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张禹东

季刊

1006-1398

hdxbzsb@hqu.edu.cn

0595-22692431

362021

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增加新栏目,使学报的质量和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自我革命思想的经典思源、历史传承与新时代发展

    张三南张恺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自我革命思想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精髓,体现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中国智慧.经典作家关于共产党人纯洁性、先进性、革命性、批判性的论述,为党的自我革命思想提供了经典思源.中国共产党百年党的建设体现了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阐述了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等重要理论问题,党的建设诸多实践举措助推了自我革命思想的新时代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充分说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习近平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际主义思想对当今世界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启示——以《共产党宣言》为文本分析

    刘卫卫李赜
    14-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国际主义思想主要包括:资本家剥削要求工人阶级国际联合、将国际联合与民族解放相统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追求人类解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当今世界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呈现出新的形式、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于世界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启示:坚持把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作为世界共产党团结合作的理论基础,坚持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构建新型政党关系,坚持创新联合形式以加强世界共产党的团结合作.

    《共产党宣言》国际主义世界共产党团结合作

    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模式建构、生发逻辑与驱动机制

    胡卫卫李一凡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我国乡村社会日趋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风险灾害,传统的应急治理模式已显现出结构性弊端.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窗口期,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数字要素已成为乡村韧性治理的有效载体,成为缩小城乡风险治理差距、加速现代乡村风险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面向.以"韧性"和"技术"为逻辑起点,建构起"适应性循环"这一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新模式,该模式以韧性治理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结构"的重组再造,以数字赋能为驱动要素进行系统"功能"的更新迭代,实现整合环境生态与工具属性超越这两大结构性突破,旨在推进乡村韧性治理的体系化创新.

    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适应性循环环境生态

    福利国家视角下的中国公民生育意愿——基于CFPS2018的定量分析

    赵静钟本章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关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而生育意愿是生育行为的基础.在目前中国偏低的生育率背景下,关注并解释公民的生育意愿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既有研究多从社会视角强调个人或家庭基本特征对公民生育意愿的影响,但较少用福利国家这个塑造公民利益和行为的因素去解释生育意愿.从理论上看,福利国家不同类型的福利供给可能对公民生育意愿产生不同影响.具体地,就养老、医疗这两类基础国家福利而言:养老福利供给可能使国家养老替代养儿防老,从而抑制公民生育意愿;而医疗福利供给既可能与养老福利供给发挥的作用类似,也可能在短期内使生育投入获得更多的家庭预算从而释放公民生育意愿.对此,利用CF-PS2018 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不论是养老福利还是医疗福利,都会对中国公民的生育意愿产生抑制作用.这不仅从理论上为生育意愿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国家视角的解释变量,还启示政策制定者应审慎考虑必要的国家福利供给与健康的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平衡问题.

    生育意愿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数据主权视阈下我国数据出境的法律规制及完善

    陈斌彬王斌楠
    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数据大规模出境已成常态.为防范和应对数据出境中出现的侵害一国公民隐私、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各类风险事件,各国纷纷援引"数据主权"对之施以规制.其中,欧盟"以地理区域为基准"和美国"以组织机构为基准"这两种规制路径最为典型.前者重数据隐私之保护,偏向严格和保守;后者重数据价值之利用,趋于自由和激进.两者虽取向不一,但都在传统属人和属地管辖基础上引入了效果管辖原则,创设了数据立法的域外适用.我国目前也在主权语境下形成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足鼎立的数据规制体系,但其中涉及数据出境的规则条款仍显简单与粗糙,亟须微观上细化完善.同时,宏观上我国对外也应重视数据主权行使的整体考量,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先导,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积极推动双多边数据跨境合作规则的达成,从而内外兼修,构建一个既能维护我国数据主权利益,又能促进数据产业全面发展的数据出境规制体系.

    数据出境数据主权立法管辖效果原则

    网络平台轴辐协议的认定路径

    张骏彭添雅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平台轴辐协议是国际反垄断领域的新兴话题,基于平台网络性和轴辐协议隐蔽性的双重特点,它的危害程度远胜传统轴辐协议.为了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反垄断法》和《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中引入了轴辐协议制度.传统轴辐协议的诸多理论在平台最惠国待遇条款及算法共谋等情形下无法适用,致使平台轴辐协议的认定受阻.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和欧盟的相关经验来构建平台轴辐协议的反垄断认定路径:明晰平台轴辐协议"实质性帮助"的具体内涵;确定平台轴辐协议适用可抗辩违法推定规则;修正平台轴辐协议的主客观要件理论;完善平台轴辐协议反竞争效果的抗辩规则.

    平台轴辐协议平台最惠国待遇条款算法共谋实质性帮助

    数字平台自我优待:行为类型与法律规制

    周梦懿
    79-8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的健康发展、做优做强须强化反垄断监管,而自我优待是数字平台反垄断的重点之一.作为一个伞状概念,自我优待不宜泛化讨论,应将其限定在平台内部讨论,具体指"双角色平台"对平台内自营商业活动的优待.自我优待的实践样态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算法操纵型、数据利用型、平台规则支持型,不同类型的自我优待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自我优待存在"双轮垄断"的反竞争性,会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创新产生竞争损害,其法律规制既不可失之于宽也不能失之于严,应采用行为主义理论,着重分析行为效果,坚持惩戒性规制与激励性规制相统一,鼓励并引导数字平台就自我优待行为建立合规审查机制.

    数字平台自我优待双轮垄断算法数据

    地方环境立法系统性困境与出路探析

    吕稣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地方环境立法系统性是提高地方环境立法质量的基础.以系统论视角对福建省为样本的省级环境立法进行体系化审视,从立法选题、制度规范到具体条文,不同程度地存在立法重复、冲突与空白等"不系统"困境.究其原因,与地方环境立法主体之间权限不清、事后清理等矫正机制不健全、事前立法评估制度缺位密切相关.为此,应当以法定形式明晰地方环境立法体系内部权限划分,在此基础上,完善地方环境立法前评估制度预防立法割裂,健全地方立法清理制度适时消除立法冲突和重复,探索"法典化"的地方经验以增强环境立法系统性,从"治标"和"治本"两条路径协同增强地方环境立法系统性,提高地方环境立法质量.

    地方环境立法立法质量系统性体系化

    中国新闻史研究路径创新:基于对象、视域与叙事的考察

    李泓江
    10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走向展开了自觉性、有组织的学术讨论.这些讨论对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仍有必要从历史知识建构的基本维度,亦即研究对象、观看位置以及叙事方式等层面来审视这些讨论,并由此延伸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更为完整、更加多元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版图:其一,在研究对象层面,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新闻史,将新闻理解为与人之存在有着内在牵连的交往实践,不仅从新闻事业与新闻生产层面研究新闻史,而且从生活、交往等更为根本性的层面研究新闻史,从而克服新闻史研究的结构失衡与对象偏重.其二,在观看位置层面,以更为灵活化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视点与视距开展新闻史研究,尤其应当从客观、切近史料的观看方式中抽离出来,尝试基于亲在性的观看角色探索新闻史研究的现象学路径,以及基于广角式的观看视域探索新闻史研究的"大历史"进路.其三,在叙事方式层面,尝试摆脱线性叙事的传统新闻史叙事方式,引入非线性叙事逻辑以及结构性、机制性叙事逻辑,实现新闻史叙事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中国新闻史研究在叙事层面的面相更新.

    新闻史研究完整新闻史现象学新闻史大历史历史叙事

    重现·跨越·融合:让共情照进历史——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情境分析

    刘文辉季唯可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崛起的中国正在激发人们重温历史的兴趣.然而在历史与当下时空的双重错位中,历史如何才能打破时空界域,从古代穿梭到当下,达到与今人的共情,从而塑构古今共通的意义空间呢?以"共情"理论作为视镜,通过聚焦《典籍里的中国》的历史情境塑构与时空跨越,在历史时空的重现、跨越与融合三个维度进行情境分析.研究发现:在时空重现上,依凭复调式结构、感染力话语与视听表达,营构历史的情境,重现历史的在场感;在时空跨越上,通过古今对话、场景透视与理性诠释,实现情境织构与文化解读;在时空融合上,借由意义建构、文化交融与心理赋能,达到情境共通与情感升华.

    《典籍里的中国》时空共情历史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