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熊楚才

双月刊

1007-1032

zkb4618035@hunau.net

0731-84618035

410128

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面向全国征稿、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和美国《CA》、俄罗斯《Pж》和英国《CAB》等数家权威数据库来源期刊,优先优惠刊登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论文,有作物栽培与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茶学、果蔬、园林花卉、农业工程、食品科技、生物技术、学研产亮点等主要栏目,是农林、水产、师范及综合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人员及农业干部的重要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肥运筹与化学调控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袁帅苏雨婷李海容郭宋源...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早稻品种陆两优 996、株两优 819 及晚稻品种H优 518、盛泰优 018 为材料,于 2020 年开展大田试验,设计 3 种氮肥运筹方式 N1、N2、N3(分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比分别为 7∶2∶1、6∶3∶1、5∶4∶1)与 2种化学调控剂多效唑(C1)、壳寡糖(C2)双因素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早、晚稻各品种产量均以N2C2处理的最高,主要通过提高植株有效穗数而增产;与N1相比,N2和N3降低了茎秆高度、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且N2优于N3处理;与对照处理(C3,喷施清水)相比,C1和C2均降低了水稻茎秆高度、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从而提高了水稻抗倒伏能力;从互作效应来看,N2C1、N2C2 和N3C1处理的茎粗和茎壁厚度较大,倒 3与倒 4节节间长度较短,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较高,倒伏指数较低.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N2C2 处理,即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为 6∶3∶1条件下,于拔节初期喷施壳寡糖,可在提高双季稻抗倒伏能力的同时获得最高产量.

    双季稻氮肥运筹多效唑壳寡糖化学调控产量抗倒伏

    播种期对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花粉育性的影响

    童博陈种凯吕丹廖志杰...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育性转换的生态因子,筛选不育特性稳定的两系材料,选择合适的播期进行制种,以光温敏无雄穗系I17、I478、Ptvt3和Ptvt2为材料,以自交系 478、B73为对照,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对 9个播期玉米的雄花育性、雄穗性状、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育性转换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苗期的日均高温;I17 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6 期间;I478 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 期间;Ptvt3 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 期间;Ptvt2 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5 期间;I17适合在播期 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 1-6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I478适合在播期 1、2、8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 5-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适合在播期 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 2-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2适合在播期1和播期 2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 3-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 相比I17、I478和Ptvt2具有繁殖产量高、生育期长等优点,且不育特性稳定,适合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生产应用.

    玉米光温敏无雄穗播种期花粉育性生育期产量性状

    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陇中春小麦的产量效应模拟

    董莉霞李广燕振刚刘强...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 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 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 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 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 6 215.15、162.01 kg/hm2.

    春小麦APSIM模型秸秆覆盖量施氮量产量

    砷处理对青稞幼苗生长的影响

    把德功周一敏李冰玉吴家萌...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培试验,以不添加As处理为对照,探讨添加了 5.0、15.0、30.0 mg/L As(V)的培养液对ZQ5171、ZQ2000、ZQ16和ZQ18等 4个品种青稞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As在青稞幼苗体内的积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s(V)处理后ZQ5171和ZQ2000 的株高、主根长和生物量受到了抑制,而ZQ16 和ZQ18的株高、主根长和生物量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与对照相比,As处理后ZQ18的株高、主根长和生物量无显著下降,根冠比变小,根向茎转移As的能力较低,为耐As品种,而ZQ5171 和ZQ2000 生长受到明显毒害,为As敏感品种;青稞的根、茎、叶中As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 149.84~748.47、1.81~234.71、3.82~141.49 mg/kg;除ZQ18外,其余品种青稞根中As的形态以As(V)为主,而茎和叶中以As(Ⅲ)为主.

    青稞生长发育理化指标

    水氮耦合对陕南烤烟渗透调节物质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娄慧敏郑玺王平平张明诚...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烟 99为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组合法,设置W1(土壤相对含水量 75%~85%)、W2(土壤相对含水量 55%~65%)、W3(土壤相对含水量 35%~45%)3个土壤水分条件和N1(4 g)、N2(5 g)、N3(6 g)3个单株施氮量,共 9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旺长期控水 15 d后测定烟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Pr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分析水氮耦合对烤烟渗透调节物质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W3 条件下,增施氮可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与W3N1处理相比,W3N2、W3N3分别提高 25.36%和 42.86%,能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 3.85%和 12.32%;W2N2、W2N3 与 W2N1 处理相比,SOD活性分别提高 20.29%和31.19%,POD活性分别提高 24.60%和 44.89%;N2 条件下,与W1N1 处理相比,W1N2 和W2N2 处理的CAT活性分别提高 40.26%、43.58%;W3 处理增加了烟叶Pro、GSH、MDA及O2-含量,与W1N1 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 69.69%~222.49%、15.2%~89.36%、155.15%~162.37%、24.89%~72.34%.分析互作效应发现,土壤相对含水量对SOD、POD活性及Pro、GSH、MDA、O2-、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较大;而施氮量对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的影响较大;二者的互作效应对AsA含量的影响较大.综合来看,轻度缺水时株施氮量 6 g的处理对烤烟抗氧化酶活性的提升效果较好,而重度缺水时株施氮量为 5 g的处理对烤烟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提升效果较好.

    烤烟水氮耦合渗透调节物质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烟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信靳拓成志军杨磊...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烟草品种CS80为材料,选用 4种全生物降解地膜(T1、T2、T3、T4),以聚乙烯(PE)地膜作对照(CK),2022年 3月 8日覆膜,25日移栽烟苗,用相机定点拍照,记录地膜的降解特性,GPS温度记录仪连续测定 10 cm土层温度;于烟苗移栽后 45 d测定烟草的株高、茎围、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节距和叶片数,分别于移栽后45 d和 105 d测定土壤的pH,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和有效磷含量,脲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点及地膜覆盖对烟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 于覆膜后第 70天开始降解,降解最快,T3 于覆膜后第 85 天才开始降解,降解最慢;覆膜结束后,4 种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等级均达到 5级以上,增温、保墒效果均与PE地膜相近;与CK相比,移栽后第 45天,T2、T3 和T4覆盖能够提高烟株的株高、最大叶叶长和最大叶叶面积;T2 的产量较CK增加 0.8%,T1、T3 和T4 处理的产量分别较CK减少 41.6%、25.5%和 5.9%;T1 和T4 覆盖的产值较CK增加 8.7%和 6.6%,T1和T3覆盖较CK减少 37.6%和 17.6%;覆盖T2 和T3 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总钾含量及蔗糖酶活性.综上,T2覆盖的烟株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值均优于其他处理,具有替代PE膜的潜力.

    烟草全生物降解地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

    三桠苦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序列特征分析

    吴民华陈依虹谭靖怡邹山扬...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岭南地区特色中药三桠苦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序列特征,以三桠苦叶片为材料,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和构建测序文库,利用Nova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再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序列拼接、注释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三桠苦叶绿体基因组为 158 992 bp的环状四分体分子,含有 134个基因;在三桠苦叶绿体基因组内找到 86个简单重复序列,主要是A/T单核苷酸重复;检测到 26 907个密码子,以A/T结尾的密码子有着更高的使用频次;序列比较分析表明,三桠苦与同科植物在非编码区存在更明显的序列变异;系统进化树揭示不同来源的三桠苦亲缘关系最近,但在基因组成和碱基序列上呈现出多样性.

    三桠苦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序列比对

    青钱柳叶片甜味性状差异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廖李玲张学文赵燕陆明亮...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南武冈种植的甜型和非甜型青钱柳叶为材料,分离其RNA并构建cDNA文库,开展 2 种类型青钱柳的转录组测定.利用转录组数据结合萜类代谢组及其代谢途径分析,研究青钱柳发育过程中甜味性状形成的分子差异.对甜型与非甜型青钱柳叶片转录组的差异基因GO及KEGG分析,共鉴定出 13 个参与三萜类化合物形成的关键酶基因,在 2 种青钱柳叶中具有显著差异性表达模式.结合萜类代谢检测结果,甜型青钱柳叶中 4 类甜味三萜类化合物的积累量显著高于非甜型青钱柳叶的,说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造成了甜味三萜类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量的不同,应是青钱柳甜味差异性状形成的关键原因.

    青钱柳转录组三萜类化合物甜味性状

    贵州紫皮百香果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与各发育阶段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雷霁卿石银娜巴良杰吉宁...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分离自贵州紫皮百香果果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确定致病菌 15 株,分属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brasiliensi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间作壳菌(Diaporthe tectonendophytica、D.unshiuensis、D.tectonae、D.hubeiensis);致病性观察显示,15 株致病菌中包括弱致病力菌株 1 株、中致病力菌株 4株、较强致病力菌株 4株、强致病力菌株 6株,L.brasiliensis菌株BXG-Z-1及D.hubeiensis菌株均为强致病力菌株.分析百香果不同发育阶段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百香果花、百香果幼果、百香果成熟果实真菌OTU数量分别为 26、23、20,Simpson指数为 0.095~0.113,真菌群落多样化程度低;Shannon指数均低于0.5,真菌微生物类群落分布均匀程度低,与之相对应的,Microdium spp.相对丰度在百香果不同发育阶段均超过90%;百香果花中 Cladosporium spp.、Ruinenia spp.相对丰度最高,幼果时降至最低,至成熟果实期又再次上升;百香果花中Trichoderma spp.、Bipolaris spp.、Amanita spp.、Monilinia spp.、Cercospora sp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百香果幼果的,并随着果实发育成熟降至最低.

    紫皮百香果病原菌微生物多样性贵州

    拟石莲花属'碧桃'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主要致病物质的测定

    刘爽张廷萍薛治峰刘杨...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腐烂病尖孢镰刀菌细胞壁降解酶镰刀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