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教与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教与学(下半月)
化学教与学(下半月)
化学教与学(下半月)/Journal Chemis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a2S-H2SO4-H2O2混合体系中pH-时间振荡曲线的探究

    李芳芳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1年6月浙江省高考中第29题第(4)小题中Na2S-H2SO4-H2O2溶液体系pH-时间振荡曲线为研究背景,阐述振荡反应的原理,探究振荡反应的过程,提出了化学振荡反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振荡反应pH硫化钠双氧水硫酸

    基于能斯特方程探究可逆氧化还原反应模型——以三价铁离子与碘离子反应的数字化实验为例

    田一鸣廖志刚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还原与化学平衡均为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将氧化还原与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会展示出丰富的化学信息.能斯特方程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构成了实现学生"微粒观"与"变化观"协同建构和多向整合的中介桥梁,使学生思维产生连锁化效应,可以深度激发化学认知,有效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氧化还原化学平衡能斯特方程核心素养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庄建德黄倩莹李伟溪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数字化实验,根据现有教材、新课标要求及学生情况,开发"四学段六环节"模式的高中化学数字化实验校本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高一到高二共四学期有梯度地进行理论学习与数字化实验实践,进而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评价及开放式问卷等多种途径收集反馈,发现该模式下的化学校本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定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字化实验化学校本课程

    稻壳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包嵩陈少茹吴健戴弘毅...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燃烧稻壳的方法,将制得的稻壳灰用于对染料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考察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初始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制得的稻壳灰具有比表面积大、曲折度大、孔隙多等微观形貌特点.实验结果显示,吸附平衡时间仅需60 min,具有高的吸附速率.当吸附温度为20℃、投加量为24 g/L、不改变溶液初始pH时,稻壳灰对10.0 mg/L亚甲基蓝溶液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稻壳灰亚甲基蓝吸附

    数字化环境下初中化学实践作业拓展研究——以"自制净水装置"为例

    杨雪梅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学生对直饮水点产生的疑问为入手点,结合教材"水的净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个性化净水器,进行净水实验探究并交流展示;设计了含离子交换树脂净化层的多层便携式净水装置,每层可取样通过感官感知和电导率传感器等数字化仪器评价净水效果;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装置净化效果,进一步改进装置,完善实验.

    数字化自制装置离子交换净化效果

    一道探究气体成分实验题引发的思考

    陈彩静
    69-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一道常见气体成分探究题,利用氧气、二氧化碳、氮气、镁的相关性质来进行设计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实验方案及实验装置,发现排水法收集的薯片包装袋内气体因含有较多的水蒸气,镁条在其内燃烧观察不到明显的黄色,但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测到碱性气体氨气的存在;使用注射器抽取气体进行实验,可观察到淡黄色固体氮化镁的存在.通过威尼尔氧气传感器可测知袋内气体还含有少量的氧气.

    氮化镁红色石蕊试纸氧气传感器

    基于STEM理念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厨余垃圾产生沼气的探究

    曹文倩
    72-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性学习探究了如何利用厨余垃圾产生沼气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三次实验,根据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装置,同时借助数字化设备,最终得到了一个集制取、净化、收集于一体的具有定量测量功能的利用厨余垃圾产生沼气的装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用形成性评价,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STEM教育数字化实验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一体化

    数字化实验探究酸性KI溶液被空气中O2氧化

    叶晟瑜王菲菲喻家香蔡雪...
    76-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数字化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浓度KI在酸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O2氧化的情况,得到不同浓度KI溶液在适宜条件下的O2消耗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由此判断数字化实验演示最佳条件.引入数字化实验技术,可以通过O2的消耗直观显示反应的发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反应物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理解.

    KI溶液淀粉溶液氧气传感器色度传感器

    运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的最佳条件

    严晓玲陈超
    79-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探究实验以沪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提供的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文本材料为情境切入,对催化剂的最佳载体和过氧化氢的合适浓度进行最优化选择,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切实开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最佳载体合适浓度实验教学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Zn-Cu原电池深度学习

    丁娟娟朱毓卿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了锌铜单液原电池的电流强度与稳定性并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温度变化来解释电流衰减的原因.对传统的双液原电池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出试剂用量少、电流强度大、稳定性高、易便携的微型双液电池、微型膜电池,并将创新设计的微型原电池应用于小风扇可使其工作40 min,应用于电子表工作约72 h,还可使小车跑起来.

    数字化实验锌铜原电池膜电池微型双液电池