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李桂源

月刊

1672-7347

xyxb2005@126.com;xyxb2005@vip.163.com

0731-84805495,84805496

41007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75号信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为反映以本校为主的科研、医疗、教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报道国内外医学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技进步。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和高等医药学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IMIC-IV构建及评估脓毒症患者近期和远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严丹阳谢茜付翔杰徐道妙...
    25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于脓毒症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而现有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在操作、适用性和预测长期预后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讨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构建近期和远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IV(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IV,MIMIC-IV)中选取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人群,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全子集回归确定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筛选出构建预测模型的变量.分别用时间依赖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共纳入14 240例脓毒症患者,28 d和1年病死率分别为21.45%(3 054例)和36.50%(5 198例).高龄、女性、高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高简明急性生理学评分(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II,SAPS II)、心率快、呼吸频率快、脓毒症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高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长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均为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由PT、呼吸频率、体温、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肝脏疾病、脓毒症休克、SAPS II及年龄8个变量构建的模型,其28 d和1年生存的AUC分别为0.717(95%CI 0.710~0.724)和0.716(95%CI 0.707~0.725).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及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MIMIC-IV建立的脓毒症患者近期和远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对患者预后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脓毒症近期和远期死亡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IV预后因素预测模型

    HI-NPPV治疗AE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姜锐李雪娇贺银虹李彦霖...
    26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常规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通气失败的概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压力NPPV(high intensity NPPV,HI-NPPV)治疗AE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23年7月因AECOPD伴严重Ⅱ型呼吸衰竭(血气分析pH值≤7.25)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NPPV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NPPV治疗过程中采用的吸气相气道正压(inspired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IPAP)将患者分为2组:NPPV组(IPAP<20 cmH2O,1 cmH2O=0.098 kPa)和HI-NPPV组(20 cmH2O≤IPAP<30 cmH2O).NPPV组和HI-NPPV组分别纳入99和95例患者.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数据配比,共匹配得到86对数据.比较2组的主要结局指标(病死率、气管插管率)及次要结局指标[血气分析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不良反应率,住院时长].结果:NPPV组和HI-NPPV组的气管插管率分别为6.98%和1.16%,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NPPV组和HI-NPPV组的病死率分别为23.26%和9.30%,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P<0.01).HI-NPPV组治疗后24、48 h的PaO2 均高于NPPV组,PaCO2均低于N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48 h,2组之间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不良反应率、住院时长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I-NPPV可通过迅速改善AECOPD合并严重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状态,从而降低病死率及插管率,本研究为AECOPD合并严重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严重Ⅱ型呼吸衰竭高压力无创正压通气

    V型折叠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缺损的临床应用

    卢若煌邓浩斌郭新程戴捷...
    27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口腔中小型缺损修复一直是一个难题,游离皮瓣和远位带蒂组织瓣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传统颏下皮瓣存在供区损伤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V型折叠颏下皮瓣修复口腔中小型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口腔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颏下皮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V型折叠组(17例)和传统组(11例),V型折叠组采用V型折叠颏下皮瓣进行术后软组织修复,传统组采用传统颏下皮瓣进行修复,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比较2组皮瓣存活情况、皮瓣修复时间以及皮瓣修复效果.结果:2组皮瓣存活率、皮瓣大小、制瓣时间、修复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V型折叠组无抬头困难和下唇外翻,无皮肤"猫耳"畸形,疤痕隐藏于下颌骨下缘处,创面美观度、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V型折叠颏下皮瓣具有设计灵活、制备简单、血供可靠、保护供区等优点,可以有效维持颏部美观和避免功能障碍.

    V型折叠颏下皮瓣黏膜缺损创面修复

    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炎症和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张文娟胡敏杨林周志芳...
    279-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ntic protein-4,BMP4)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以AS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动脉阻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CD)患者血浆BMP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浆中BMP4与炎症因子和血管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招募38名诊断为ACD的患者(ACD组)和38名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抽取ACD组患者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的静脉血,比较2组血常规指标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中BMP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分析BMP4与以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D组患者血常规结果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1.63(1.26,1.91)vs 3.43(2.16,6.61)]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6.37(5.26,7.74)vs 15.79(7.97,20.53)]升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5.67(4.41,7.14)vs 3.43(2.07,3.74)]下降(均P<0.05);ACD组患者血浆BMP4[581.26(389.85,735.64)pg/mL vs 653.97(510.95,890.43)pg/mL]、TNF-α[254.16(182.96,340.70)pg/mL vs 293.29(238.90,383.44)pg/mL]及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1.54(1.08,2.13)ng/mL vs 1.85(1.30,2.54)ng/mL]的水平均显著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显著下降[175.89(118.39,219.25)pg/mL vs 135.92(95.80,178.04)pg/mL](均P<0.05).2组间促炎因子IL-1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39(205.39,403.56)pg/mL vs 378.46(243.20,448.69)pg/mL;P=0.0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浆BMP4水平与促炎因子IL-1β(r=0.35)、TNF-α(r=0.31)以及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r=0.47)呈正相关,与抗炎因子IL-10呈负相关(r=-0.37;均P<0.01).结论:ACD患者血浆BMP4的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血管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

    动脉阻塞性疾病骨形态发生蛋白-4炎症血管损伤

    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对膀胱癌的影响

    李瑞杰宁艺萍袁亚成杨旭凯...
    286-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泌尿系统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易转移、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的特点,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肿瘤细胞表现出强烈的需铁现象,而铁超载会诱导细胞发生铁死亡,即一种由脂质过氧化和细胞膜损伤引起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因此,铁死亡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潜力.铁死亡的分子机制与细胞磷脂代谢异常、铁代谢异常、抗氧化和非抗氧化系统Xc-/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的失调有关.铁死亡相关分子在BC的发生和发展、转移、耐药及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BC的靶点.

    膀胱癌铁死亡脂质过氧化磷脂代谢铁代谢Xc-/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铁死亡相关分子

    癌症治疗中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

    李雨凝苏佳琳谭树华罗永忠...
    296-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但在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型ADC,如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和前药型ADC,通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表位、选择更稳定的连接子、与抗体特定氨基酸位点偶联、携带不同药物有效载荷以及采用前药策略等优化方法,在保留传统ADC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和安全性,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新型ADC可能会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新型ADC在癌症治疗中的进展并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可为开发抗癌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为药物研发提供方向.

    抗体偶联药物癌症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前药型

    即刻种植早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邵雯婷张东
    30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植修复现已成为口腔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深入研究使即刻种植和即刻、早期负载得以运用,满足了患者对缩短种植修复疗程、获得更美观效果的需求.相比传统延期种植技术,目前临床医师对于即刻种植技术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持或提高种植体初期和长期的稳定性,以提高即刻种植修复的成功率.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主要受种植体、患者自身状况、手术过程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总结和分析即刻种植稳定性、骨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常用评价方法,可为后期即刻种植修复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和种植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种植体稳定性骨愈合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黄吴心蕊田静贺洁宇
    312-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以口干、眼干、疲劳、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约1/3的pSS患者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出现腰背疼痛,甚至骨折,严重影响pSS患者生活质量.pSS和OP的共同危险因素除年龄与性别外,还包括持续存在的炎症状态、免疫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低维生素D水平、血脂异常和肌少症等,而pSS合并症(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以及pSS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是pSS合并OP特有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pSS患者的宣教及健康引导,加强OP筛查等骨骼健康的管理.早期识别OP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对改善pSS患者骨代谢及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3例并文献复习

    彭璐珊彭先楚段赛丽张哲嘉...
    319-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EL-HCC)和 淋 巴 上 皮 瘤 样 肝 内 胆 管 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EL-CC).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被认为是LELC癌变的重要因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EBV相关LEL-CC患者,CT均提示肝脏肿块,经手术切除后,3例患者EBV编码的RNA(EBV-encoded RNA,EBER)和CK19表达均为阳性,病理学证实为EBV相关的LEL-CC.2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接受相关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肝LELC纳入肝肿瘤的分类,这将为肝LELC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淋巴上皮瘤样癌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肝细胞癌EB病毒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