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医学研究
河南医学研究

关方霞

双月刊

1004-437X

yxyj2006@yahoo.com.cn

0371-65952931,65952914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47号

河南医学研究/Journal Henan Medical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河南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疗法、新经验等)的原始论文和学术论著,科研法规、科学管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论述,科研成果传播和转化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学术进展等。主编由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暨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广兴教授担任,十几位省内外医学界知名学者任编委。1992年创刊以来,在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等各方面高标准、严要求,赢得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本刊已被多家权威期刊检索文摘、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内各医学图书馆、医学院校、科研部门和医学情报单位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应用口腔修复膜和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的价值

    陈亚莉李玮崔广庆
    312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应用口腔修复膜和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颐和医院口腔科择期进行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的108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6例.A组术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术后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骨粉填充骨缺损区表面,C组术后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骨粉填充骨缺损区表面后应用口腔修复膜覆盖创面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时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复查,测量患者骨缺损区HU值,以及曲面体层片和CBCT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HU值,并统计丧失功能牙数及术后恢复正常牙数,评估骨质恢复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时,3组患者曲面体层片、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HU值和较术后3个月升高(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患者曲面体层片、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HU值较术后6个月升高(P<0.05);术后3、6、12个月时,C组曲面体层片、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HU值均高于B组和A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骨缺损区CT值和丧失功能牙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3组患者骨缺损区CT值和恢复正常牙数较术后3个月升高(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患者骨缺损区CT值和恢复正常牙数较术后6个月升高(P<0.05);术后3、6、12个月时,C组患者骨缺损区CT值和恢复正常牙数均高于B组和A组,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源性颌骨囊肿刮治术后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骨粉填充后应用应用口腔修复膜覆盖可提高骨质恢复效果,促进牙恢复,可为临床颌骨缺损修复提供指导.

    颌骨囊肿刮治术口腔修复膜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术后屈光误差的因素

    路漫张颖罗志强
    3125-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8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8眼),所有患者接受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检测患者平均眼压、视力水平、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误差、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晶体拱高(LV)、角膜曲率(K)值、中央角膜厚度及白到白距离等.收集患者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因素.结果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平均眼压低于术前(P<0.05),平均视力及BCVA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远视屈光误差41眼(52.56%),近视屈光误差12眼(15.38%),无屈光误差25眼(32.05%),绝对屈光误差为(0.52±0.06)D.屈光误差组AL、ACD低于无屈光误差组(P<0.05),晶状体厚度、平均视力高于无屈光误差组(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ACD及晶状体厚度为影响屈光误差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手术治疗后可有效提高视力,但是发生屈光误差的比例较高,AL、ACD及晶状体厚度为影响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屈光误差临床疗效青光眼白内障影响因素

    极速脉搏波技术对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研究

    李萌郭雯
    3129-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极速脉搏波技术研究体检人群中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为颈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体检人员54例,根据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分为血脂异常组(20例)和血脂正常组(34例),使用常规二维超声及极速脉搏波技术检测两组人群颈动脉硬化参数,比较两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间收缩期起始时脉搏波的传导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收缩波结束时脉搏波的传播速度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异常人群较血脂正常人群颈动脉硬化风险高,极速脉搏波技术能更早发现颈动脉硬化.

    血脂异常颈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血管病

    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王彦军鲍祯
    3132-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接受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的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复杂腹主动脉瘤5例.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随访情况.结果 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中6例接受三开窗,3例接受四开窗,共重建分支动脉血管30条,植入分支支架(BSG)26条.手术成功率为100.0%(9/9),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11~440 min,平均(333.0±70.8)min.住院时间10~33 d,平均(21.8±7.6)d.1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1.11%(1/9),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术后随访时间0.2~1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6±5.2)个月;随访过程无患者死亡,再处理2例(25.00%),1例患者出现左肾动脉分支支架内血栓形成,予以机械抽栓并球囊扩张,1例患者右肾动脉分支支架脱入主体支架内,予以腔内技术取出并补装BSG,其余患者主动脉病变重塑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 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体外预开窗技术束径技术复杂主动脉病变

    经会阴二维超声参数评估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

    李宏伟
    3136-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会阴二维超声参数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试产的162例初产妇资料,根据分娩结局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宫口扩张6 cm时的经会阴二维超声参数[产程进展角(AOP)、胎头-会阴距离(HPD)],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AOP、HPD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预测价值.以AOP、HPD中位数进行分组,比较不同AOP、HPD的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AOP、HPD与自然分娩初产妇产程时间的关系.结果 162例初产妇中127例为自然分娩,35例为剖宫产.自然分娩组初产妇AOP、HPD大于剖宫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AOP、HPD预测初产妇自然分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以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162例初产妇AOP、HPD中位数分别为132°、4.1 cm,A0P≥132°、HPD≥4.1 cm组初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分别高于AOP<132°组、HPD<4.1 cm组(P<0.05).127例自然分娩初产妇的AOP、HPD中位数分别为133°、4.3 cm,AOP≥133°组、HPD≥4.3 cm组自然分娩初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分别短于AOP<133°组、HPD<4.3 cm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AOP、HPD与自然分娩初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经会阴二维超声参数AOP、HPD可用于指导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二者与产程有关,能够为分娩管理提供参考.

    初产妇二维超声会阴分娩方式产程预测相关性

    不同机械通气方案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对比

    张姗姗丁婧秦好奇张茜...
    3140-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应用不同机械通气方案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PPHN患儿,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分成两组,每组4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两组均治疗2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2d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且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2 d后NT-proBNP、CK-MB水平降低,且观察组NT-proBNP、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高频振荡通气与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于PPHN患儿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减轻心肌损伤.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机械通气多巴酚丁胺血气分析

    神经内镜下双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脑垂体瘤的效果

    徐四军
    314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垂体瘤经神经内镜下双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的89例脑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神经内镜下单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和观察组(46例,神经内镜下双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肿瘤切除率、激素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微腺瘤/大腺瘤全切率、次切率及部分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巨腺瘤的全切率、次切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催乳素(PRL)、生长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1周PRL、GH、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方式对微腺瘤/大腺瘤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虽然神经内镜下双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长于单侧鼻孔入路,术中出血量多于单侧鼻孔入路,但针对巨腺瘤,双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的切除程度更高.

    脑垂体瘤神经内镜双侧鼻孔经鼻-蝶窦入路单侧鼻孔入路

    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

    张东瑞刘振威张怀波
    3146-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濮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3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肝切除术治疗.对受试者进行随访,并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相对表达量,比较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PI3K、p-AKT、p-mTOR相对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I3K、p-AKT、p-mTOR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发生死亡的最佳截断值,并以最佳截断值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PI3K、p-AKT、p-mTOR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全组患者1、2、3 a生存率为86.67%、74.81%、52.59%.死亡组微血管侵犯、肿瘤数目(多个)、淋巴结转移占比,年龄、甲胎蛋白(AFP)、PI3K、p-AKT、p-mTOR、肿瘤直径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ROC曲线显示,PI3K、p-AKT、p-mTOR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发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782、0.813.生存曲线显示,与高PI3K组相比,低PI3K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更高(P<0.05);与高p-AKT组相比,低p-AKT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更高(P<0.05);与高p-mTOR组相比,低p-mTOR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更高(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FP、PI3K、p-AKT、p-mTOR水平异常及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I3K、p-AKT、p-mTO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三者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PI3K/AKT信号通路肝细胞癌肝切除术生存分析

    不同即刻乳房重建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

    刘超颖李平孙毅
    3151-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即刻乳房重建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纳入许昌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双平面组和背阔肌组,各35例,双平面组患者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实施胸大肌-胸外侧融合筋膜系统覆盖假体乳房重建术,背阔肌组患者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实施部分背阔肌覆盖假体乳房重建术,并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假体体积、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患者乳房美容满意度(Harris乳房美容评分),随访期间患者二次手术率、假体丢失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假体移位、包膜挛缩、皮瓣淤血),以及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结果 双平面组患者假体体积高于背阔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短于背阔肌组,出血量、引流量少于背阔肌组(P<0.05).双平面组患者乳房美容满意度高于背阔肌组(P<0.05).随访1 a期间,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假体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平面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背阔肌组(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平面乳房重建术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即刻乳房重建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假体并发症

    血清PDCD5、CYFRA21-1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

    任乐华
    3154-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血清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5(PDCD5)、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预后不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市肿瘤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95例胃癌患者资料,将术后3 a内复发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1例),未复发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64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基线资料和根治术前血清PDCD5、CYFRA21-1水平,分析血清PDCD5、CYFRA21-1与胃癌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清PDCD5、胃泌素(G-17)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血清CYFRA21-1、胚胎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可能与入院时血清PDCD5、G-17、CYFRA21-1、CEA、AFP水平异常有关(P<0.05).血清PDCD5、CYFRA21-1对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存在负向交互作用,血清PDCD5低水平且CYFRA21-1高水平时不良预后发生风险是血清PDCD5高水平且CYFRA21-1低水平的103.714倍.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风险可能与术前血清PDCD5低水平、CYFRA21-1高水平异常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胃癌腹腔镜根治术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