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熊楚才

双月刊

1007-1032

zkb4618035@hunau.net

0731-84618035

410128

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面向全国征稿、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和美国《CA》、俄罗斯《Pж》和英国《CAB》等数家权威数据库来源期刊,优先优惠刊登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论文,有作物栽培与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茶学、果蔬、园林花卉、农业工程、食品科技、生物技术、学研产亮点等主要栏目,是农林、水产、师范及综合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人员及农业干部的重要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优质晚稻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

    胡田袁帅胡溶易镇邪...
    251-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针香'为材料,设计 4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N1(不施氮)、N2(尿素 180 kg/hm2)、N3(尿素 126 kg/hm2)、N4(180 kg/hm2 尿素+生物炭 200 t/hm2),2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D1(18 cm×25 cm)、D2(14 cm×25 cm),于 2020-2021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稻米品质与叶片氮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稻米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均无显著影响,D2 处理各指标均略高于 D1处理;施氮提高了出米率与各蛋白质组分含量,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 N4 处理的效果最好;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稻米品质影响显著,N4D2处理的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最优,胶稠度最长,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种植密度对叶片含氮量、硝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均无显著影响;D2处理的叶片含氮量以及NR、NiR活性较高;施氮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NR、NiR活性,以N4处理的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全氮含量、NR活性、NiR活性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组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增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整精米率,显著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本试验条件下,N4D2处理对优质稻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最好,其调控机制在于提高了叶片全氮含量和氮代谢酶活性.

    晚稻施氮量种植密度稻米品质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性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侃谢章书何玉玺杨丹...
    260-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 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 株/(667 m2))和 2个播期(5月 25日、6月 5日),于 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 SPAD值高;晚熟品种 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棉花熟性种植密度播期生理特性产量

    水溶性追肥配施促根剂对烤烟养分积累及利用率的影响

    黄琼慧邓小华陈舜尧王新月...
    268-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烟 87 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研究了 2 种追肥模式(传统追肥模式、水溶性追肥模式)配施促根剂(地康食安 1 号、诱抗特、普多收魔力根)在不同移栽天数后对烤烟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及肥料吸收效率、肥料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追肥模式不利于烟叶后期脱氮,水溶性追肥模式可促进烟叶落黄成熟;水溶性追肥模式和促根剂及其互作均有利于烤烟干物质积累,可改善烟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状况,提高烤烟的养分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益;追肥模式、促根剂及其互作对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分别为 37.64%、41.35%、21.01%,对氮积累的贡献率分别为 34.14%、33.78%、32.08%,对磷积累的贡献率分别为 34.41%、33.47%、32.12%,对钾积累的贡献率分别为 32.12%、36.56%、25.16%.在湖南稻作烟区,采用水溶性追肥配施地康食安 1 号、诱抗特可显著促进烤烟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烤烟氮、磷积累量,有效提升肥料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益.

    烤烟促根剂水溶性追肥配施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养分利用效率

    烟株砍收遮光水养对东北烤烟低温减灾的成效

    吴飞跃高荣游连尉孙武...
    279-283,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破解东北烟区烤烟生长后期低温影响烟叶采收的障碍,提高烟叶质量,尝试将低温灾害风险预警等级划分成正常、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在中风险和高风险临近时(前 2 d),采取对烟株砍收遮光水养采烤的措施,分析其对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预警等级为中风险以下时,烟株砍收遮光水养采烤处理,烤坏烟损失率较常规采烤降低 8.5%,总损失率降低 12.6%,烟叶外观质量评价总分可提高 0.06分,但外观和感官质量改善不明显;当预警等级为高风险时,烟株砍收遮光水养采烤处理,烤坏烟损失率降低 55.1%,总损失率降低 70.2%,上等烟和中等烟比例显著提高 78.7%、57.2%,外观质量评价总分显著提高了 0.58分,两糖比、糖碱比较高,改善了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及感官质量.建议当低温灾害风险预警等级为中风险及以下时,对田间未达成熟标准的烟叶,采用常规采烤方法;当高风险临近时,则采用烟株砍收遮光水养采烤方法,以达到减灾保收的目的.

    烟株砍收遮光水养低温东北烟区

    基于近红外光谱表征品质设计烟叶配方

    郝贤伟彭钰涵杨泽会陈晓水...
    284-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烟叶配方设计客观性不强、设计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表征品质的烟叶配方设计方法: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烟叶化学成分、部位、香型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并预测烟叶品质指标;以品质指标为多维向量构建综合质量表征指数,依据"相似相替"规则,参照目标配方中的原烟等级,筛选相似的替代烟叶并组成候选烟叶集合,采用线性规划求解方法计算替代配方的构成比例.利用指标评价与感官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验证 2020年度四川烟叶配方设计效果.结果表明:替代配方的烟叶部位、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总氮含量等与目标配方的相对误差小于 6%;除刺激性指标外,替代配方烟叶香气量、清晰度、透发性、成团性、杂气、余味及劲头等感官质量指标与目标配方的差异不显著.

    烟叶配方近红外光谱表征品质配方设计

    辣椒WO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李秀敏董轩汤冰倩杨慧萍...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辣椒的全基因组数据从辣椒中鉴定出了 10 个WOX基因,并按照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顺序命名为CaWOX1、CaWOX2、CaWOX3、…、CaWOX10,对它们的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与番茄的进化关系、蛋白保守基序、组织表达水平及在高温(42℃)、低温(10℃)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WOX基因家族各成员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10个家族成员编码的氨基酸长度为127~318 a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740~36070,开放阅读框长度为 384~957 bp,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 5.66~10.01;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分布在染色体的两端;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辣椒WOX基因家族可分为现代、中间、古代 3支,与番茄进化关系一致;蛋白保守基序显示,除CaWOX3 外,其余蛋白都含有Motif1 与Motif2,且二者总是紧密相连出现;组织表达水平分析表明,除了部分CaWOXs具有特异性表达模式外,大部分成员在组织中不表达或弱表达;高温、低温处理能够刺激或抑制WOX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

    辣椒WO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

    银扇草果实假隔膜的形态发育特征

    郭至辉李佩芳彭礼曾浩...
    298-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对银扇草果实假隔膜的形态、发育过程和显微结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发现银扇草果实假隔膜起源于腹缝线假隔膜原基,它的发育历经雏形期、延展期和成熟期 3个时期;假隔膜由表皮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构成;雏形期假隔膜呈沙漏状,薄壁细胞富含褐色小体;延展期假隔膜呈杠铃状,薄壁细胞逐渐解体,形成较大的空腔;成熟期假隔膜呈典型的线型结构,薄壁细胞基本退化,仅剩 2层表皮细胞;完全成熟的假隔膜近圆扇形,表皮细胞排列有平行、倾斜、垂直等方式,外壁具银色覆饰物;银扇草果实的假隔膜极度发达,随果实协同发育,属背腹扁平型.发达的假隔膜的形成可能与银扇草果实较大、种子较少有关.

    银扇草果实假隔膜形态结构细胞学特征

    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的藤茶品质分析

    胡百顺刘瑶杜兴媛张朝阳...
    304-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5个采收月份(5月、6月、7月、8月、9月)、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老叶)的藤茶叶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多酚、可溶性糖、总氨基酸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征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和发育阶段藤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差异较大,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多酚含量及二氢杨梅素异构体峰面积均为 5月的最高,芽尖、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老叶的;杨梅苷含量 5月、7月的较高,可溶性糖含量 8月、9月的较高,老叶、嫩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的;杨梅素含量 8月、9 月的较高,芽尖中的含量高于老叶、嫩叶的;总氨基酸含量 5 月的最高,老叶中的含量高于芽尖、嫩叶的.对特征值大于 1 的 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 93.456%,芽尖、嫩叶、老叶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同一发育阶段 5 月、6 月、9 月、7 月、8 月的综合得分依次降低.通过聚类分析将 15 个藤茶样品分为 3 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不同品质特点,分别对应芽尖、嫩叶、老叶 3个发育阶段,芽尖、嫩叶类群综合得分明显高于老叶的.推荐采摘 5月、6月的芽尖、嫩叶为原料,制作优质藤茶.

    藤茶采收期发育阶段黄酮活性物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品质分析

    4种光响应模型对不同灌水量下胡杨光合-CO2响应过程的模拟效果

    陈跃萍武胜利史智欣岳永江...
    313-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3、5、7 a生胡杨为试验材料,设置 4种灌水量处理,CK(无灌水量)、T1(每株每次灌水 20 kg)、T2(每株每次灌水 40 kg)、T3(每株每次灌水 60 kg),每株灌水 6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胡杨在不同灌水量的光合CO2特征参数,采用 4种光响应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指数模型)对胡杨的光合特征参数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4 种模型对不同灌水量下胡杨光合-CO2 响应过程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 0.97;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MRHM)和指数模型(EEM)对胡杨的光合参数拟合较好,MRHM的精度更高;3个灌水处理下 3、5、7 a生胡杨特征值的综合平均相对误差(ARE)分别为 0.093、0.084、0.084;3 a生胡杨的净光合速率在 3个灌水处理下均有变化,但相差较小,3 a生胡杨的净光合速率(Pn)、CO2 饱和点(CSP)在每株每次灌水 40 kg处理下最大,5、7 a生胡杨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能力均在每株每次灌水 60 kg处理下最大.综合分析,3 a生胡杨生长适宜灌水量为每株每次灌水 40 kg,5、7 a生胡杨生长适宜灌水量为每株每次灌水 60 kg.

    胡杨灌水量CO2响应光响应模型

    嵊州桃形李褐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和防治药剂的筛选

    曾晴叶思思谢世莹陈姿伊...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 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 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 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 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 B 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 6 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 81.63%、80.49%和 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嵊州桃形李褐腐菌杀菌剂抑菌机制苯醚甲环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