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林业科技
湖南林业科技

李昌珠

双月刊

1003-5710

hnlykj@263.net

0731-85578712 85311232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658号

湖南林业科技/Journal 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湖南林业科技》创刊于1974年,是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兼备的综合性林业科技期刊。旨在通过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的汇集与传播,促进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本刊读者对象为林业科研人员、林业基层工作者、大中专院校师生等。报道内容主要有:林木良种繁育、育林技术、森林生态、森林保护、非木材林产品、园林绿化、林产工业、林业经济问题、国内外林业最新信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综述性论文、实用技术、产品市场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锑胁迫对楸树无性系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刘振华邹武汪丽林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10 个楸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共设置4 种浓度的锑胁迫处理,各处理锑元素含量分别为 0、600、1 200、2 000 mg·kg-1;以石蜡切片方法观测叶片的解剖结构,探讨锑胁迫对楸树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2-8、1-1 号 2 个楸树无性系在2 000 mg·kg-1 锑胁迫下其叶片中锑含量均下降外,10 个楸树无性系在0~2 000 mg·kg-1 锑胁迫下其叶片中锑含量均随着锑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浓度的锑胁迫下,5-8、0 号 2 个无性系的叶片厚度均没有显著差异,其余无性系的叶片厚度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随着锑胁迫浓度的增加,不同楸树无性系的叶片厚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随着锑胁迫浓度的增加,10 个楸树无性系的叶片上表皮厚度和下表皮厚度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浓度锑胁迫下,10 个楸树无性系的叶片组织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在 600~2 000 mg·kg-1 锑胁迫下,各楸树无性系平均栅海比排序为5-8 号的(0.99)>1 号的(0.91)=2-8 号的(0.91)>0 号的(0.90)>5-2 号的(0.89)>8402 号的(0.88)=72 号的(0.88)>1-1 号的(0.86)=20-01 号的(0.86)>63 号的(0.71).0~2 000 mg·kg-1 锑胁迫对楸树无性系叶片结构无明显破坏,楸树对锑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锑胁迫楸树无性系解剖结构

    土壤酚酸类物质对七叶一枝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刘佳曹基武彭翠英王靖涵...
    10-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七叶一枝花及其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测量其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并测定其根际土壤中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等 5 种酚酸类物质的含量,以探究土壤酚酸类物质对七叶一枝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间七叶一枝花农艺性状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除叶形指数外,七叶一枝花各农艺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5 种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七叶一枝花各农艺性状与土壤酚酸类物质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且除叶宽和叶柄直径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七叶一枝花农艺性状土壤酚酸类物质相关性分析

    广州市两所高校校园主要行道树种的风险评价

    黄滢钟宇婷刘佳玲张卉儿...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行道树是高校校园绿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美化校园景观、提供遮荫、展现校园文化、维护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广州市两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校园行道树景观具有华南本土特色.通过对校园行道树风险评价,对其潜在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降低有风险的行道树造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校园防范和抵御安全性风险的能力,并为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行道树树种的选用和管理养护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采用园林树木风险评价模型和树木可视化诊断(VTA)技术,调查两所大学校园共 400 株行道树的树体结构和生长状况,评价其风险程度R值,探究 R值与胸(地)径、树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校园行道树评分 22.25%为一级、68.5%为二级、8.75%为三级、0.5%为四级,显示校园绝大部分的行道树安全性风险极低和较低;(2)4 个树种风险程度 R值与胸(地)径显著相关(P<0.05),8 个树种R值与树高显著相关(P<0.05);(3)人面子、美丽异木棉和3 种棕榈科树种安全性风险较低,宫粉羊蹄甲、细叶榕、黄葛榕风险较高.分析了受调查树种风险状况,总结了高校校园行道树应用、管理和养护方法.提出校园绿化巡查时除继续关注棕榈科叶子枯萎情况外,还应重点关注风险高的树种,以及茎干受损宽度(C4)、茎干受损深度(C5)、茎干结构(C6)、根区受限(C7)4 项评分较高的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

    高校校园行道树风险评价树木可视化诊断园林树木广州市

    湘西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混合效应模型构建

    隆吉辉田银芳汪超群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湘西杉木树高-胸径模型,分析定量、定性因子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为区域尺度树高估算提供参考.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 个县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 55 块杉木人工林样地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筛选出显著性影响因子分别作为再参数化变量与随机效应;在 6 个树高-胸径基础模型中选择拟合程度最好的模型作为最优基础模型;采用再参数化的方法引入密度(ρ)/1 000 变量,构建含林分密度的最优再参数化模型;在最优再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著性定性因子对杉木人工林树高的影响,建立湘西杉木人工林最优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杉木人工林树高的显著性影响因子为胸径(P<0.01)、龄组(P<0.01)、林分密度(ρ<0.05).6 组候选基础模型中,Näslund(Model 1)模型最优,其AIC、BIC值均最小,分别为 154.741 7、159.654 4,R2 =0.572 7;其参数a、b 均极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3种再参数化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最优基础模型(Model 1)的.Model 1.1 各参数均显著,确定系数 R2 = 0.620 2,均方根误差RMSE =1.615 9.3 个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最优基础模型、最优再参数化模型的;与最优基础模型、最优再参数化模型相比,nlme 1.1、nlme 1.3 的确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 19.6%、10.4%;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 14.1%、8.9%.考虑到模型的简易程度,将nlme 1.1 作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杉木人工林的最优混合效应模型.与传统回归模型相比,采用再参数化方法、非线性混合效应法拟合的树高-胸径模型,其预测效果更具有优越性,模型精度更高、误差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模型再参数化混合效应模型

    乌蒙山保护区连香树群落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赵永丽李飞巧刘恩德李伟...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群落野外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χ2 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研究云南乌蒙山保护区连香树群落主要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中连香树生态位宽度最大,为乔木层优势种;灌木层主要物种为筇竹,草本层主要物种为骤尖楼梯草.乔木层总体种间呈现显著正联结,处于演替后期,较为稳定;连香树与群落中其他物种发生了生态位分离,联结关系均较弱.根据以上结果,建议加强对连香树生境地的保护,并适当扩繁连香树.

    连香树群落生态位种间联结

    保墒措施对山南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影响——以雪松人工林为例

    曾慧杰李聪张翼唐勇军...
    39-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山南地区人工林在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以雪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计覆盖、滴灌处理 4 个,各处理分别为稻草覆盖、地膜覆盖、滴灌和地膜覆盖加滴灌,并设对照处理 1 个,对雪松人工林 0~20 cm 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年中各种保墒措施下雪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均呈"几"字型分布,且不同保墒措施在不同季节的效果不同.不同处理 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大小为地膜覆盖加滴灌的>地膜覆盖的>稻草覆盖的>滴灌的>对照的.地膜覆盖加滴灌处理在全年的保墒效果均最佳,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可达29.32%,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可达 29.7%,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率随季节性变化大,春、冬季浅土层与深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接近,夏季 0~20 cm浅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低于20~40 cm深土层的,秋季0~20 cm浅土层的土壤含水率略高于20~40 cm深土层的.地膜覆盖加滴灌是山南地区雪松人工林土壤水分保持的最佳保墒措施.

    保墒措施人工林土壤含水率覆盖滴灌

    湿地松太空诱变育种及优株选择

    付利张国君梁丽容翁文源...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缩短湿地松良种选育周期,探索湿地松种子太空诱变育种效果,湖南茂源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将600 粒湿地松 0-1027 号优良家系种子搭载"神州八号"飞船,经过 16d 共 397 h 太空辐射诱变后,与600 粒对照种子一起播种育苗,获得太空诱变苗268 株,对照苗358 株,造林后连续9 年对其生长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造林第9 年,诱变组单株材积高于对照组单株材积均值的有 76 株,高于对照组单株材积最大值的有 12 株.共选择出 7 株湿地松优良变异株,其单株材积、胸径、树高较对照组均值分别大 110.5%~139.4%、28.7%~41.1%、25.7%~41.5%,较对照组最大值分别大 18.9%~33.9%、2.6%~12.5%、1.1%~22.7%.

    湿地松太空诱变育种优株选择

    基于红外相机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现状及生境选择研究

    徐培培向杰刘菊敏谢增文...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究湖南高望界自然保护区内野猪种群的现状及其生境选择偏好,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2021 年 1 月—2022 年 5 月,在高望界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网格法与样线法相结合的方式布设 87 台红外相机,通过相对多度指数(RAI)、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野猪的种群现状和生境选择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研究期间,野猪在红外相机监测点的出现率达到 76.92%,相对多度指数(RAI)为 4.43,估算种群规模约为 1 561 头.月度相对多度指数分析显示,7 月份为野猪活动的高峰期,而3 月份活动相对较少.日活动节律分析揭示,野猪活动主要集中在6:00-8:00 和 16:00-18:00.在生境选择上,野猪偏好于在针阔混交林(占 66.1%)、树高 11~20m(占 61%)、郁闭度超过 50%(占 84.1%)以及灌木高度在2~4m(占69.5%)的环境中活动.高望界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猪种群数量较为丰富,分布广泛,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活动规律和对特定生境类型的偏好.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野猪种群进行了有效监测,并对其活动模式及生境偏好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的野猪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野猪红外相机种群现状生境选择高望界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保护区双柏县片区喜马拉雅红豆杉分布区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调查

    李根会覃忠义尹光华张志强...
    57-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柏县片区喜马拉雅红豆杉分布区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在该区设置了 3 块样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喜马拉雅红豆杉分布区 3 个群落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53 科75 属 108 种,其中蔷薇科、百合科、樟科、鳞毛蕨科、壳斗科等 12 个科为主要组成科;仅含 1 个种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 77.36%和 73.33%.滇木荷、露珠杜鹃、珊瑚冬青、珍珠花、硬叶柯等是乔木层的主要树种,喜马拉雅红豆杉为乔木层的重要伴生树种;无量山箭竹在灌木层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层间层以毛狭叶崖爬藤、扶芳藤、蛇泡筋为主;草本层以长穗柄薹草、帚状薹草、大羽鳞毛蕨为主.喜马拉雅红豆杉所在群落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为乔木层的>草本层的>层间层的>灌木层的;乔木层总体表现为物种多样性最高,其种类最为丰富,分布最为均匀;喜马拉雅红豆杉所在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相似性低,差异明显.

    哀牢山喜马拉雅红豆杉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低产林改造措施对毛竹生长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向继红向宇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怀化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低产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浅垦+林分结构调整(处理Ⅰ)、深垦+施肥+林分结构调整(处理Ⅱ)、带垦+压青+林分结构调整(处理Ⅲ)、撩壕+深施肥+林分结构调整(处理Ⅳ)等4 种措施进行改造.2016-2020 年连续监测毛竹林的发笋、成竹、秆质量、鲜笋质量、毛料质量、总产值、净产值以及新生鞭生长、新竹生长等因子.结果表明:不同低产林改造措施下毛竹的新生鞭长度、直径、分布深度以及单位面积鲜笋质量、壮芽数、新生竹净产值和增收、经济效益等均呈现为处理Ⅳ的>处理Ⅲ的>处理Ⅱ的>处理Ⅰ的.4 种改造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毛竹低产林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处理Ⅳ的投入最高,增产幅度最大;新生鞭数量最多、质量最大、芽最多.低改 4 年后,处理Ⅳ的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最多,分别达 76 725.0 个·hm-2和 30 780.0 株·hm-2;新竹平均胸径、净产值、增收均最大,分别达 12.13 cm、135 701.0 元·hm-2、107 420.0 元·hm-2.由此可见,毛竹林的经济效益与垦复深度和施肥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怀化市加强毛竹资源开发、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等提供参考.

    毛竹低产林改造生长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