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中医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

郑玉玲

月刊

1003-5028

hnzy@hactcm.edu.cn

0371-65676805;65962977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

河南中医/Journal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探讨中医学术、报道临床经验、发表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中医期刊之林中独树一帜,是河南省中医权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观察

    刘铭李芝慧张静王琼芬...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伴有偏瘫肩痛、运动受限,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Ashworth评分、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简化 Fugl-Meye 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upper limb,FMA-UE)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ROM、FMA-UE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能明显减轻患者偏瘫肩痛,平衡肌张力,改善患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偏瘫肩痛防痉挛针刺肩胛带控制训练

    揿针疗法联合中药湿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许淑梅许松林罗翔李鑫...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中药湿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兴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GA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揿针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秋水仙碱片口服治疗,待疼痛缓解或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停用.揿针组另给予揿针疗法治疗,联合组在揿针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湿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滑膜厚度、关节液深度、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24 h尿尿酸(uric acid,UA)排出量、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炎性指标[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4.29%,揿针组有效率为77.14%,联合组有效率高于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和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滑膜厚度、关节液深度、SUA、ESR、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24 h尿UA排出量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揿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揿针疗法联合中药湿敷治疗AGA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程度,改善患者SUA、ESR及炎性指标水平.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揿针疗法中药湿敷

    调神益气通阳针刺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王晓楠路瑶王彦之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调神益气通阳针刺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给予调神益气通阳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有效率为76.19%,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益气通阳针刺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明显,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心绞痛症状.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胸痹心痛调神益气通阳针刺法针刺疗法

    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

    张静李慧敏王勤俭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敏灸联合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47例.热敏灸联合针刺组给予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P物质(substance P,SP)、6-酮前列腺素E1α(6-keto-prostaglandin E1α,6-keto-PGE1α)、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25-羟基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含量,检测筋膜厚度、组织弹性图评分、杨氏模量值、平均振幅值及平均频率斜率,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治疗后IL-1β、COX-2、TNF-α含量低于针刺组,25(OH)D含量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治疗后6-keto-PGE1α、SP、5-HT含量低于针刺组,β-EP含量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针刺组筋膜厚度、组织弹性图评分、杨氏模量值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治疗后平均振幅值、平均频率斜率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治疗后NDI评分、VAS评分低于针刺组,GQOLI-74评分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有效率为95.74%,针刺组有效率为82.98%,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抑制患者炎性因子含量,降低疼痛介质指标,改善患者组织弹性、肌肉活动能力和疲劳程度,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热敏灸针刺炎性因子疼痛介质组织弹性疲劳程度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李小燕刘杨萍范红莉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态紊乱是介导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肠道微生态,中医药通过提升益生菌丰度、修复肠道屏障功能、调控肠道代谢产物等方式,实现了多层次、多靶点治疗PCOS.但目前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疾病与菌群的相关性研究仍停留基础阶段,缺少基于无菌鼠或者粪菌定植研究支持下的因果性结论;(2)在临床诊断中,没有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筛选出可以作为PCOS疾病诊断的菌群标志物;(3)肠道菌群介导PCOS的病理机制仍被认为是对代谢、炎症、免疫等整体系统的影响,缺乏具体的机制研究;(4)PCOS的中医证型多样,尚无统一标准,局限了基于肠道菌群进行中医规范化诊疗;(5)中医药治疗多以经典复方加味,缺乏规范化、路径化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相关的研究,对于复方的多成分调控机制仍不明确.今后,需通过构建PCOS动物模型及收集P-COS临床样本,对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的检测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从宏观证候到微观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中医药治疗PCOS的研究仍需开展,特别是进行中医药对于肠道菌群单菌调控以及菌群基因组、代谢组、转录组等微观调控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基于肠道菌群机制治疗PCOS的物质基础以及代谢特征,为中药复方治疗PCOS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多囊卵巢综合征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中医药疗法中药复方中药单体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概况

    张艳艳毕颖斐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灸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有:针刺疗法、灸法、综合疗法.针刺疗法包括毫针、电针、耳针、埋针、头针等,灸法包括艾条灸、艾炷灸、热敏灸,综合疗法包括毫针结合药物、灸药结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针刺配合推拿、皮内针结合药物、腹针结合药物等.针灸降压的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系统相关酶表达、改善代谢紊乱、抑制迷走神经活性、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与恢复损伤内皮细胞受体等有关.目前,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针对针灸降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即时和短期疗效,对其远期疗效随访较少涉及,研究中针灸的选穴、作用频次、施术时间、刺激方式等方案差异较大,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高血压针灸疗法针刺疗法灸法综合疗法

    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孙佳琦邓苏桁贾青夏杜珍美...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午流注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不可盲目追求择时治疗,择时治疗的初衷是为了顺应气血盛衰的变化治疗疾病,当遇到紧急危重证候时应舍时从证,对症治疗;(2)加强对子午流注的研究,规范时间的差异性,建立统一的标准;(3)将子午流注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与现代人体生物节律性相统一.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利用穴位敏化规律验证子午流注的科学性,将子午流注理论与现代人工智能相结合,运用其理论发明出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仪或理疗仪,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子午流注理论基础临床应用

    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研究现状

    夏语孙靖超代锟谭智敏...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刺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通过调节人体自我恢复能力,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有效缓解残余头晕患者的头晕症状及抑郁、焦虑状态,成为临床治疗残余头晕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且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在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评价指标客观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机制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关于针灸与残余头晕相关危险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今后,在临床研究中需进一步规范试验设计及评价指标,深入探讨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并对针灸与残余头晕相关危险因素和作用机制多一些研究,为针灸治疗残余头晕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支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复位针刺疗法

    皮肤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罗银香李瑞雨徐丛丛张雪竹...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位在皮部,主要累及肝、脾二脏,久则及肾.其发生涉及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有年老体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外因则与外感火毒湿热时邪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种,实为肝经湿热火毒蕴积与血气搏结,造成局部气血凝滞,经脉瘀阻不通,脏腑气机不畅则痛;虚为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外感火毒之邪后,余邪未尽日久化火,耗伤阴血,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经脉,不荣则痛.故该病治疗需要兼顾内外虚实,以扶正祛邪、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皮肤针治疗PHN可因势利导、诱邪外出,既能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又可振奋经气、调节脏腑,常用治疗方法有:皮肤针放血、皮肤针联合普通针刺、皮肤针联合灸法、皮肤针联合中药、皮肤针联合西药等.皮肤针治疗PHN,临床叩刺部位选择主要为局部叩刺,其次是阿是穴、夹脊穴的穴位叩刺.目前,皮肤针治疗PHN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观察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疗效评价以观察性指标为主,缺乏实验室指标观察,实验结果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真实性;临床应用型研究多,基础理论型研究少;PHN易复发,病程迁延时间长,部分临床研究仅关注近期疗效,缺少后期随访;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缺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建议加强皮肤针治疗PHN的基础研究,注重客观疗效标准,同时注意后期随访及心理疏导,设计更为严谨的科研方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针局部叩刺阿是穴夹脊穴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