试地聚物砂浆的凝结时间、流动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研究原材料的混合比对地聚物砂浆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氧化物成分对地聚物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矿渣粉或偏高岭土显著减弱新拌地聚物砂浆的流动性能;地聚物砂浆的凝结时间随着矿渣粉掺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基本不受偏高岭土掺量的影响;含有 3种原材料的地聚物砂浆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均高于含有单种或两种原材料的地聚物砂浆,且含有 30%偏高岭土、30%矿渣粉和 40%粉煤灰的三元地聚物砂浆具有最高的 28 d抗压强度(123.6 MPa)和抗折强度(10.4 MPa),具有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潜力;当SiO2/Al2O3 比处于 0.72~0.79,且CaO/SiO2 比处于 0.4~0.5时,地聚物砂浆的28 d抗压强度不低于 97.8 MPa,最高可达到 121.2 MPa.

    地聚物砂浆偏高岭土氧化物粉煤灰

    拜耳法赤泥特性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周丽波陈平胡成杨义...
    13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拜耳法赤泥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对比研究了不同物化特性的赤泥A和赤泥B对拜耳法赤泥-水泥复合砂浆流动度、力学强度及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赤泥A的最佳掺量为 10%,赤泥B的最佳掺量为 20%,此时配制的拜耳法赤泥-水泥复合砂浆的力学性能可到达P·O 42.5级水泥标准要求.另外,与赤泥A相比,赤泥B的掺入可赋予复合砂浆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赤泥B的颗粒尺寸较为细小,有助于填充砂浆微孔,提高水泥石密实性,另一方面赤泥B含有更多的Na2O、K2O等游离碱,碱激发作用更为明显,可加快浆体中活性矿物的水化所导致的.

    拜耳法赤泥复合砂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微结构

    基于GCA-TOPSlS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唐碧秋许仕铭邹洋周长红...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影响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的主要因素及其所占权重,从而更好的对建造成本进行控制,通过分析及调查确定20个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算法将各影响因素进行层级划分,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级影响因素权重.分析表明:材料价格、装配率等对建造成本影响较大.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及逼近理想解法创建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评估模型,将影响因素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出各条件下的正、负理想解及相对贴近度,对不同条件下的成本差异进行评价,通过经开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对该算法模型进行验证.

    装配式建筑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逼近理想解法

    混凝土剪力墙延性连接装配技术及抗震性能研究

    张大英叶逸凡王树明孙露馨...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装配式剪力墙连接材料成本高、安装就位困难以及现场灌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竖向钢结构延性连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将钢结构连接件与钢筋网形成整体,提升结构延性和耗能能力,采用高强螺栓进行上下两片剪力墙的拼装对接,局部预留孔洞后浇混凝土实现强震后连接件的快速修复.利用拟静力方法研究了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在水平往复加载作用下连接件的应力大小、混凝土损伤变化规律、结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特性,并与同条件下的普通剪力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钢结构连接件可延缓钢筋发生屈服的时间,随着加载水平位移的增加,钢结构连接件上的应力分担增加,边缘构件钢筋应力分担比例降低;装配式剪力墙内置钢结构连接件,结构整体延性提高,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结构滞回曲线呈饱满的"梭"型,刚度下降缓慢,吸收地震能量强,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在加载和卸载完成时,结构骨架曲线仍趋平缓,墙体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

    混凝土剪力墙延性连接装配技术拟静力方法抗震性能

    装配式全栓接超大跨拱桥建造精准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

    许祥贵赵兴华蒋冲韩笑...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江特大桥作为目前世界最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过程中受温差、风场环境、地形和环节多等因素的影响,在变形控制、施工稳定性、运输安装及体系转换耦合受力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精度的施工控制要求.大桥采用拱-柱-梁全固结、全栓接无支座整体式受力体系的设计方案,给大桥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基于此,本研究从柱梁制造线形计算方法、制造线形控制、高空安装毫米精度控制等方面全面攻关,提出了全过程最优原形成拱和拱上结构栓接精准控制理论,以及精细化的拱桥原形预拼制造技术、原形复位安装控制技术以及全固结栓接安装技术,减少高空作业时间,实现了大跨拱桥建造控制精度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突破,为大跨拱桥向工业化、装配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钢管混凝土拱桥全固结全栓接原形成拱毫米级精准控制

    灌孔配筋混凝土模壳砌块基础竖向承载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尹烁慈梦尧王少杰王旭...
    155-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孔配筋混凝土模壳砌块基础具有免支模、整体性好、易施工等优点,为了研究其竖向承载性能和失效破坏模式,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了配筋方式、试件高度、侧向土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壳砌块参与灌孔配筋混凝土模壳砌块基础受力,其在失效破坏时外围剥落、内部横肋可被灌孔混凝土有效约束;内置箍筋能显著提高试件开裂荷载并改善变形性能,但对竖向极限承载力无显著影响,失效时箍筋呈受压屈曲灯笼状外鼓;试件高度增加即高厚比增加,竖向极限承载力小幅下降(最大降幅 5.35%);侧向土压力对无箍筋试验组的竖向承载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其与内置箍筋会形成双重约束作用并显著改善内置箍筋基础的竖向承载性能.GB/T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适用于灌孔配筋混凝土模壳砌块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可靠,可为工程应用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灌孔配筋砌块砌体模壳砌块配筋砌体条形基础双重约束

    钢纤维混凝土在低温、超低温环境下动静态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张冰刘军孙斯慧谭一鸣...
    16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不同纤维体积掺量(0.5%、1.0%、1.5%)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常温、低温和超低温环境下静态力学性能试验,采用75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SHPB)进行了 3 种应变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纤维含量,温度区间及应变率效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钢纤维含量为1%时,混凝土在低温和超低温下的抗折强度分别提高 41.1%和 65.7%.在动态力学试验中,应变率为 147 s-1 时超低温环境下钢纤维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动态抗压强度,为 159.7 MPa.此外,低温和超低温环境会增加钢纤维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导致动态增长因子的提高.

    混凝土超低温力学霍普金森压杆

    基于FBG自感知钢绞线对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监测

    覃荷瑛周文龙姜致豪
    166-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难以实现实时监测的问题,设计制作了两根不同线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利用串联式FBG传感器内嵌于钢绞线技术,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对直线及曲线孔道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三分点对称集中力加载试验,分析FBG传感器对梁抗弯性能的监测效果.监测结果表明:FBG传感器存活率为100%,监测数据具有稳定性,相较于电阻应变片更适合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监测;同一筋材各测点处FBG传感器的应变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荷载-应变曲线所反映的实际受力状态与理论描述受力状态一致;混凝土开裂前,FBG监测梁中应变最大误差为9.77%,远小于电阻应变片的最大误差47.63%;混凝土开裂时,FBG自感知钢绞线能跟随裂缝开展而发生突变;受拉钢筋屈服后,FBG自感知钢绞线能准确识别外荷载,且在梁中承担的力与外荷载增加量的误差小于12%.该技术实现了对梁体内预应力钢绞线及梁受力过程的实时监测.

    预应力混凝土梁FBG自感知钢绞线抗弯试验监测性能应变监测

    锚杆静压桩混凝土加固既有建筑物的应用研究

    张如君王朝阳李畅
    17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锚杆静压桩混凝土加固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了叠合梁结构(HA-1、HA-2和HA-3)和框架梁+柱体结构(HA-4)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结果表明:4种试件在加载过程中都会经历开裂、屈服、峰值和极限应力阶段,各个试件的表面破坏形态也有所不同.4组试样的滞回曲线都较为饱满,整体呈现反S形态,但是不同试件的滞回曲线的捏缩程度不同.相较于其他 3组试件,HA-4试件在到达峰值荷载前的累积耗能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试样,且整体而言,叠合梁结构试件的耗能能力会低于框架梁+柱体结构试件(HA-4).

    锚杆静压桩混凝土加固抗震性能破坏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